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子里的年味(1 / 1)

依依乡情 严行方 736 字 1个月前

好久体会不到年味了,可能是现在物质的充盈,也可能是自己上了点岁数的缘故。

弟媳在家庭微信群公布:今天包团子。得此消息的我,便毫不犹豫地回宜兴老家。90多公里的路程,因找寻年味的心情而变得温暖而亲切。

一路高速,一个多小时即到家。推开老屋门,弥漫在腾腾热气中的第一笼团子刚出锅。

外甥女笑着说:“我们算好阿姨回来正好吃团子。”

弟弟则端着蒸笼笑嘻嘻地说:“大姐,快尝尝绿苎头团子,豆沙馅的。”

来不及和家人客套寒喧,咬一口烫嘴的绿团子,带着桂花香的豆沙,随着咬出的口子缓缓流出,亮晶晶,油汪汪,还有和在米粉里那纯天然的绿苎头清香。那满足与幸福感,随着那糯、香、甜直往心底钻。

绿苎头团子,是吴语里所说的青团子。听说人家用艾草或麦青汁做,有的是加食用色素揉于米粉里。与众不同的是,我们宜兴人只用绿苎头揉和在米粉里成青色,用来包甜的豆沙馅或芝麻馅。绿苎头,是夏天把苎麻嫩叶采摘下来,用石灰腌存。包团子时,糯米粉、粳米粉按对半、四六或三七配比。和着腌软、洗净的绿苎头揉匀,蒸出来的团子油亮碧绿、软糯清香且有韧劲,成了临近新年的特种味道。

每年熬制豆沙的红豆,都是妈妈亲手种,且精挑细选出来的。制作豆沙,更有一道道繁琐的工序。隔夜先把鲜红浑圆的豆子加水浸泡,第二天洗净入锅,加水烧开后文火慢煮。待豆子裂开,便用纱布包裹,挤出粉粉的沙。再用清水反复冲洗粘附于豆皮上的沙,沉淀后舀去多余清水,再加猪油、素油、桂花、白糖熬制而成。

俗话说,“团子要好吃,揉工要到家。”反复揉,是不折不扣的体力活。弟弟用勺把开水慢慢浇到雪白细腻喷香的米粉里,我则用筷子顺向不停地搅拌。待搅匀不是很烫,就可用手边揉边滚动,直到揉透,软硬适中,光滑有韧劲为止。再搓粉条,掐成大小一致的粉块,搓圆、捏窝、塞馅……稍后,一只只滚圆的团子就齐整整地摆列在竹匾里。

我,不常包团子,但自认基本功还可以,包的团子大小一致,皮薄馅多。今儿和弟弟妹妹难得聚在一起,自然也得显显身手了。弟弟看看我的手势说:“哟,没想到大姐还真有这一手。”我则看着妹妹笨拙缓慢地捏着粉团,调侃着说:“你这十指尖尖,不适合包团子。”“二姐是弹钢琴的手。”弟弟趁势说。

隔壁的小凤婶婶聪巧能干,做事麻利。包团子、裹粽子手脚快,形状好,手艺在我们村屈指可数。一到逢年过节,家家喊帮忙,这家帮好帮那家,属于“抢手货”,今天下午被我们抢来了。有邻居参与的年过得和谐安心。

“斐,看看这笼还要多少辰光?顺便拎点柴火来。”妈妈从灶窠里探出头来,问管时间的外甥女。旺旺的灶膛、硬硬的柴火,把她带着岁月痕迹的脸映得通红。有老人参与的年,过得踏实幸福。

说起这硬柴,是妈妈平时拾攒起来的。这时蒸团子就派上了用场,她,时不时还会叙说各种柴火的来源。其实,这柴火也省不了几个钱,我内心虽然反对,但只要妈妈高兴也就由着她了,也算给妈妈一份满足与成就感。

两岁多的小侄女二丫,是二胎政策开放后诞生的宝贝,聪颖漂亮,乖巧可爱。一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清澈明亮。她一会儿跟着大人跑前跑后,一会儿玩玩团子、吃吃团子拍拍照。有了孩子的参与,氛围就格外显得热闹喜庆。

日子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以前炒花生、炒瓜子、炒炒米、刻炒米糖、做蛋饺、酿面筋,生产队里抓阄分鱼,这些过年的场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的在弱化,有的已退出历史舞台。唯有过年前的包团子,还在延承。

“萝卜丝酿的出锅喽。”弟弟端着一笼透亮的团子,又在喊吃了。

此时,热气氤氲的老屋里,欢声笑语,年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