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处点拨】(1 / 1)

记忆是认识规律、学习规律的一种反映。记忆力强有先天因素,但主要是后天培养起来的。

古往今来,不乏悬梁刺股、凿壁透光者,可是真正学有成就的并不多,登峰造极者就更少。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掌握记忆规律。

在果戈理的名著《死魂灵》中,一个叫彼得尔希伽的青年佣工,因为不甘心身处下人的地位而发奋读书,他一会儿读小说、一会儿读化学,只要能到手的书来者不拒,结果仍然没能改变自己的处境。原因也在于这种毫无目的、毫无选择的阅读,导致头脑里塞满了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没有条理,也抓不住重点,反而学无所成。

正确看待记忆与考试分数之间的关系,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记忆并不等于记忆力。记忆力是一种关于记忆的能力。记忆力强的孩子当然更容易记住知识,可是这必须在科学的记忆方法基础上才能实现,否则这种记忆力只能为孩子提供一种容易记住的可能性。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知识面越广越容易记忆

经常有人说,孩子选择学文科,是因为他擅长于记忆。其实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一个孩子选择学文科,绝不是记忆力好那么简单。

无论是学文科还是学理科,都要掌握一个基本规律:孩子的知识面越广越容易记忆,所以,父母要注重于努力拓宽孩子的知识面。

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记忆东西是以概念为单位的,各种各样的概念在大脑里都具有相关性。如果要记住一个新的概念,必须让这个新概念与大脑中原有的概念建立起尽量多的联系。这种联系越多,记忆效果就越好。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偏科的孩子,不但学得不好的学科考分低,而且还会拖累学得好的学科考分,就是这个道理。

记忆和记忆力并没有多大关系

从上容易看出,孩子对新的知识点是否记得牢,和他大脑里原有的基础记忆量有关。基础记忆量越大,新的记忆任务在其中找到联系的可能性就越大、越多。记忆与记忆力的关系并不大。

常常可以看到,孩子在记忆自己熟悉的事物时,会比记忆陌生事物更容易,就是这个道理。

除此以外,记忆的特质和遗传因素当然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

懂得了这一点,父母就应当告诉孩子,绝大多数知识的记忆和运用,都应当根据其相关性大小,在理解的基础上把一系列知识串连起来学,而不是孤立地去学习、记忆它。有时候(如学习政治),模糊记忆法比对所有知识点都有一个明晰概念的记忆法效果更好。

有意记忆原理告诉我们,年龄越小的孩子,越缺乏对事物内在联系的认识,越需要依靠机械记忆;当孩子上学后,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就变得更为有效,记忆效果也会更好。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理解决定着记忆效果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而是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然后逐渐缓慢,一段时间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

所以,常常会看到有这样两种情形:一种是有些孩子一吃完晚饭就开始做作业,做完作业又找资料做拓宽练习,所有时间都泡在题海中,看上去很用功、也很自觉,可是考试分数就是不高;相反,有些孩子吃完晚饭后并不急于做作业,而是用少量时间先复习、理解白天学过的知识,整理出知识点,然后分成记忆、理解两部分。需要记忆的,当时就记下了;需要理解的,再仔细加以回味、巩固。这样做,既复习了白天学过的知识点,又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做作业,作业速度快、效果也好,因为它符合记忆规律。

理解有利于系统掌握知识

每门学科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知识体系,只有在理解基础上,才会系统掌握知识、学好整门学科。如果是死记硬背,掌握某个知识点还有可能,要掌握系统知识就几乎不可能了。

例如在哲学这门学科中,包含了许多原理,这些原理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整体。如果孤立起来地单纯记忆,不但记忆量大,而且很不好理解。如果把它们放在一起,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记忆,就会觉得它们浑然一体,一下子就能概括问题的方方面面。学习的总体效率提高了,考试当然就考得好了。

在一定范围内扩大短时记忆的广度,需要依靠对记忆材料的重新识记;材料储存从短时记忆过渡到长时记忆的,也需要依靠重复识记。这种重复识记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复习。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及时复习能够弥补理解记忆的不足

理解对于记忆是重要的,可是仅仅是理解,还无法形成精确而牢固的记忆。只有把理解和复习结合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复习,才能收到良好的记忆效果。

利用复习加强记忆,并且尽量克服遗忘的消极作用,这种方法称为复习记忆法。复习记忆法的基本前提是复习,通过复习不断强化暂时的神经联系,弥补理解记忆的不足。

复习记忆法的最佳时间是早晨起床后、晚上临睡前。前者头脑清醒,但由于马上要开始活动,所以会明显干扰学习内容,从而产生较多遗忘;后者头脑虽然不像早上那么清醒,但接下来就是立刻睡觉,没有什么干扰,所以很少产生遗忘。

经常复习能够弥补及时复习的不足

因为大脑储存的信息强度具有自动减弱趋势,所以,经常采取各种方式复习,会弥补及时复习的不足。这种“经常”的间隔时间和次数,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个人学习特点来决定。一般来说,刚刚学过的内容要多多复习,然后次数逐渐减少、间隔逐渐延长。

经常复习学过的内容,会记得越牢。

举例来说,一篇文章如果你朗读6遍恰好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这时候的6遍就被称为学习程度为100%,超过6遍的部份被称为学习过度。一般来说,学习程度为100%(这里是6遍)时遗忘率为35.2%;学习程度为150%(这里是9遍)时记忆效果最好,这时候的遗忘率只有18.1%,学习程度过多、过少,记忆力反而会降低。

提高记忆效率涉及到许多因素,但也有其普遍规律可言。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部分内容的记忆规律

遗忘曲线规律认为,如果一次性投入3分钟去记忆一个知识点,其记忆效果就不如把这3分钟分成3次去记忆同一个知识点,这就是所谓的1+1+1>3,后者的记忆效果更好、所花时间也更少。

以背诵英语单词为例,如果背诵一个单词需要反复读它20遍,其效果就不如分成3次、每次阅读5遍,而且所花时间更少。前者的记忆效率只有75%,后者却可以达到80%。

单从所节省的时间看,记忆一个单词可能只能省一点点时间。可是折算起来,别人背3750个单词的时间,你却能背5000个单词!

全部内容的记忆规律

全部内容的记忆规律,实际上和部分内容的记忆规律是一样的。

以学习一篇完整的英语课文为例:

第一天,在一篇新的课文开始前,先花40~60分钟进行以下工作:

①把这篇文章后面的所有单词读3~5遍,以求一个初步印象。

②继续把每个单词读4~8遍。一边读,一边想,把目光移开单词,尝试着在大脑里重复这个单词。

③继续读每个单词,不过要先用硬纸板把单词挡住,只看单词的中文意思,看能否把英文默出来,如果能够默出来,就算通过了;如果默不出来,再回到上面第②步。

④继续读每个单词3遍(这时候,所有单词基本上都记住了)。

第二天,在学习新课的同时,用10分钟时间默写第一天背诵的单词;如果默不出来,再补充背诵。

第三天,在学习新课的同时,把第一天背诵的单词迅速看一遍,然后默写第二天所学的单词;如果默不出来,再补充背诵。

第四天,在学习新课的同时,把第二天背诵的单词迅速看一遍,然后默第三天所学的单词;如果默不出来,再补充背诵。

按照这样的规则去复习,每天一小时,四五十天就可以完全掌握一本英语教材。

一个人如果能知道考试考什么,那就一定会稳操胜券。就目前而言,中考几乎100%考的是记忆;高考80%考的是记忆,还有20%是思维。常常能看到,许多考试成绩不好的孩子记忆力很差,一篇内容背了很多遍还是磕磕巴巴。即使背得滚瓜烂熟,第二天仍然要被扣掉好多分,父母和老师还要批评他不用功,孩子真的感到很委屈。

在这方面,父母要教会孩子以下各种便于增强记忆的方法:

①注意力集中:注意力集中,大脑皮层才会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

②兴趣浓厚:只有对学习内容怀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事半功倍。

③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记忆效果更好。

④过度学习:在已经记住了的基础上,再读几遍,熟记、牢记。

⑤及时复习:对刚刚学过的知识趁热打铁,及时复习、巩固。

⑥经常回忆:经常回忆学过的内容,有利于纠正错误、拾遗补缺。

⑦视听结合:尽可能同时利用视觉、听觉器官来增强记忆。

⑧归类记忆:根据学习内容的性质、特征及内在联系分别归类。

⑨谐音记忆:根据学习内容的谐音来进行记忆,印象会更深刻。

⑩比较记忆:在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中,抓住一些关键点进行对比、分析,帮助进行区别和记忆。

⑾歌诀记忆:把学习材料编成歌谣、口诀、顺口溜,便于记忆。

⑿问答记忆:两人一起你问我答,专门挑对方没掌握的内容提问。

⒀规律记忆: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进行记忆。

⒁列表记忆:把学习材料列成表格,来方便记忆。

⒂卡片记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通过做笔记卡片来帮助记忆。

⒃重点记忆:首先记住重点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经过推导、联想等方法记住其他内容,减轻记忆负担、提高记忆效率。

⒄联想记忆:通过一件熟悉的事物联想到与它有联系的事物。

⒅实践记忆: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自己得出结论。

⒆集中最佳时间记住难点:如早上9~11时、下午3~4时、晚上7~10时等都是记忆的最佳时间。

⒇科学用脑:保证营养、积极休息、防止过度疲劳、保持乐观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