§【关键处点拨】(1 / 1)

万事万物都有其变化规律,孩子的心理也是如此,只不过父母一般不了解它们罢了。

改变人类生活、促使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心理定律至少有几百项,可是通常认为,最重要的是以下14项,本章案例中余真理的学习经验中就包括了好多项。正确应用这些心理定律,对孩子的学习、复习、考试会有极大帮助。

正确看待心理定律与考试分数之间的关系,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坚信定律和期望定律告诉我们,父母对孩子的考试成功要抱有坚定信念和合理期望。如果没有这一条,孩子就会未上考场就败下阵来。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坚信定律

父母一定要坚信自己的孩子能够在考试中取得成功,而且是绝对相信,不是将信将疑。

父母的这种坚定信念,能够给孩子以极大鼓舞和希望,促使孩子在考试中奋力拼搏、取得好成绩。

期望定律

父母对孩子取得好成绩要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期望。期望定律表明,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情含有非常强烈的期望时,奇迹就会出现。

应当注意的是,非常强烈的期望和过高期望并不是一回事,前者是表示程度,后者是表示高度。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固然不对,但要知道,如果对孩子的期望值过低甚至没有期望,那孩子就真的没希望了。

情绪定律和因果定律告诉我们,孩子的学习和考试是受情绪影响的;考试分数的高低总是有原因的。父母应当照顾到孩子的学习情绪,以“因”得“果”,为孩子提高考试成绩助一把力。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情绪定律

每个人都是100%的情绪化动物。即使有些人看上去很“理性”,但是在他很“理性”思考问题的时候,他同样会受当时情绪的影响。

根据这个原则,父母应当在家庭教育中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孩子的情绪,保证孩子的情绪始终处在一种积极状态,这对孩子即将到来的考试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因果定律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孩子考试成绩的好或者不好,都是有原因的,没有什么“奇怪”和“不可理解”的。

根据这个原则,父母有必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学习状况,平时就有针对性地提出和改进“因”,以便得到理想的“果”。当孩子的考试分数不理想时,首先不要一味指责孩子,而应当先想想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存在问题?

重复定律和累积定律告诉我们,孩子学习成绩的取得需要通过平时的重复、积累;缺点和错误的消除,也需要平时慢慢加以克服。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重复定律

学习行为和思维习惯能够在不断重复下得到加强,所以,孩子在学习、复习过程中,如果能在潜意识中不断重复人、事、物,就会在潜意识里把它们变成“事实”。

父母对孩子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家庭氛围,也是这种不断重复的结果。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更是如此了。

在家庭教育中倡导赏识教育,主要就是为了在潜意识中重复优点、不重复错误和缺点,让孩子在一个比较愉快的心境中得到成长。

累积定律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引起质变的,一件一件小事慢慢地累积起来就成了一件大事。尤其是各种好习惯、好品质,都是这种累积的结果;当然,各种各样的缺点和错误也是这样累积起来的。

根据这个原则,父母和孩子都应当知道,如果平时不用功学习,而是寄希望于考试时“一鸣惊人”是不现实的,也是反科学的。

吸引定律和辐射定律告诉我们,学习对孩子具有吸引作用,而孩子对学习具有辐射作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父母平时要以身作则,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发挥好这种吸引作用和辐射作用。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吸引定律

每个人只有对某项事物发生了兴趣,才会被它所吸引。

对于父母来说,要重视家庭教育。父母重视家庭教育,孩子才能被父母所吸引,才能保持一种良好的亲子和互动关系,才能彼此都把对方看作是可以信赖和意见的人,并分享成长的快乐。

对于孩子来说,要重视各门学科的学习。孩子重视学习,自然就会被科学文化知识所吸引,对学习保持一种浓厚兴趣,抵消学习中可能出现的烦恼、苦闷、忧愁,勇于克服一个个学习困难。

辐射定律

任何事物都有辐射作用,不仅仅是其本身。

对于父母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决不仅仅表现在督促孩子的学习上,还包括为人处世各方面。父母的辐射作用对象,也不仅仅是孩子;所有受父母行为辐射的人,都会间接辐射孩子,对孩子的学习、做人起作用。

对于孩子来说,学习对孩子的辐射作用不仅仅体现为学习兴趣的大小,还包括学习过程、学习时间长短、学习成绩好坏。当孩子在与学习相关的领域辐射时,考试成绩就一定会好起来。

相关定律和专精定律告诉我们,考试分数的高低与许多因素有关,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每门学科只有深入钻研,抓住重点、难点、疑点,考试才能得高分。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相关定律

相关定律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之间都是有一定联系的。要解决某个问题,就必须从其相关的某个地方入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时候并不能解决问题,更谈不上好方法。

对于孩子的学习、考试来说,当出现某些问题时,往往会同时出现其他一系列相关问题。例如,考试成绩不好就可能会同时出现心理问题、懒得说话、懒得活动等一系列症状。

说得更具体一些,许多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并不是因为学习不用功引起的;相反,主要原因还在于学习方法不对、学习习惯不好,没有掌握学习技巧等。如果不解决这些相关问题,仅仅是要求孩子“用功、用功、再用功”,哪怕他把24小时都用在学习上,也无法实现父母的目标。

专精定律

专精定律告诉我们,只有当一个人专心致志地投入某个领域或某件事情,才能取得长足发展。只有瞄准这个领域或这件事情的最顶尖目标,才能达到专精的程度。

联系到孩子的学习和考试来说,教育专家认为,12岁以下的孩子应当以全面发展为主;12岁以上的孩子,应当以出类拔萃为主。

在这里,前者比较容易理解,而后者则表明,只有当孩子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每门学科的重点、难点、疑点上,才能达到非常优秀的程度。如果浅尝辄止,那就一定无法取得高分。

替换定律和惯性定律告诉我们,任何学习习惯都是有惯性的;要坚持用良好习惯替代原来的不良习惯,并冲破惯性,才能取得成功。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替换定律

替换定律认为,当一些负面影响无法完全去除时,推陈出新的效果会更好。

对于父母来说,如果过去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对,那就要用一种新的正确的方法来替换原来的错误方法。否则,原来的错误方法就很难被纠正过来。

对于孩子来说,如果过去的学习方法不对、学习习惯不好,就要用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来取而代之。否则,原来已经形成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就无法彻底改变过来。

惯性定律

惯性定律认为,任何事情一旦形成习惯,就会产生惯性。

对于父母来说,对于孩子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不要寄希望于他一下子就能改过来,而要坚持不断地进行纠正,形成好的习惯并让好习惯产生惯性。

对于孩子来说,对于自己身上的一些优点和良好习惯,要通过不断加强,形成惯性;相反,对于缺点和不良习惯,要加大气力冲过阻碍,才能最终加以彻底克服。

显现定律和需求定律告诉我们,孩子的考试分数低总是有原因的,只要仔细探究,就一定能找到原因,并加以克服;父母和孩子都要尊重对方的需求,多多交流和沟通,这会对提高考试分数有帮助。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显现定律

显现定律认为,任何事情只要追根究底,最终都能水落石出。

对于父母来说,家庭教育并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别人的做法,而要根据自身实际,和孩子一起探究,找到最合适的途径。

对于孩子来说,各种各样铺天盖地的学习经验,哪怕是高考状元的经验,都不一定适合自己。需要自己不断摸索,才能最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

需求定律

需求定律认为,人做任何事情都是有一定心理需求的。

对于父母来说,应当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各方面的需求,并且刺激积极需求、抑制消极需求,这都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

对于孩子来说,应当了解父母、尊重父母对自身的学习期望,经常和父母进行有效交流、沟通,这样对提高学习成绩会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