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知识却没了“头脑”(1 / 1)

庞氏骗局 严行方 855 字 1个月前

信息不等于知识。哪怕是在信息爆炸时代,也会人人都有知识缺陷,只是这种缺陷的分布面积大小、领域、程度不同罢了。如果一个人正好对识别骗局这一块缺乏理解力和判断力,那他就显然更容易上当受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明明是很简单的骗术,却依然会有那么多精明一世的商人、见多识广的高级知识分子、养尊处优的离退休干部上当的原因。除了梦想不劳而获的心理因素,就与缺乏“头脑”(思考)有关。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从小就缺乏辨别真假的能力,哪怕整个脑袋瓜里塞满了科学,或许也很少拥有一点点科学精神,因为科学精神的核心就是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整个学生时代包括幼儿园,所学的一切都只要求记住结论和结果,用相信迷信的态度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高分,才能得到老师的表扬。不需要你有自己的主见,哪怕是正确的观点;否则与“标准答案”不同就会失分,就不是一个“好学生”,就可能会高考落榜。进入大学后,虽然也会学到一点科学的研究方法,但回到生活中就不一定能想到运用它,因为过去的惯性思维使然;更何况,这些科学的研究方法一般出现在教科书的“前言”或“绪论”中,这部分内容通常不考,所以老师不教、学生也不学。

哈佛大学资深研究员戴维·温伯格在《知识的边界》一书中写道,今天人们从互联网获取信息有两条工具性途径:一是利用电脑提供的无限大信息记忆上网搜索,二是利用社交手段借用朋友们的选择或引导。这两种途径常常结合在一起,但更偏爱从社交媒体上获取信息。因为互联网上有太多的信息互相矛盾、难于取舍;而从朋友圈、群获取信息既比较有趣也比较有用,并且观点相似,于是会觉得更“靠谱”更“可信”。然而,这只是“看法”而不是“知识”,但即使如此,人们也会根本不在乎。[1]

判断“有没有知识”可以从他是否会追问“怎么会”、“为什么”上看出来;但显而易见,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这种知识素养和能力。一个法律教授会拥有对“诈骗罪”的专业知识,可是当他自己面对庞氏骗局时却很可能提不出“为什么”和“怎么会”的质疑。这不是因为他知识不足,而在于他的理解力缺失。

具体到庞氏骗局参与者来说,其中大多数人一开始就知道这是骗人的;有的虽然是上当受骗进去的,可是在接下来的洗脑上课中,“老师”会明确要求他们赶快去骗别人、让自己赚钱,而且是从身边最亲近的人开刀,理由是从中骗到的钱有你一份。于是接下来能看到,他们马上就真的积极投入到“骗别人”之中去,见利忘义。这就是人的贪念本性。

这样一层层下线发展下去,就形成了庞氏骗局的金字塔组织结构。只不过这个金字塔没有尖顶,为什么?因为其中最大、也是唯一的尖顶必须确保掌握在做局者手中。所以,就设置了“上总”这种“出局”方式。该模式规定,当你达到了什么样的级别后就“上总”,也就是在你为他们赚够了钱、再也无潜力可挖后让你“退居二线”。

这种“上总”有两大作用:

一是让参与者有个盼头,给你画一个大大的饼,觉得到那时自己就会成为“巅峰”,从此过上“财务自由”的好日子,不至于一辈子“居人篱下”;同时,还能激发你的一种动力,觉得越早加入就越能赚大钱,管他是谁,只要能骗到钱就去骗,哪怕是自己的父母兄妹。

二是削掉尖顶,你永远只能为做局者打工。举例说,一人缴69800元,到“上总”时需要拉到600份,这样合计就是4188万;然后给你1040万让你“出局”,说你已经成了“成功人士”,不能再混同于“群众”了,应该去“享福”了。这样的案例谁看了都知道傻到家了,但就是依然有人在做。为什么?就是因为这4188万元基本上不是他自己的,只有最后的1040万元才属于他。用4188万元换1040万元谁都不会干,因为这明摆着不是你赚了1000多万、而是亏了3100多万。从金额比例看,就好比说有人今天问你讨100元钱,说明天我能让你赚25元;而到了第二天他扔给你25元(当然也可能根本不给你,或者你根本就找不到他了),说这是你赚的钱,从此咱俩谁也不欠谁了,你会干吗?但现在就因为你坑害的是别人(主要是你最亲近的人),就见利忘义。

[1]徐贲:《互联网时代的知识和“知情公民”》,腾讯网,2016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