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后浑水摸鱼(1 / 1)

庞氏骗局 严行方 990 字 1个月前

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爆发了全球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在1917年“一战”快要结束时,庞齐深刻体会到它给各国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觉得在这百废待兴之际,自己正好“乱世出英雄”,趁此机会“浑水摸把鱼”。

于是,他隐瞒自己过去的身份,重新杀回熟悉的美国波士顿。在做进出口贸易时,他偶然间接触到了“回邮券”,觉得这是个机会。

话说这种回邮券是一种可以在全球流行的邮政票据,通俗地说就是:寄信人为了减轻回信人的经济负担,在信中夹带一张回邮券,收信人便可用它在当地邮局兑换邮票。这一做法在20多年前的我国依然存在,只不过寄信人在收信人的信中夹带的不是回邮券,而是回邮邮票或等额邮资罢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经济十分低迷,而美国稍好。所以,从理论上说,如果在欧洲用美元兑换当地货币购买回邮券,拿到美国来换取邮票,应该是一笔稳赚不赔的生意,有点像我国改革开放之初股民“杨百万”当年在不同地区之间倒卖国库券。最起码,原本属于国家外汇兑换的差价会落到庞齐手里去。只不过,寄信邮资价格并不高,并且在跨国购买和兑换环节上常常会发生杂七杂八的费用,所以净收益率低得可怜。

但这一点难不倒庞齐,因为真情只有他知道,外界根本没有几个人懂这玩意儿。内行骗外行,“天经地义”。就这样,这一惯骗带着职业骗子特有的自信,开始向周围的人信口雌黄:投资回邮券只要45天就能稳赚50%,3个月确保盈利翻番。

自然,没人信他那一套。为了提高可信度,他从一个名叫J.R.丹尼尔斯(J.R.Daniels)的人那里借来注册资本和办公家具,于1919年正儿八经地成立了一家“证券交易公司”。他对外宣称,该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从西班牙买入法国、德国的国际回邮券,然后加上一定的利率差价,转手倒卖给美国邮政局。因为战争引发法国、德国货币严重贬值,再加上不同国家之间的政策、汇率等因素十分复杂,一般人对此根本搞不清,所以,对这一差价盈利空间产生了无限的想象。

一开始,只有少数几个胆大的波士顿人敢把钱投给他。虽然这项业务根本只是他的一种虚构,但庞齐这个人很讲“信用”,每次都能如期兑现承诺的收益,这样,就导致一批又一批参与者慕名而来。

后来的考证表明,他所圈到的钱如果真的要购买欧洲回邮券足够买几亿张,而实际上,他只买了2张做样品。因为他的实质不在于从事什么“业务”,最重要的是,要让人家知道投资这玩意能够获得高额回报。不过,虽然这一目的十分简单,但为了能够浑水摸鱼,一定要把计划故意弄得非常复杂,几乎让所有人都坠入云里雾里,这样才好方便运作。

可是,别人又怎么知道他内心的这一阴谋呢?他们看中的是高额回报率,而庞齐看中的则是他们的本金。尤其是当第一批参与者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回报后,后来者蜂拥而上,一时出现热火朝天的局面。

一方面,滚滚而来的后来者打破了头也要挤进来,使得庞齐有足够的钱支付之前参与者的所谓利息,同时还有巨额差价供自己大肆挥霍;另一方面,前面的参与者能够按照承诺获取如此丰厚的回报率,又会使得更多后来者疯狂地要求加入。

就这样,雪球越滚越大。没过几个月,他手上的资金就超过300万美元,名声大震;而名人效应,又方便他接下来的继续招摇撞骗。庞齐“发明了钱”的消息不胫而走,骗局越玩越大。

在前后差不多一年时间里,庞齐就吸引到4万名波士顿市民的累计资金1500万美元。这些人大多是穷人,却整天做着发财的梦,所以,平均每个人的投资额都只有数百美元。

钱像潮水般地涌来,实在没地方堆了,他不得不打上了银行的主意。因为只有银行有能力吞吐巨额钱款,所以他开始拼命地往波士顿汉诺威信托银行(Hanover Trust Bank)存钱,很快就成为这家银行最大的储户。而他的诡计是,一旦成为银行大客户,就突然抽走存款,令银行陷入被动,从而顺手接管银行。就这样,1920年夏天他在这家银行的投资额达到300万美元,终于成为该银行的掌控者。

这时候的庞齐已经从劣迹斑斑的骗子、劳改犯,摇身一变成风光无限的银行家。他一边在物质上用奢侈品包装自己,一边在舆论上雇用公关威廉·麦克马斯特(William Mc Masters)树立自己的正面形象。他的别墅有20个房间,他昂贵的西装有100多套,他镶金的拐杖有数十根,他的妻子拥有无数昂贵的金银首饰,而他自己连烟斗上都镶嵌了钻石。

当大批崇拜者在公开场合称他为“你是最了不起的意大利人”时,他假装谦虚地回应说,“不,不,哥伦布和马可尼才是。他们一个发现了美洲大陆,一个发明了无线电。”就这样,人们很自然地就进一步把庞齐称为“最伟大的三个意大利人之一”,与最早发现美洲大陆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1-1506)、无线电发明者伽利尔摩·马可尼(1874-1937)并列,原因在于他“发明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