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么吃一夜,无么冻一夜。”这是无锡地方的乡下俗语。意为冬至前的一天,晚上必须菜品丰富,酒足饭饱,以示生活的富足。反之,则显示你家的清贫。早年的生活,没有现在这样富足,因而这天晚上无论家境如何,即便向亲朋好友借一点,都得好好过。
“冬至大如年”,这也是乡俚俗语。即便早年的生活,家境大都拮据,但到了这天,所有的亲人就算在外地,也得想尽办法回家,吃上这顿团团圆圆的冬至夜饭。
乡村里,到了冬至这天,爷爷奶奶、父母婶娘就格外地忙碌。一大早起床,简单梳洗后就去村上肉铺,买上几斤肉与猪油回来。吃好早餐,又提着篮子、拿着镰刀,就直奔自留地。
不一会儿,臂弯里就挽上了一大篮子的青菜萝卜、大蒜菠菜……河边的石阶上,放满新鲜蔬菜,奶奶婶娘弯着腰、翘着臀,就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清洗。冻红了手,就在嘴边哈哈热气再洗。这样的往复循环,就为这天的冬至夜。
中午,吃点简单的面条或米粥,午后就开始准备团子馅了。灶膛里,草把不断添加,柴火旺旺的。沸水里,青青的菜,在饭铲的翻动下成大半熟,稍后捞起,放入菜篮滤水。萝卜,切条,也是如法炮制。随后是切剁成碎末,用纱布挤干,放上油盐味精,加入葱姜酱油,配进肉糜或猪油渣,反复拌匀即成。最为讲究的是芝麻馅,先炒熟,再放入器物内捣碎,然后倒进熬出的猪油,放入白糖拌匀。这甜蜜蜜、香喷喷的馅,实在诱人。
菜肉的、菜猪油的、萝卜猪油的、芝麻猪油的、豆沙的,一切准备妥当。接下来就是把早已晒干的米粉,一半糯米、一半新米相互和匀,然后倒入开水,揉粉团。搓条、搓圆、捏窝、塞馅,一只只的团子便齐整整地放入小匾内。那些用麦叶捣成青汁、黄色南瓜汁做成的团子,既环保,又清香。
为了能分辨出不同的馅,做时还特意搓出不同的形状,圆的、椭圆的、匾的、圆顶上捏个小尖的,似乎很有创意。
灶膛里,火,旺旺的,饭锅里的水在翻滚。放入一只只团子后,不一刻功夫,团子从沸水里氽出。盛出,放于灶面,表皮不再粘后翻个身,又一只只放入小匾。
一锅锅地进,一锅锅地出,整个厨房间热气腾腾,似雾弥散。
这时的孩子们,围在锅台边,两眼直勾勾地看着。乘着热,刚出锅,父母就会让我们拿着碗,先盛上两个解解馋。
掌灯时分,远远近近的亲人都到齐了,大家围着桌子边吃边聊,说旧事、道掌故、讲来年,直至夜深人静。
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无论在城镇还是乡村,也只有那些上了岁数的依然在自己亲手制作冬至团,而年轻的一代都是在买着过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