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 投入小7万梦想赚千万(1 / 1)

庞氏骗局 严行方 854 字 1个月前

在江苏工作的王某有一天接到朋友肖某的电话,说他辞掉了原来在浙江的工作,现在合肥滨湖新区上班,欢迎有空去玩。

接下来正好有个小长假,于是王某兴冲冲地去了肖某那里。肖某当天并不主动谈论自己的工作,而是带着王某到处游览,第二天一早才告诉他自己从事的是一项投资69800元很快就能赚回1040万元的生意,并希望两人“一起发财”。王某一听感到有些害怕,马上在手机上搜索“滨湖新区”“1040万元”等关键词,跳出来的“传销”两字让他吓一跳。他马上如实相告,说自己是个胆小的人,永远不会做家里第一个搞传销的。

肖某更正他说这叫“自愿连锁经营行业”,并且安抚他说,过去她也一样排斥,但是听了几天课以后觉得很有收获;并且她说已经和别人约好了,一块儿过去看看,如果真的不愿意加入再说。

王某虽说心里很害怕,担心没收他的身份证并把他扣押在那里,可是在这种情况下别无选择,只好跟着去上课。而其实,这就是他们入伙前5至7天的所谓“行业考察”期(说穿了就是“洗脑”),但并不强迫。在此期间,“行业”每天都会安排不同的人一对一地给你讲课,上午和下午各两节课,有时候晚上还有一节。每节课两个小时,主要是讲解,同时鼓励你当场提问、他们解答。慢慢地,王某放松了警惕,因为他们每个人都很客气,自己吃住又都在肖某家里(合租房),甚至不用自己掏一分钱。只不过不能与别人包括当地人交流,出门后遇到“行业”里的人也要装作不认识,更不准喝酒、下棋、打桌球,没有电脑,但允许玩手机。

在这几天时间里,他们动不动就把这个项目往“国家项目”上靠,王某觉得越听越不靠谱,甚至漏洞百出,只是对方语气还算诚恳、思维也很清晰,并且又没有强迫你非要参加,只是一再启发你“思考”“求证”,说得王某整天晕乎乎的。

对方说,参加条件是必须至少申购1份、最多21份产品,金额是3800元至69800元(第一份3800元,其中包含500元产品费用,从第二份开始每份3300元)。每个人入伙后需要寻找3个伙伴(下线),这些下线以及他们的下线的申购份额都可以累积到自己的份额上;等到份额满足一定数量便可以晋级。只不过,在晋级经理和老总的时候,除了考核份额之外,还要看能否带动当初的合作伙伴一起发展。比如要当老总,除了份额要累计到600份,还要看是否培养了3个经理。那不用说,这样一来就为他们控制“上总”数量提供了方便。

69800元投入怎么会最终变成1040万元呢?根据对方描绘的“五级三阶制”方案,“五级”是指实习业务员、组长、主任、经理、老总,区分标准就是申购份数;“三阶”指的是三个晋升阶段,前三个是同一晋升等级,后两个各自是一个等级。不同的等级决定“月工资”水平。“行业”除了上缴45%的“国税”,其余的全部进行分配。实习业务员的工资不到1000元,老总仅仅效益分红每月就可拿到6万至10万元,这还不包括六位数的“月工资”。至于究竟是怎么晋级的,计算过程异常复杂,谁听了都会如坠云雾;而他们要的当然也就是这个效果。如果谁都能听得懂,反而说明他们的这些理论不够深奥了。

学经济学的王某很清楚,这个“行业”这样做本质就是庞氏骗局,通过不断让后面的人为之前的人买单,谁能保证他不会成为最后的那一块垫脚石呢!王某每次上课时都会问到这个问题,但从来没有人正面回答他,只是一味地暗示这是“国家支持”项目。于是他突然意识到“谎言千遍便成真理”,如果自己在这里再连续呆上几天,就一定会被同化。

于是王某第四天坚决要求离开,谎称来时就已经买好了返程车票。他发现自己怎么也说不过肖某了;对方上课的那套荒谬东西真真假假,自己也实在无力去进行考证。所以,王某临走时只好对肖某说,也许他还没开窍,所以对这个生意不是很感兴趣,但愿肖某在这儿能心想事成罢。王某唯一感到庆幸的是,临走时他们并没有拦着,只是一个劲地劝他入伙,但他已经彻底看穿这一套了。

而其实,在这个号称有10多万人参与的圈子里,几乎谁都没有见到过有成功拿到1040万元的“出局人”。[1]

[1]董晓寒:《安徽合肥新型传销调查:宣称小投7万大赚千万》,载《中国经营报》,2013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