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消费价格指数:通常落后于通货膨胀(1 / 1)

2011年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5%,其中城市上涨6.2%,农村上涨7.1%;食品价格上涨14.8%,非食品价格上涨2.9%;消费品价格上涨7.6%,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7%。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0.5%,其中城市上涨0.5%,农村上涨0.5%;食品价格上涨1.2%,非食品价格上涨0.1%;消费品价格上涨0.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4%。

——摘自某公开报道

CPI指数,也叫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国外称为消费者价格指数),它反映的是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用来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具体地说,如果CPI指数上升幅度过大,表明通货膨胀严重。这时候从宏观方面看,中央银行就会实行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从而导致经济发展前景不明朗;与此同时,从公众切身利益看,也相当于手中持有的货币贬值了,这种贬值对低收入人群来说影响更大。有鉴于此,CPI指数上升幅度过大往往不受市场欢迎。

为什么说CPI指数是观察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呢?众所周知,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的意思是指整体物价的上涨水平,可是在实际生活中,通货膨涨的严重程度并不能直接计算出来,因为谁也无法算出包括房地产、古董、名人字画、金银珠宝、股票债券等价格变化在内的整体通货膨胀率。在这种情况下,最常见的办法就只好用价格指数来间接代替通货膨胀率。

从全球范围看,目前最流行的价格指数一共有以下5种:

一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它主要用来反映各个时期城市家庭和个人消费的商品与劳务价格的平均变化程度。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它和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混为一谈。生活费用价格指数(COLI)主要反映不同时期生活费用的变动情况,所以它只包括生活必需品和服务,并不包括汽车、建筑材料、住房等一般性消费品和大宗消费品、奢侈品。这两个指数在经济稳定时差别不大,在经济动**时差别很大。

二是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它主要反映生产环节的价格水平,用来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一般分为原始阶段、中间阶段、完成阶段三个阶段)的价格变动,通过它来推算预期消费价格指数、估算通货膨胀压力大小。生产者价格指数不仅包括消费品价格,还包括服务价格。目前我国生产者价格指数的调查范围有4000多种产品,覆盖全部39个工业行业大类。

三是零售价格指数(RPI)。它主要用来反映以现金、信用卡形式支付的零售商品价格水平变动,包括家具、电器、百货商品、药品等,但不包括服务消费价格。它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比较密切,尤其是外汇市场分析人员一般会比较注重这个指标。

四是批发价格指数(WPI)。它又叫生产价格指数,主要用来反映不同时期批发市场上各种商品价格的平均变动程度,然后用来推断这些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后的最终价格变动程度。批发价格包括的商品范围比较广,既包括生活消费品也包括生产资料,但不包括劳务。

五是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PGNP)。它又叫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其中的GNP表示国内生产总值。它主要用来反映不同时期整个国家生产、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格总水平变化程度,实际上就是按照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照固定价格、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它的优点是,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走向。

CPI指数的计算公式是

某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

CPI指数=――――――――――――――――――×100%

某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

从上面这个大家族中容易看出,CPI指数只是反映价格指数的主要指数之一。它要告诉公众的是,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如果你现在购买某一组具有代表性的商品要比过去(基期)多花多少钱。

例如,如果某年的CPI指数上升了7%,就表明全社会的生活成本比上年增加了7%。上年(基期)面值100元的人民币这时候的实际购买力就变成了100÷(100+7)=93.46。

附带插一句,通货膨胀率有各种分类,读者一般要了解的是以下从价格上升幅度看所作的划分。

毫无疑问,在CPI指数涨幅过大的背景下,那些依靠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障收入维持生计的低收入阶层,他们的生活水平将会随着粮食和小商品价格的上涨明显降低;相对来说,高收入阶层在这方面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近年来,不断有人呼吁把工资收入和CPI指数挂钩,以保证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不因CPI指数上升而下降。那么从统计学角度看,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如果是,又怎样来挂钩呢?

按理说,在CPI指数不断上涨的背景下,将全社会的平均工资水平与CPI指数上涨幅度相挂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不至于下降过快,是受公众欢迎的。但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这种简单挂钩,必定会因为强制性地推动劳动力成本上升,从而从流动性过剩和成本拉动两方面更快地推动CPI指数上升,最终形成恶性循环。这在国内外的实践中都得到了充分证明。

通常情况下,公众对于CPI指数更关心的是它的变动幅度,即百分比,这就让并不十分了解经济学的读者误认为CPI指数是一个变动率。而实际上,CPI指数通常是一个大于100的整数,即一系列可供参考的商品价格相对于它们基期价格的一个相对价格,而不是变动率。它的计算方法和股票指数十分相似。

那么,CPI指数究竟是如何统计出来的呢?在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通过抽样调查得到的。我国从2001年开始借鉴国际通用做法,逐月编制并公布以2000年价格水平为基期的居民消费价格定基指数。

编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商品和服务项目,来自全国城乡11万户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构成资料和有关规定,共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8大类,251个基本分类,700个代表品种。

用来统计CPI的基础数据,来自全国500多个县(市)的5万多个调查点,一共动用3500名调查员,此外还有对调查员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的督导员 1。

改革开放以来,CPI指数过高,通货膨胀压力时时出现,这是任何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无法避免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一是CPI指数上扬具有全球性压力

全球经济平稳发展使得各项经济指标稳步上升,其中就包括物价指数。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越来越深,尤其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我国CPI指数不断上升受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的影响很大。

二是成本拉动导致CPI指数上扬

我国的粮食、猪肉价格一直偏低,在国际市场大规模尝试开发和使用生物能源,对玉米等粮食需求大幅度增加、直接导致国际市场相关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扬的同时,受国际市场波动和国内成本推动影响,我国粮食供求结构失衡越来越大,从而拉动国内粮食价格的上升。而粮食对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面影响非常大,会影响到一系列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价格的上扬。

三是流动性过剩导致的CPI指数上扬

所谓流动性过剩,是指潜在投资者手里的现金或者随时可以变成现金的金融资产过多。长期以来,我国的货币供应增长速度远远高于GDP增长速度,从基本货币数量理论看,这种做法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奇怪的是这种通货膨胀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并不是过分严重,究其原因在于在商品市场不够发达的背景下,这些货币被老百姓存入了银行。这种“笼中的老虎”一旦被释放出来,随时会推动CPI指数上扬。

四是人民币升值压力导致的CPI指数上扬

这主要是指我国持续、大量的外贸顺差造成了人民币的巨大升值压力。为了维持汇率稳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买入美元、投放代表新增流动性的人民币;与此同时,人民币升值预期,也会导致国际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入我国,增加人民币流动性。

当然,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其他复杂的因素,如经济发展过快导致相关经济政策、宏观调控措施不能及时到位,金融汇率机制、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等等。

在国外,统计CPI指数时常常要单列一个指标,那就是核心CPI指数。所谓核心CPI指数,说穿了就是在剔除一些受气候和季节影响较大的产品(如食品、燃料、仪器)价格后的CPI指数。在我国,这方面并没有明确界定,所以并没有单列核心CPI指数的做法。

在美国,住房消费在CPI指数中的权重占40%左右,而我国这部分并不计入CPI指数;相反,我国CPI指数中食品权重占32%以上,所以我国CPI指数经常受食品价格变动而剧烈波动就不难理解了。

不但如此,我国CPI指数权重的改变周期也太长(美国的权重周期一般以10年为限),往往跟不上人民生活步伐。

在我国CPI指数的统计实践中,统计调查员只能从调查户登记的住户资料销售额中取得CPI指数大类进行权重计算,即使这样,商品零售价格的大类权数也主要是依据批发零售统计中的相关资料进行推算,这两套制度中的大类划分并不匹配,项目也对应不上,甚至根本就没有这样的项目,更不用说进行权重计算的中类和小类不匹配了。

这种情况下要测算权重指数,在数据推算方面会有多少困难可想而知。即使勉强做出估算,这种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精确度也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根本不符合现实 2。

可以说,这是我国各种统计数据打架的原因之一。例如,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统计的我国新增城镇储蓄存款数据,是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结果的10.2倍;新增居民购房贷款,是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结果的54.6倍;居民购买商品房金额,是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结果的4.0倍 3。

所以,读者经常会发现,我国的CPI指数不但不能真实反映通货膨胀率,而且会越走越高。但即使这种越走越高的CPI指数,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

首先当然是房价没有纳入其中,经常遭人诟病。老百姓人人都感到这几年的房价上涨过快,可令人奇怪的是CPI指数中却居然不包括商品房价格指数,这样的CPI指数有多失真就可想而知了。

国家统计局对此的解释是,“房价不计入CPI是国际惯例”,并且认为老百姓买房是属于投资而不是消费。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还鉴于“房租是居民居住需求与供给的直接反映”,所以认为“以房租来反映居民居住消费价格变动较为准确。”

这就是公众看到的,国家统计局在编制CPI指数时为什么会用居民住房的房租、水、电、燃料、住房维护修理费用、建房及装修材料等价格变动情况,来间接反映居民居住消费价格变动情况的原因。

统计部门张口闭口谈“国际惯例”,而普通公众因为并不知道国外的CPI指数中是不是包括房价,所以一下子无语了。而实际上,这样的“国际惯例”根本不存在。

例如,2003年12月3日第十七届国际劳动统计学家大会通过的《关于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决议》中就明确指出,根据CPI指数的使用目的,可以采取不同方法来制定CPI指数——在用作宏观经济指标时,采用“获得”法;在用做调整收入结构时,采用“支付”法;在用于衡量生活费用变化时,采用“使用”法。其中的“获得”法,就是将房价直接计入CPI指数统计范围,目前不少国家正是这样核算的 4。

那么,国家统计局为什么会认为住房是“投资”而不是“消费”,从而不把住房消费纳入CPI指数中去呢?它们的理由是,消费品的一般特征是用完了就不再存在,而住房的价值却是在上升的,住房消费中只有物业费、电费、水费等才能称之为“消费” 5。如果按照这种观点,家中购买红木家具也应该算“投资”的,因为它将来也可能会升值。

常言道“衣食住行”,住房消费自古以来就是百姓必须面临的四种基本支出之一。说住房是“投资行为”不是“消费行为”,既不符合绝大多数人买房是为了自住而不是转卖的目的,也不符合政府倡导扩大内需时号召百姓买房以扩大消费的现状,完全是一种强词夺理。

不过细细研究,即使有朝一日把房价纳入CPI指数范围,也用不着高兴。要知道,许多国家用按揭贷款利率来代替房屋租金,这种做法在我国人民币利率很低的背景下依然会导致CPI指数被严重低估。

除了房价没有被纳入CPI指数统计外,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CPI指数的权重设计问题。

2011年1月我国对CPI指数权重进行了例行调整,在纳入CPI指数统计的8大类商品和服务中,新的权重结构大致是:居住17.82%(提高了4.22个百分点)、食品31.29%(降低了2.21个百分点)、烟酒及用品13.89%(降低了0.51个百分点)、衣着8.51%(降低了0.49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5.84%(降低了0.36个百分点)、交通和通信9.25%(降低了0.05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4.25%(降低了0.25个百分点)、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9.04%(降低了0.36个百分点) 6。而美国CPI指数统计的8大类商品和服务的占比分别是:住宅42.1%、食品和饮料15.4%、交通运输16.9%、医疗6.1%、服装4.0%、娱乐5.8%、教育和交流5.9%、其他商品和服务3.8% 7。

两者对比可以看出,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我国CPI指数中的食品消费权重过高(这还是已经降低了2.21个百分点的结果,过去更高),这是导致我国历次猪肉、农产品价格上涨后CPI指数立刻升高的原因。与此同时,住宅、医疗、教育消费在CPI指数中比重太低,而这恰好是这几年来我国居民消费剧增的“三大件”。

就连这种价格上涨幅度远远超过整体水平的“三大件”在CPI中的比重如此之低,CPI指数还有多大的参考价值就可想而知了。

那么,这里面的差别有多大呢?举个例子就可以说明问题了。以住房为例,我国2003年到2006年间,反映在CPI指数中的城市居民居住类年消费总额分别只有699元、733元、808元、904元 8,这点金额在城市里甚至不够缴半年物业管理费的;哪怕在郊区,也租不到一间房屋。可想而知,它还能代表老百姓实际生活中的住房消费吗?这样的通货膨胀还会与老百姓的切身感受相符吗?

著名经济学家谢国忠2011年11月8日在厦门大学演讲时表示:“我就不相信那些统计数据,你去到街上随便问几个老百姓,问问他们切身感受,物价究竟涨了多少。” 9

他说,他在投资银行工作时喜欢到处跑,研究发电数据、铁路、港口吞吐量等情况,当然,现在仍是如此,毕竟眼见为实嘛。他说,我国的通货膨胀2011年下半年确实会有几个月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拐点的形成。因为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大引起的因素并没有消除。

CPI指数还有一大缺点,就是滞后性。

话说回来,虽然CPI指数具有上述种种不是,但它依然是市场经济活动和政府制定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一般来说,如果CPI指数稳定、就业充分、GDP在增长,就显示这时候的社会经济目标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不过也应当承认,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CPI指数的稳定性和重要性并不像发达国家那样重要。

究其原因在于以下两点:一是欧美发达国家的GDP年增长率一直在2%左右,CPI指数也一直在0%~3%范围内波动。而在我国这两个数据的波动范围太大,误差就大。二是一般情况下CPI指数在一年内不会大起大落,否则肯定是发生了什么重大突发事件,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等,可是在我国就不是如此,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某种特殊性。

【解读点睛】

房价、肉价、菜价轮番上涨,使得公众对消费价格指数这个经济学术语越来越感兴趣。其实,它的主要作用是用作宏观调控参考的。

1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解读CPI指数出炉过程》,央视国际,2007年12月12日。

2 肖强:《CPI指数三大疑问》,瞭望东方周刊,2007年9月17日。

3 肖强:《CPI指数三大疑问》,瞭望东方周刊,2007年9月17日。

4 肖强:《CPI指数三大疑问》,瞭望东方周刊,2007年9月17日。

5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解读CPI指数出炉过程》,央视国际,2007年12月12日。

6 徐策:《为啥要调整CPI中的权重》,中国青年报,2011年3月28日。

7 肖强:《CPI指数三大疑问》,瞭望东方周刊,2007年9月17日。

8 肖强:《CPI指数三大疑问》,瞭望东方周刊,2007年9月17日。

9 林可:《谢国忠:我不相信统计数据,不一定反映真实通胀水平》,海峡都市报,2011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