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处点拨】(1 / 1)

吃透教材首先要让孩子理解作者的意图、知识的科学性,以及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然后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进行有序组合,使之更便于孩子自己的思维和掌握。

正确看待吃透教材与考试分数之间的关系,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顾名思义,教辅读物只是一种学习辅导材料,它的源头是教材。再权威的教辅读物也万变不离其宗,更无法取代教材。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教辅读物只能作为一种补充

极其个别的教辅读物作为一种补充,还是不反对的。可是,如果“点心”变成了“主食”,效果就可能适得其反。

可是现在,父母给孩子买教辅读物已经蔚然成风。尤其是寒暑假结束、新学期即将开学之际,父母更是带着孩子成群结队地去书店购书,买书就像买蔬菜一样,一抱一大捆。

一位母亲领着即将参加中考的孩子,在书店里选购英语和数学教辅读物。她说,儿子的英语和数学成绩一直上不去,这两天咨询了许多同事才决定买这些书的。她精心挑选了4本英语、3本数学。她也知道这么多教辅材料儿子根本看不完,可还是自作主张买了下来。她的观点是:“看一眼是一眼吧!”这种广种薄收,最终可能是颗粒无收。

吃透教材是根本

孩子学习最关键的,是要把最基础的教材吃透。父母给孩子张罗着购买各种各样的教辅读物,说轻了是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说重一点是在纵容、胁迫孩子舍本逐末。

孩子如果真的有那么多时间去“博览”五花八门的教辅读物,还不如集中精力多看几遍教材,这对提高考试分数更有帮助。

更不用说,质量不高的教辅读物谬误之处比比皆是,就更是误人子弟了。

教材都是最经典的读物。认真吃透教材,悟出其中真义,一定会对学习、考试有帮助。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掌握“十七字方针”,

怎么让孩子吃透教材?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在《教育的智慧》一书中概括了17个字:“三的,三点,三实际,三基本,一灵活,纵横联系”。认真掌握这“十七字方针”,一定能悟出教材真义。

具体包括:“三的”是指教学大纲的目的、单元或章节的目的、课时的目的;“三点”是指抓住重点、难点、疑点;“三实际”是指从自身实际出发、从教材实际出发、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三基本”是指基本知识的概念、技能、技巧;“一灵活”是指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自己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纵横联系”是指一门学科的上下联系、年级联系,以及各学科之间的彼此照顾。

注重对教材的挖掘

注重对教材内容的挖掘,是吃透教材的基本功。笼统地说,这个问题比较难说清楚,这里举例说明。

以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单元(小说单元)为例。这个单元一共选了鲁迅的《祝福》、沈从文的《边城》、孙犁的《荷花淀》、俄国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4篇小说。小说中的人物,既有受封建礼教迫害的祥林嫂,也有天真纯洁的湘西少女翠翠,还有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农村青年妇女;既有柔顺温和又坚强忠贞的水生嫂,又有19世纪末俄国沙皇反动统治的卫道士、顽固保守的别里科夫。

怎样对这几篇课文挖掘呢?首先,可以着重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几篇小说中的人物是在什么环境下生活的?特定环境对人物的性格形成有什么影响?作者设置这样的环境有什么意图?小说情节发展中人物思想性格、情感有什么变化?作者是如何来运用多种描写手法的?能够从中得到什么样的规律性……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对比分析如比较水生嫂和祥林嫂、奥楚蔑洛夫和别里科夫、翠翠和喜儿等,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吃透教材必须多读几遍课文,善于思考,这是一项基本功。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多读要掌握方法

要想吃透教材,不必说不读教材、就是不多读几遍教材也是做不到的。“吃”姑且还谈不上,又怎么谈得上“吃透”呢?“多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粗读。主要是通过浏览教材,看有没有需要请教的地方。

②细读。主要是从结构上体现作者的思路,帮助领会内容。

③精读。通过把课文读熟,来探究教材中的精深微妙之处。

④诵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诵阅读,走进如诗如画的课文境界。

⑤品读。主要是通过反复咀嚼、欣赏文章,读出其中的韵味来。

善思是重中之重

善于思考,要求从一定的深度、广度出发,对教材进行揣摩,“钻”到教材里去。浮于表面的浅尝辄止,就根本谈不上吃透教材。

例如,2006年政治高考中有一个小题(10分)是,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论述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参考答案有4个要点,评分标准规定,答题如果能紧扣题意、条理清楚、不堆砌教材内容,就可以从优给分。实际上这就是鼓励孩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乐于思考、善于思考、有深度地思考。

教材中除了正文以外还会有许多“副文”。吃透教材的题中应有之意,也应当包括这些内容,因为它对更好地理解教材会有很大帮助。就像饮食一样,“主食”以外还需要补充一些“副食”。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七点:

小字部分

每门学科教材中,小字部分的篇幅比重有大有小。但只有认真阅读,才有助于对正文内容的理解,许多考试都会考到其中的内容。

页下注释

页下注释往往暗藏玄机,稍不注意考试就无法得分。如2005年高考文综试卷(全国卷2)的一道选择题,答案就在教材的页下注释中。

背景说明

背景说明往往是文学常识,对于教材的理解很有帮助。尤其是一些年代久远、晦涩难懂的内容,看了背景说明后会感到恍然大悟。

图表

有些学科(如历史)的图表特别多,已经成为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冷不丁就会从中冒出考试题目来,要特别注意。

章节目录

从一本书的章节目录中可以学到许多知识点,如本书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的特征和类型是什么,章节标题往往就是问题答案。

教材参考

教材参考中的内容都是和教材有关的,考试经常会考到,所以也不能一概忽略。2005年高考的一道选择题,就是考的这种类型。

书后大事年表

书后大事年表,初看上去只是附录,其实能够帮助孩子全面、翔实地把握住教材,完整地掌握课本知识,对学习很有帮助。

吃透教材非常重要,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吃透教材呢?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三点:

深度、广度要求适当

吃透教材要兼顾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

吃得太深,不但会“噎住喉咙”、脱离接受水平、无法消化,而且还是一种“浪费”。因为孩子的时间非常宝贵,不允许用在一些“无谓”的知识点上;学得太浅,孩子又会吃不饱,考试时遇到综合性习题会做不出来。不深不浅的关键是,要根据考试大纲要求来钻研教材。

横向、纵向相互联系

任何知识都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同一门学科之间是这样,学科相互之间也是这样。所以,在钻研教材时,要有重点地注意横向、纵向之间的知识,相互联系起来进行学习。尤其是有些知识点和说法,在不同学科之间说法不同、侧重点也不一样,相互对照才能看得更清楚。

重点、难点紧抓不放

学习要抓住重点、难点,要让孩子把主要精力放在这方面。如果相反,孩子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一些鸡毛蒜皮的知识点上钻牛角尖,就会因小失大。抓住重点、难点的主要方法是:

①复杂的问题各个击破

对于非常复杂的内容,为了便于理解,可以采取铺路搭桥、化整为零的方法,首先找到突破口,然后一步一步慢慢来。

②抽象的问题画图列表

有些非常抽象的问题很难理解,这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图表、模型的方式来帮助理解。有些很抽象的问题,列表以后往往就会一目了然了,变得非常简单。

③深奥的问题打个比方

碰到一些非常深奥的问题,要善于通过打比方来加以解决、记忆。这种类比推理既容易理解,更容易帮助记忆,一辈子都忘不了。

④隐蔽的问题顺藤摸瓜

有些隐蔽性强的问题不容易发现,怎么办?根据教材内容和老师的提示顺藤摸瓜、层层剥皮,就能找到蛛丝马迹,很快化难为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