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局话术已呈产业化(1 / 1)

庞氏骗局 严行方 840 字 1个月前

所谓话术,是指说话的艺术,以“察颜观色、一物百拟、用情至深、行文诡辩”而著称。在这里,特指庞氏骗局做局者利用参与者急于求富心理,以及信息不对称特点,来完美无缺地推销其产品的说话套路。

庞氏骗局目前在我国高烧不退,就与其话术产业化有关。应该说,相当部分参与者对过高的获利回报率也抱有警惕,可是他们哪里又见过专业骗子的各种连环话术攻势呢?不用几个回合就会疑虑顿消,乖乖地上了做局者的贼船,直到只穿着条短裤上岸。

例如,北京市民张某2013年4月接到中晋博升(北京)股权投资基金的电话,向他推荐该公司的一款理财产品,说是一个生物项目。后来他多次去实地考察,在该投资款是“合伙性质、有5项担保、返本保息、绝对不会赔钱”的承诺下,先后投入575万元,但最终只拿到35.7万元利息。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对方公司专门花2万元在网上购买了40万条客户信息,并且利用事先设定好的话术一步步引诱现在参与者,从而使得他们纷纷中枪,张某只是其中之一。[1]

比如,虽然你会明确表示实在搞不懂它究竟是怎样挣钱的,但它总会有办法让你确信,这种方法或产品不但能够获得持续、稳定的高回报,并且还没什么风险,以至于会抵消你原本要分散投资的打算。这里试举几条耳熟能详的话术,如果你能辩证地对待与他们的交流、多问一个为什么,就不难找出其中的漏洞、还原本真含义。例如:

如果他说“你要是现在不买,以后可就买不到了,”这时候你就要想到,如果真的如此紧俏,他绝不会这样讲。

如果他说“放心吧,我们是大公司,”你就要想到,谁说大公司就一定守信用、一定不赔钱呢!

如果他说“这种产品是专门为你这种高端人士设计的”,请决不要被这句话冲昏头脑。银行里的私人银行部接触到的高端投资人士很多,但除了他们的投资额、收益和风险稍高一点,没见到他们的投资品种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的。

如果他说“这可是原始股,以后是要增值几十倍、上百倍的,”请相信,真有这样的好事绝对不可能有人会傻到对你拱手相让。

如果他说“你现在不投资将来可别后悔”,遇到这种威胁性话语,你就应该可以基本断定这个项目不怎么样了。

如果他说“我的朋友就投资这个,已经赚发了”,你要知道别人投资赚钱和你完全是两码事,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

如果他说“我们有自己的数学模型”,那你可以问问他知道不知道有一家叫“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该公司就曾经集中了全球最好的数学家和计算机系统,但最后依然破产了,你这一问或许会让他暗吃一惊。

如果他说“我们的月回报率是……”,你就要想到月回报率这个词语在金融领域用得很少,主要是用在当铺和高利贷,所以你马上要想到其高流动性,以及在这背后可能存在的欺诈风险。

如果他说“聪明人都在买这个”,你就要想到投资领域中的赢家通常都是那些目标坚定、不忘常识的人,与聪明与否没有任何关系;也就是说,聪明人投资不一定就能盈利。

如果他说“其他人都不知道”,呵呵,这时候你可以一笑了之,因为这在互联网时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如果他说“每个才只有1元钱,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你就要想到价格低廉与有没有升值空间毫无关联。没听说过股市中“1元股”就是升值潜力最大的,相反,那些却都是濒临退市的垃圾股……

仍然是这句话:并不是只有普通投资者才会上这些话术的当,那些专业知识丰富的“老江湖”同样难逃被话术蒙蔽的命运。因为在这些做局者嘴里,真的假的已雌雄同体,你哪怕再有经验,也实在搞不清他们说的哪句是真哪句是假。

例如,1995年美国新时代慈善基金因诈骗1.35亿美元而倒闭,其诈骗对象就都是那些全球赫赫有名的金融家,其中包括高盛集团前主席约翰·怀特黑德。这里的问题不在于他们不知道金融产品消费中充满话术,而在于他们明知这一点依然要去投资,企图以此战胜通货膨胀。[2]

[1]张淑玲:《投资公司花两万元买客户信息》,载《京华时报》,2016年9月1日。

[2]董冰清:《人一生的投资历程中最容易遭遇到的40条骗人话》,载《第一财经周刊》,2011年10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