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1 / 1)

学校里夜自习的熄灯时间快到了,值日老师看到昏暗的灯光下还有一位女孩在专心致志地忙着什么,并没有要走的意思,便悄悄地过去看她究竟在忙什么?

老师不看不知道,一看激动得差一点要痛哭流涕:原来,女孩正在整理这位老师课堂上的讲课。老师当即下定决心:以后要好好讲课,给孩子们以更好的教育。

老师把这件事汇报给了校长,校长有不同意见。他认为,课本上的内容是由多位专家一起撰写的,基本上代表了广泛承认或有广泛影响的研究结果。而老师讲的是什么呢?老师的讲义,充其量是支持他所代表的那一派观点,甚至是老师个人的不成熟看法。

换句话说,这位孩子把老师的话当作金科玉律记录下来,实际上是一种本末倒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关键还在于将来考试时老师的出题往往不在书本上、而在自己的讲义中。这种出题方法,实际上是满足老师的一种虚荣心。

当然,即使是完美无缺的教材,也得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消化。

一则寓言故事说,古代有两个人站在一只肥猪面前,研究怎样才能将猪身上的肉变成自己的肉。甲说:“最可靠的办法是把猪杀掉,把肉吃下肚去。”乙说:“不行,不能吃死猪。死猪怎么能变成活肉呢?”于是他走到猪面前,用手摸、鼻子闻,以为这才是好办法。

很显然,甲的办法比较高明,因为他能辩证地将“死”与“活”联系起来考虑;而乙只能机械地看到“死”与“活”对立的一面。

吃透教材,需要的就是这种活学活用式的知识转化。孩子一旦掌握了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考试就一定能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