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的图书、报纸、期刊的阅读率分别为52.3%、66.8%、46.9%,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32.8%。在纸质阅读方面,我国国民人均阅读图书4.25本、报纸101.16期(份)、期刊7.19期(份),均比2009年有所增加。人均每天读书时长和读报时长相比上年有所延长。62.6%的国民家庭中有藏书,“学生”和“教师”的图书阅读率最高。
——摘自某公开报道
从概念上看,国民图书阅读率、识字者阅读率合称图书阅读率,与报刊阅读率相对。也就是说,阅读率分为报刊阅读率、图书阅读率两大类;其中图书阅读率又可分为国民阅读率、识字者阅读率两类。
所谓报刊阅读率,是指某平面媒体 1在某一时间或时间段里的读者人数在调查总体中的比率。举例来说,如果某报纸的本期发行量是4万份,而本期报纸的读者人数有5.96万人,那么就说该报纸本期的平均阅读人数是5.96÷4=1.49人。
平均每期阅读率的高低是报纸的核心阅读指标,它表明该报纸平均每期所能达到的读者群究竟有多大。毫无疑问,阅读率越高,说明该报纸传播的范围越广、影响力越大。
报刊阅读率的概念和发行量是不同的。虽然它们都是平面媒体行业非常关注的两个重要指标,并且都是通过数字来表现媒体特征的,但两者含义有着巨大区别。发行量是指媒体的平均销售数字,对于报纸来说,报纸的发行量说明有这么多份报纸被卖出去了;但发行量不能说明有多少读者与这些被卖出去的报纸有关,更不能说明这些读者的性别、年龄、地区、职业、收入等特征。而阅读率数据则能做到这一点。
国民阅读调查是我国为了了解全国国民阅读倾向发展趋势、文化消费现状而进行的一项连续性、大规模基础性工程。该项目经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具体实施。调查内容包括全体国民对图书、报刊、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等出版物,在阅读时间、购买数量和金额,以及书刊等出版物的购买渠道、阅读场所、阅读倾向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家庭藏书情况等等 2。
例如,从2008年10月开始历时半年至2009年4月结束的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就是由零点、美兰德、新生代、希普斯4家专业调查机构分别执行,第一次同步对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阅读状况进行调查的。并且这次调查的城市规模扩大到56个,覆盖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调查样本量增加到25500个,可以用它来推及全国总人口11.88亿人的国民阅读状况 3。
在国外,阅读率和发行量数据都是由专门机构负责统计并发布的。这些机构不是政府机构,更不是平面媒体的附属机构,并且必须经独立核查机构行业认可并核查过程得到通过。只有这样,这种数据调查和发布才被认为可能具备独立性和权威性。
例如在英国,阅读率数据就是由广告主、广告代理人、媒体共同管理的“发行量核查局”来负责统计和公布的。报纸每6个月公布一次,杂志每12个月公布一次。据英国发行量核查局公布的数据,英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太阳报》1998年全年每天的平均发行量是3556680份,平均每期阅读人数是9697000人,即每份报纸的平均读者人数是2.7人。
图书阅读率中的国民阅读率,是指每年至少有读1本书行为的读者总体与调查样本总体之比,它表明有阅读行为 4的读者群体在全体国民(包括不识字者)中所占的比例。
图书阅读率中的识字者阅读率,是指每年至少有读1本书行为的读者总体与识字者总体(不包括不识字者以及拒绝回答者)之比 5。
由此可见,国民阅读率是广义概念,识字者阅读率是狭义概念。
在过去,各级公共图书馆都被称为“知识的宝库”,是图书读者最喜欢去的地方。而如今,读者到馆率逐年下降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图书馆面临的普遍现象。以中国国家图书馆为例,该馆建馆以来接待读者人数最多的一年是2002年,接待读者498万人次;2003、2004年接待人数在450万人次左右;2005年下降到445万人次;2006年下降幅度最大,锐减到只有390万人次了 6。
当然,到馆读者人数下降并不就一定说明国民阅读率降低,因为其中并没有包括电子阅读率在内。
专家估计,随着电子媒体的兴起,如果把通过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等方式进行的电子阅读也计算在内,全社会的阅读率并不会太低。相反,由于电子阅读方兴未艾,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图书馆读者逐年减少。不得不承认,这是阅读率、到馆率根本无法统计的。
2008年7月24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的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报纸为阅读率最高的文字媒体,图书阅读率止住了连续下滑趋势,新媒体呈现强劲增长势头”,这一结论表明,国民阅读正在慢慢进入数字化时代,我国文化消费有可能面临历史性突破,为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创造有利条件。
请读者特别注意其中的“止住”一词。要知道,在过去10年中,我国国民阅读率一直是下跌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2008年在北京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与奥运图书有关的图书特别畅销,从而带动起国民阅读率止跌回升,但业内人士很看重这一点。
这次调查发现,报纸依然是国民阅读率最高的文字媒体,以73.8%的阅读率位于第一位;杂志阅读率为58.4%,排在第二位;图书阅读率为48.8%,排在第三位;互联网阅读率为44.9%,排在第四位 7。
调查数据表明,2007年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为48.8%,比2005年的上一次调查结果微升0.1%,这是自1999年此项调查开展以来图书阅读率的第一次回升。
阅读率之所以能回升,其中报纸阅读率的提高作了较大贡献。目前我国国民平均每人每月阅读报纸7.4份(张),其中76%的报纸是个人自费购买的,这说明自费购买报纸阅读已经慢慢形成气候。
而这也与国际统计数据是相吻合的。
在2008年6月瑞典哥德堡召开的世界报业大会上,美联社援引世界报业协会2008年6月2日发表的报告中的相关数据显示,亚洲和南美洲的报纸需求量在不断增大,其中印度和我国的报纸发行量增长最快,从而带动2007年全球付费报纸的发行量上升2.6% 8。
与此同时,数字化、网络化阅读趋势在我国势不可挡,这些读者呈现出年轻化、高知化趋势,在他们身上代表了国民阅读的方向与前景。
明白了这一点,读者就能较好地理解国外为什么有“网络上查不到就表明不存在”一说了。我国的网民数量全球第一,各大媒体竞相推出数字报方便读者阅读,就很好地迎合了这种潮流。
回顾我国各大媒体竞相推出的数字报,最早是2006年2月20日从《浙江日报》开始的。浙江日报当年推出我国第一张数字报纸后,网络点击率一路上升,在短短两年间,其点击率就占到浙江在线网站的25%,点击率增长6倍多 9。
数字报的受欢迎程度不完全是免费决定的,收费数字报纸同样受欢迎,就能很好地反映国民阅读在网络阅读方面的这一特点。
2006年元旦浙江《诸暨日报》的收费数字报上线后,当年订阅量有近3000份。随后,浙江的《绍兴县报》、《乐清日报》、《温州日报》、《温州都市报》、《温州晚报》、《温州商报》等收费数字报纸相继问世,温州当地的4张报纸数字版合计的全年定价是380元,只相当于纸质媒体价格一半,所以很受欢迎,2007年订阅量达到3万份 10。
有人预言,网络阅读、手机阅读、手持阅读等阅读方式,必将分流书店的原有组织和消费群体,并且形成新的阅读热点。事实上,截至2008年6月,我国有电子出版物6152种,手机报300多种、网络报纸1000多种、网络期刊2万多种,网络数据库经营企业近10家;互联网付费阅读、无线音乐下载、网络游戏等数字出版产业年增长率超过30% 11。从这一点上看,如果国民阅读率仅仅反映纸质媒体、而忽略网络媒体阅读率,不但不能反映真实阅读状况,而且会给公众严重误导。
2008年7月,在我国经营了13年之久的全球出版业巨头贝塔斯曼黯然退出中国市场,与此同时,我国图书市场也面对着电子阅读带来的出版下滑问题。但不容否认,纸质阅读永远不会消失,这不但因为版权问题一些国家如日本和英国的网民无法从网上免费下载图书,还在于从长远看,图书阅读具有网络阅读不可替代的优势。
例如,纸质阅读有助于读者进行深入研读、品味细节、交流学术思想,同时也有助于培养阅读者的抽象思维能力;而网络阅读则侧重于形象思维,具有快餐式、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等特征。所以从这一点上看,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并不矛盾,各有优势。
更何况,图书行业同样可以吸收网络优势,帮助读者提升阅读品质,在降低图书成本的同时,带动图书阅读率提高。
关于这一点,读者已经可以从2008年2月14日开业的美国鲍德斯新概念书店是如何把网络和书店进行有机结合中看出端倪。这家新概念书店是在酝酿了18个月后创立的,专门辟有2700平方米的数字中心,可以同时满足读者下载电子书和音乐的需要;如果只需要图书中的部分内容,还可以通过打印机把这部分内容直接打印出来 12。
那么,这种书店的生意如何呢?实践证明,该书店的图书品种比同行减少20%,但销售额却一直在增长。这从某一方面说明这种图书销售模式受到读者欢迎,从综合角度提高了国民阅读率。
国民阅读率高低直接关系到国民文化素质高低,阅读的深刻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此,我国从2008年开始将原来的国民阅读调查从原来的两年一次改为每年一次。
但显而易见,阅读是需要培养习惯、养成习惯的。就好比说,一个喜欢看书学习的人,无论他的工作多忙、生活条件多么艰苦,都会千方百计抽出时间去阅读他能读到的、喜欢阅读的各种读物。这时候的阅读已经成为他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比吃饭、穿衣更重要。这时候,任何人都无法熄灭他这种求知若渴的阅读欲望。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曾经担任江苏省苏州市副市长,经常为推广阅读到基层进行调研。但他最终还是发现,基层百姓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再加上生活压力,日常生活基本与图书阅读无缘,既没有阅读兴趣,也没有这种精神需要。一位基层干部对他说:“我可以给每户人家都配一个书橱,甚至建一个书屋,但是他们一有时间还是去搓麻将,还是不会静下心来去读书的。”
有鉴于此,朱永新后来只好不得不把阅读推广重心投向中小学生 13。然而遗憾的是,目前中小学生的阅读率也不高。
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现,我国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1.4%,其中0~8周岁人群的阅读率为72.3%,9~13周岁人群的阅读率为93.5%,14~17周岁人群的阅读率为79%。0~8周岁儿童2008年平均每人阅读图书3.11本,在读过书的0~8岁儿童中平均每年阅读量为4.48本;2008年9~13周岁儿童平均每人阅读图书6.98本,14~17周岁青少年平均每人阅读图书8.66本 14。
调查表明,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他们的阅读率高低与父母是否喜欢读书有密切关系。95.1%的儿童是因为父母“喜欢且经常看书”而喜欢上阅读的,23.7%的儿童因为父母不“喜欢且经常看书”而不喜欢阅读。有意思的是,66.0%的学校老师和74.3%的家长赞成学生阅读课外书,但也有9.6%的学校老师和6.6%的家长因为担心孩子会因此耽误“学习”反对他们阅读课外书 15。
由此可见,是否喜欢阅读也是会“遗传”的,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解读点睛】
阅读率不高本质上反映的是“读书无用论”,但也应当看到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阅读方式。国民阅读率包括纸质阅读,也包括电子阅读。
1 通常把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称之为平面媒体。这里的“平面”是广告界借用了美术构图中的“平面”概念,因为这些报纸、杂志上的广告都是平面广告。
2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国人阅读——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综述》,光明日报,2008年8月27日。
3 《第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4月24日。
4 具体地说,这种阅读行为就是一年中读过1本以上的书。
5 赵明宇:《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首次低于50%》,北京娱乐信报,2006年4月23日。
6 黄小驹:《国图到馆读者近5年降了100多万,业内人士认为到馆率低不代表阅读率低》,中国文化报,2007年9月18日。
7 余华、陈宇燕:《图书阅读率近十年首次上升,网络阅读率上升最快》,浙江日报,2008年8月5日。
8 余华、陈宇燕:《图书阅读率近十年首次上升,网络阅读率上升最快》,浙江日报,2008年8月5日。
9 余华、陈宇燕:《图书阅读率近十年首次上升,网络阅读率上升最快》,浙江日报,2008年8月5日。
10 余华、陈宇燕:《图书阅读率近十年首次上升,网络阅读率上升最快》,浙江日报,2008年8月5日。
11 余华、陈宇燕:《图书阅读率近十年首次上升,网络阅读率上升最快》,浙江日报,2008年8月5日。
12 余华、陈宇燕:《图书阅读率近十年首次上升,网络阅读率上升最快》,浙江日报,2008年8月5日。
13 乌力斯:《读书成为“史前习惯”,近7成中国人不读书》,新民周刊,2008年6月13日。
14 《第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4月24日。
15 《第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