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仓塘(1 / 1)

依依乡情 严行方 686 字 1个月前

在江南农村见过仓塘的人,估计至少都要将近而立、不惑之年了。

在百度上搜索“仓塘”两字,除了地名、企业名,就没有别的内容可以查阅。而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搜索“仓塘”,恐怕大多数还能唤起儿时的回忆。仓塘(也叫草基塘),是散落在江南乡村田野里的一个个农肥储料塘。那些被清空的仓塘,又是农村孩子们放飞自然的欢乐避风塘。

田地一角,仓塘所处。在江南成千上百亩农田里,三五亩田相隔就有一只仓塘依隅而设。仓塘为何而挖,儿时的我们并不了解,关心的只是仓塘里的羊粪、河泥和稻草什么时候被挖出,抛撒到附近的田野里,孩子们就可以美美地在仓塘里玩个痛快。到后来懂事了,才知道仓塘是水利建设和农业生产一项重要的农田设施。仓者,存储也。仓塘主要作用便在于此。那时冬天河道清淤,从河底挖出来的河泥大都是用人工挑运到岸边和田里的仓塘里,为罱河泥解决堆放之忧。小孩们趁着大人挑河泥时,还能跟在后面捡到河泥中的鱼虾蚌等,尤其是大蚌,甚至还能捡到甲鱼。罱河泥、挑河泥那场面,甚是热闹。集体猪舍羊棚里清理出来的粪肥,附上一些稻草,这可是春耕最好的肥料。

仓塘长啥样,其实就是一个圆形的大坑潭。直径两三米见方,底深一米半左右。个子小的伙伴跳下去,一时半会还真的爬不上来。可孩子们还偏偏爱往坑里跳。那时候放了学是要割草的,家里养了兔子和羊,孩子们都挺辛苦的,并不像诗人在《村居》中所写“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都要把草割得满满的,才能在田野里疯玩一会。

而田野里的风光,倒真的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让人迷醉在里面,流连忘返。空仓塘里的草特别多也特别嫩,孩子们都喜欢寻空仓塘割草。几个仓塘转悠下来,篮子里的草也差不多满了。孩子们最喜欢玩的游戏是“笃草包”和“转仓塘”。笃草包是有输赢来去的,在田埂上挖一个小坑,划一条线,谁准确无误地把挑草工具(镰刀和斜凿)扔进坑里,谁就能从小伙伴篮子里赢一把青草。有些小伙伴往往贪玩,到傍晚了篮子里的草还是个底,于是灵机一动,用桑树梗撑在篮子里,上面铺上一层草,回家时直接从后门溜进去,把草倒在兔笼子旁。待父母发现问起时,就谎说草已经喂兔子了,只可怜那几只兔子要饿一夜了。另外的最爱是转仓塘。跳下空仓塘,沿着仓壁从仓底转上仓顶,不仅需要掌握惯性的平衡,还需要一定的速度和节奏,熟练的小伙伴踩住仓塘的壁沿,蹭蹭蹭几下子就能转上来,“飞檐走壁”的功夫一流。有些矮小的小伙伴,就不那么容易转上去了,有时一不小心就会滑落塘底,摔个大跟斗,引起一阵哄笑,最后只能手脚并用爬上去。

一到春暖花开,仓塘旁的田野里开满了红花草,无锡人叫草籽头。一朵朵,密密麻麻地开在绿油油的麦苗旁,花红苗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孩子们在草地上摸爬滚打、追逐嬉闹,一个个玩得像疯了一般。

清空的仓塘简直就是孩子们的欢乐窝。太阳出来了,割草劳动完毕,孩子们就在仓塘里围坐着做游戏。起风了,孩子们玩累了,就躺在没水的仓塘里避风取暖。仓塘还可以用来野炊,沿着塘壁挖个大口子,直至和地面相平,在清明前后用来烧蚕豆、竹笋和捉来的靑蛸蛇。柴火是附近的野茅草和桑树梗,锅是家中偷偷拿来的砂锅。靑蛸蛇用破碗的碗封口剥皮,杀好取出内脏,一节节扔在煮沸的竹笋土豆中,那扑鼻的清香和鲜美的汤汁让人终生难忘。这也是只有农村孩子才能享用到的舌尖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