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处点拨】(1 / 1)

学习兴趣是中小学生学习的强大、内在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古到今,凡是孩子对某门学科有强烈兴趣,这门学科的学习成绩就明显地好。因为学习兴趣能够促进集中注意力,把整个心理活动调整到最佳状态,促进智能发展。

正确看待学习兴趣与考试分数之间的关系,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学习一定要有目的,才会产生学习兴趣、取得好成绩。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让孩子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的

让孩子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的,以便于由学习目的来催他奋进。

西安市第六中学的王栋,上初中时还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只知道按部就班地学习,每当考试不尽人意时,会有一丝后悔。高一时,王栋看了一本介绍各科国际奥林匹克比赛金牌得主家庭教育和学习经验的书,觉得自己“也不比他们差”,为什么就不能拿块“牌”呢?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开始发奋努力,学习兴趣越来越浓,最终获得了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西安赛区的二、三等奖,高考时又获得陕西省第5名的好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

相反,看看那些没有明确学习目的的孩子,他们通常学习状态不好、缺乏学习热情、懒懒散散,上课提不起神、注意力难以集中,课后不完成作业、考试时答卷马马虎虎,无论父母劝还是骂,都无法改变这种精神状态,讲道理就更没用了。孩子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一拿起书本就想瞌睡,一听到做题目就心烦,又怎么学得好呢?

学习目的必定会增强学习兴趣

学习目的一定会增强学习兴趣,有时候,哪怕是一些“说不出口”的、“不够高尚”的学习目的,都会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考试分数。

研究表明,每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状元大多来自一些县级甚至乡镇中学,而不是拥有优质生源、优质师资力量、优质教育资源、“本该”产生高考状元的市级高中。这能证明我国农村的教育水平已经超过城市了吗?不。这些高考状元成功的背后,付出了非常昂贵的学习成本,其中就包括“有志者誓进城”之类的学习目的。

“三流的生源”、“二流的师资”要考出“一流的成绩”,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坚韧不拔的毅力,要取得成功又谈何容易!

学习兴趣和知识面有关。要对某门学科产生兴趣,首先要了解这门学科、熟悉这门学科,这种了解和熟悉不仅仅限于书本知识,还包括与此相关的一切内容。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孤陋寡闻会导致缺乏学习兴趣

现在有许多孩子学习兴趣不浓,原因之一就在于知识面不广。除了教科书、考试范围以外,对其他知识知之甚少,甚至父母也只要求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这种孤陋寡闻,会严重束缚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到学习成绩的提高。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外部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只有建立在学生自己原有的心理水平之上,并通过努力达到,同学们才能够有所发展。”究其原因在于,人们往往只对自己熟悉的事物感兴趣、对不熟悉的事物难以产生兴趣。一个人如果知识面很窄,就会因为缺乏背景知识而丧失学习兴趣。

兴趣会让学习变得好玩

在当今这样一个电脑时代,拓宽知识面、增加背景知识的途径太多了。广泛阅读、多方探讨、投身实践、充分利用电脑网络系统,都会使得学习越来越有效、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而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内在兴趣,就会激发起获得知识的强烈渴望。

2006年毕业于攀枝花第7中学的四川省高考文科状元陈璇卿,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时,第一条就是“兴趣让学习变得好玩”。

她说,学习是一个漫长过程,你一定要对学习感兴趣,否则会感到很不愉快。要随时随地阅读一些与课题相关的课外书,拓宽知识面,接触多了自然就会有兴趣。还可以看电视节目中的知识问答比赛,自己试着去答一下。同时,要留意生活中的相关知识,例如学习语文,就不妨留意一下广告词中的修辞手法;学习英语,可以看看大街上的英文招牌,把学到的句型与同学们多练习练习。这样一来,你会发现学习原来也可以这么好玩!

孩子的学习兴趣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父母和老师的积极引导。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四点:

兴趣暗示法

对孩子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科,要教会他们兴趣暗示的方法。

例如,在学这门学科时,让他“暗示”自己对这门学科开始感兴趣了。可以说一些诸如“从今天开始,我要好好地喜欢你了”、“过去我对你感到害怕,从今以后我要让你害怕我”之类的话。每天这样,坚持半个月,这种潜意识就会让孩子真正喜欢起这门学科来。

增强自信法

一个人有了自信心,就会因为不怕失败而容易成功。

拿破仑当年正因为敢说“在我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个词”,才会南征北战、横扫欧洲大陆。要孩子增强学好某门学科的信心,首先要从他过去取得成功的事情上寻找成就感;然后让这种成就感激发他的学习兴趣;最后,把这种学习兴趣用到学习上去,提高学习效率。

弄假成真法

戴尔·卡耐基说:“假如你假装对工作感兴趣,那么这种态度会使兴趣变成真的,并且消除疲劳。”在学习兴趣的培养上也是如此。

首先要让孩子“假装”对学习感兴趣,坚持下去,最后往往他真的就对这门学科感兴趣了。究其原因在于,这种“坚持”会消除他心中原有的排斥感,日久生情,从而将这种兴趣转化为学习动力。

兴趣迁移法

让孩子把对某门学科的兴趣爱好,转移到不喜欢的学科上去。

首先是放松心情,不要有任何思想负担;然后,在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学科时,经常想象自己学习感兴趣的学科的情形,这样,心情会自然而然地好起来;最后,为了不让这种轻松、愉快的心情稍纵即逝,需要马上投入学习,实现兴趣迁移。

轻松、愉快的心境,是对学习的强力推动,是提高考试分数的一条捷径。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学习兴趣能够创造无穷魅力

学习兴趣能够给学习带来无穷魅力。

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6年读完了别人10年才能读完的博士学位。有记者问他是否感到学习很苦,他说:“一点也不,没有任何人强迫我这样做,正相反,我觉得很快活。因为我有兴趣,我急于要探索物质世界的秘密。比如搞物理实验,我因为有兴趣,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呆在实验室、守在仪器旁。”

把学习当作充实自己的一个过程,以愉快的心情对待考试,就能享受到无穷的学习乐趣。

2004年海南省高考理科状元林源,他的学习经验就表明了这一点。他说,高三的竞争本来就很激烈,如果把高三和高考都看作是“黑色”的,心理脆弱得不能正视成绩、考得不好就当“鸵鸟”,肯定不利于考试。如果把学习和高考看作是一种“享受”,心境就大不一样了。

谨防孩子丧失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对孩子很重要,可是并不是每个孩子一开始都对学习不感兴趣的。父母要关注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丧失学习兴趣,以便防微杜渐。

失去学习兴趣的苗头,通常出现在以下4个阶段:

①刚刚换了一种学习环境

目前学校的教学模式,依然是“齐步走”和“精英式”,老师的教学只适应少数尖子学生,放弃了大多数基础较差的学生。孩子刚刚换了一种学习环境,打破了原来学习环境的某种平衡,如果学习基础较差,就会因为老师对他的学习能力、学习参与程度、学习习惯、学习心态不够了解,而被老师“放弃”掉。这时候如果再缺少父母关怀,就会失去学习兴趣。

②题海作业、作业量过重时

每天昏天黑地地做作业,孩子会觉得“苦海无边”,从而自觉不自觉地把学习当作一种压力,丝毫体会不到任何乐趣。而这时候,也往往最容易失去学习兴趣。

③考试频繁、排名压力大时

没完没了的考试、排名,会使得学习成绩较差的孩子感到“无脸见人”,屡屡品尝“失败者”的心态,从而一蹶不振。即使是学习较好的孩子,也会感到心理压力太大,从而仇恨起学习来。

④父母过于关心学习成绩、分数排名时

有些父母过于关心孩子的学习,每天问这问那,弄得孩子心情很糟,成绩怎么也上不去。一些父母因此就灰心了,索性不管他了。没想到,嗨,这时候孩子的心境发生了变化,考试成绩反而上去了。

为了调动学习兴趣,组成学习小组、开展学习竞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许多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激发孩子本能性的自我实现的兴趣

激发孩子本能性的自我实现的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展学习竞赛。谁都知道,孩子在参加竞赛时的注意力和学习效率要比平时高得多,就是这个道理。

孩子本能性的、自我实现的兴趣增强了,会自觉自愿地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开展学习竞赛的主要方法是合作学习。具体地说,就是让孩子结成学习对子、组成学习小组,进行“比、学、赶、帮、超”式的竞赛性学习活动。

这不但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利于培养情感,让他们学会交往与合作,增强学习的内在动机。这种方式能激起孩子力争上游的欲望,这种欲望又会在无形中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不过应当注意的是,这种比赛强度和难度不能过大,否则会使得孩子产生畏难情绪,效果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