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古韵》,就不能不提及凌叔华与20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及其好友维塔?塞克维尔?韦斯特(Victoria Sackville West)的交往。
1935年10月,凌叔华在武汉结识了到武汉大学教授英国文学,时年27岁的英国青年诗人朱力安?贝尔(Julian Bell),并红杏出墙,与他发生了婚外情。朱力安是伍尔芙的妹妹、英国现代画家凡妮莎?贝尔(Vanessa Bell)的长子。据说,他是要来中国参加革命的,甚至随身准备了氰化钾。但很快,他就发现自己爱上了大他8岁的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夫人、《武汉日报》副刊主编、小说家凌叔华。他1937年3月回到英国,志愿参加“国际纵队”,赴西班牙打击法西斯主义。1937年7月18日,在马德里守卫战中,德国飞机炸飞了他驾驶的救护车。因伤势过重,几个小时后去世。年仅29岁。
凌叔华自然是由他介绍引荐,开始与伍尔芙互通书信的。通信前,朱力安就已经在写给母亲和姨母的信里常提到他和凌叔华的交往。凌叔华与伍尔芙从未见过面,完全是“翰墨因缘”。凌叔华1947年定居伦敦时,伍尔芙已去世六年。凌叔华致伍尔芙的信尚无从查找,但从《弗吉尼亚?伍尔芙书信集》里收入的致凌叔华的信里不难发现,凌叔华正是在伍尔芙的鼓励下尝试着用英文写作《古韵》。
1938年3月,因抗战随武汉大学内迁到乐山的凌叔华,在战事流离,心境不好的情形下,读到了伍尔芙《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一书。颇生感慨,遂致信伍尔芙,问如果她们现在要是调换个位置,她会做些什么?这并非是凌叔华写给伍尔芙的第一封信,因为从伍尔芙的回信中看,在此信之前她们还有过至少一次通信。不过,在《伍尔芙书信集》里,这封注明写于1938年4月5日的信,是现存世的伍尔芙致凌叔华的第一封信:
我希望这时你已经收到我给你第一封来函的复信,我是收到几天后就复信了。今天,凡妮莎又转来你3月3日的信。我多么希望能帮你一点忙,我知道你们比起我们来有更多的理由不快活,所以由我来给你任何的意见和指点,都是愚不可及的。我唯一可以给你的指点或者忠告――那也是我自己曾经尝试过的――就是工作。想想看,怎样可以把你的心思集中在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上面。我还没读过你的作品,但朱力安在信中提过很多次了,并早就想寄给我看。他说你的生平非常有趣味,我们在信中还讨论过日后你可能用英文写出你的生平,这正是我现在很想建议你做的事。你的英文好到足以传达给别人你想传达的印象。别人有看不懂的地方,我可以替你修改。
你可不可以现在就开头?凡你能记得的,就写下来。既然在英国没有人知道你,下笔也就更没什么顾虑。然后,我看看可不可以把它印出来。请你特别想到,这不是打发时间的消遣,这是对其他人也有价值的工作。我觉得自传比写小说还要好。你问我该读些什么书,我想18世纪的英文对一个外国人来说最好学。你是否喜欢名家的书信?库柏和华普尔的书信集,都写得明白晓畅;司各特、奥斯丁的小说,盖斯凯尔夫人写的夏绿蒂?白朗宁的生平。现代作家中,摩尔的小说也是干净利落。
我可以寄点英文书给你,但不知道你是否有了这些书。从你的来信看的出,你的英文已经写得很好了,用不着去模仿谁。我在这信中没有谈到政治,但你从我以前说过的话里可以看出,英国人是站在你们一边的,就是做不出什么事来帮你们的忙。在伦敦,我们从朋友处听到有关中国的事,也许现在有了些改变,最坏的局面已经过去了。
不管怎样,请你记住,我总是高兴听到你的消息。你是否愿意现在就开始写作?谈你自己的任何事都好,谈政治也行,让我读到你的作品,有个品评,并给我极大的快乐。所以,请你考虑写你的生平,一次写几页。我可以读了和你讨论,至少我能做到这一点。我希望能做得更多,寄给处在战祸中的你们最大的同情。
弗吉尼亚?伍尔芙
在伍尔芙的鼓励下,凌叔华开始一章章地写作《古韵》,并逐章寄给伍尔芙。伍尔芙看过以后,来信鼓励说:“我很喜欢它,它很有魅力。当然,对一个英国人来说,开头读起来有点困难,有些支离破碎。英国人一定闹不清那么多的太太是谁,不过读一会儿就清楚了。然后就会发现一种不同寻常的魅力,那里有新奇诗意的比喻……继续写下去,自由地写,不要顾忌英文里的中国味儿。事实上,我建议你在形式和意蕴上写得更贴近中国。生活、房子、家具,凡你喜欢的,写得愈细愈好,只当是写给中国读者的。然后,再就英文文法稍加润色,我想一定可以既保持中国味道,又能使英国人觉着新奇、好懂。”
凌叔华到英国以后,认识了诗人韦斯特。一天,韦斯特请她到她古堡顶楼的书斋中喝茶,问起她有没有尝试着用英文写作,她便提到给伍尔芙写寄文稿的经过。韦斯特很惊奇,马上找出与伍尔芙的合影和伍尔芙送给她的书,说她们俩是非常好的朋友,并说,“你一定要把书写完出版。”凌叔华说没有存底稿,怕是很难。韦斯特是个热心肠,她帮忙找到伍尔芙的丈夫伦纳德?伍尔芙,终于在他们苏萨克斯郡旧居弗?伍尔芙的遗物中,发现了《古韵》已完成的文稿底本。
凌叔华写完《古韵》全稿,已是1952年。又由韦斯特推荐给伦纳德?伍尔芙夫妇创办的荷盖斯出版社(The Hogarth Press)于次年出版,并亲写序言。从韦斯特的序里看,她是把《古韵》当作凌叔华的自传或回忆录来读的,说“它是取自一个同时代人真实的回忆”。并称赞“她的文笔自然天成,毫无矫饰,却有一点惆怅。因为她毕竟生活在流亡之中,而那个古老文明的广袤荒凉之地似乎非常遥远”。当初,伍尔芙也是让凌叔华写自己生平的。但似乎凌叔华自己觉得,书中虽有许多真实的细节,但它终归还是一部小说。
尽管如此,《古韵》仍不失为管窥凌叔华的家庭背景及青少年时代生活的一扇小窗。像凌叔华习画,《古韵》中的描写便是真实的,并常被评家引用。1962年,凌叔华在巴黎东方博物馆举办了她个人的绘画和所收藏的元明清名家画作及中国文物古玩展,主持该活动的是法国国家研究院院长、法兰西学院院士、世界著名传记作家安德烈?莫洛亚。他为后来印成的纪念册亲写的序言,就以《古韵》描写的背景开头。他说:
陈凌叔华这位“心灵纯真”的中国女子是位大文人的女儿,其父曾任直隶布政使和顺天府尹。在中国,文人要精通多种艺术。一个诗人一定得用漂亮的书法书写出自己的诗作。中国书法秀美,很接近大自然的线条美。在丝绢上作画,更是容不得半点修改和涂抹。无论是画家画一幅山水风景,还是书法家写一幅字,落笔都要十分果断。
在《古韵》一书中,叔华讲在她六岁时,有一次用木炭在白墙上乱画,画出山、花和人,引起父亲一位朋友的注意。这位朋友对她说:“你的画很有特色。你很有才,日后定会成为大画家。我跟你父亲谈谈,该让你拜师学画……”。就这样,她成了慈禧太后喜欢的宫廷画家缪素筠的得意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