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在社会管理的复杂系统中,人是一切组织的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社会管理者自身的素质构成与管理水平,最终决定了社会管理体制的运转状况和社会管理的质量与水平。
“素质”原是心理学的一个名词,指人的心理状态的生理条件,包括人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现在素质这个词,衍生成对一个对象的各方面的性质特点的总称。本章所说的社会管理者的素质,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来使用的,主要指管理者的政治品德、知识、能力和身心状况等。
1.政治品德素质
政治品德素质是每个管理者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管理者的政治品德素质,对于管理者本人和他所进行的管理活动的政治方向,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一般说来,管理者应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政治品德素质。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我国各族人民的选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的关键。作为一个合格的管理人员,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政治、思想、组织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要做到这一点,管理者必须加强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第二,为人民谋福利。为人民谋福利是每个管理者的天职,是社会管理者之所以存在的前提。相反,用人民所赋予的权力为个人谋利益,就必然脱离群众,走向人民的反面,并最终被时代所淘汰。为人民谋利益并不排斥制度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的正当权益,但是,以权谋私是绝对不允许的。每个管理者必须反对以权谋私,发扬为人民服务的传统,甘当人民的“公仆”。
第三,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事业心,就是管理者的工作抱负,它体现着管理者对本职工作意义的认识以及工作精神。责任感,就是管理者的负责精神,管理者敢于对本职工作的顺利完成负有责任,并且要求把对上级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管理者必须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那些在其位不谋其政,甚至玩忽职守、以权谋私者,是不配当管理人员的。新时期的管理者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使命,他们只有具备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把现代化事业放在首位,把全部精力放在事业上并为之奋斗献身,在工作上才能认真负责,精益求精。
第四,要有豁达的胸怀。一个管理者和各种各样的人相处共事,必然会产生种种摩擦和纠纷,甚至会发生伤害感情的事件,这都是正常的现象,是无法避免的。管理者在作出决策、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是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的,况且有的时候必须以牺牲少数人的利益作为代价以赢取大多数人的利益。真正的管理者,只要他一心为公,就不怕他人的抱怨和责难,不怕受打击和报复。真正的管理者,将以事业的成败来证明自身的价值。
2.知识素质
管理者应当具备比较系统的知识,一般来说,管理者的知识系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专业知识。一个管理人员,只有懂得专业知识,才能尊重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一个缺乏专业素质的管理者,是不可能实施具体的领导的,也不会真正得到下属的尊敬和信服。内行不一定就可以做管理,但做管理一定要内行,要逐渐减少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管理一所学校,如果不懂教学,或领导一家公司,不了解生产经营与销售,这样的管理者就势必人云亦云,缺乏主见,或想当然,瞎指挥,葬送组织的前途。
其二是社会科学知识。专业知识是搞好管理特别是社会管理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曾指出,假如一个科研人员很有水平,就马上把他提升为科研经理,这样做是不对的,因为他搞研究很有才能,而在管理和经营方面却不一定很有水平。要做好社会管理工作,还需要拥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已成为社会管理的理论基础,要把握社会物质生活及其他社会生活方面各种变革的社会后果,就需要有经济、政治、历史、法律、社会学、哲学等多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
通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管理者能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这对于社会管理者是必不可少的。
其三是管理知识。面对复杂的社会系统,社会管理者必须掌握大量的管理知识。管理科学知识对于管理者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中,很难找出一个既非管理者又不受任何管理者的决定所约束的人。因为管理科学主要探讨人的行为问题,学习管理科学,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的需要和利益,了解他们的倾向和心愿;还可以更好地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使组织的运行更有效率。
3.能力素质
能力与知识紧密相连,有知有识,无知无能,但他们毕竟不是一回事。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学问》中指出:各种学问并不把它们本身的用途教给我们,如何应用这些学问乃是学问以外的、学问以上的一种智慧,亦即一种能力。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说知识大部分还可以通过学习间接经验而获得的话,那么他的能力的获得却不能不经过直接经验。一般而言,能力素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指的是管理者对某一特殊活动的理解和熟练程度,包括运用专业知识在专业范围内的分析能力以及灵活运用该专业的工具和技巧。比如,一个合格的社会管理者应当能够熟练运用社会调查、统计和研究方法,能够操作电子计算机运用电子信息系统。
其二是人事组织能力。社会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更多的是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要处理人与人之间各种复杂的关系,要组织起人们之间团结一致的合作活动,带领一定数量的下属去完成的任务,这就要求管理者具备较强的人事组织能力。管理者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荐才之好、求才之渴、用才之法、容才之怀及护才之胆。美国“钢铁之父”卡内基的墓碑上刻着一句短文:这里安葬着一个人,他最擅长的能力是,把那些强过自己的人,组织到为他服务的管理机构中。
其三是分析综合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是管理者应具备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社会管理的对象是由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一系统同时又与其他系统发生着各式各样的联系。为了达到管理的优化目标,管理者应具备很强的分析能力,能充分认识系统内各个因素的特点和作用,但是仅仅有分析能力还不够,还必须注意整体效应,把管理对象看成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来加以管理,这就需要综合能力。管理者应该能够胸有全局、高瞻远瞩。
在不同层次的管理活动中,对上述三种能力的要求也不相同。一般来说,下层管理主要是靠专业技术能力和人事组织能力,上层管理则更需要分析综合能力。
4.体格素质和心理素质
一个合格的管理者要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能担任繁重的工作,能承受强大的压力。现代社会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社会性,对社会管理人员的体格和心理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健全的身心素质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健康的体魄。它是指人的身体发育正常,没有疾病,体格强壮。健康的体魄是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得以充分发挥出来的基础,是事业成功的物质前提。随着社会的发展,脑力劳动的强度会大大增强,更加需要有健康的体魄作为保证。
拥有健全体魄的人,就会拥有充沛的精力,工作效率高,处理问题时思路清晰、思维敏捷,表现出健康的体魄所具有的活力和生气。
其次是健全的心理。健全的心理表现为对自己工作能力抱有充分信心但不骄傲,待人谦逊可亲但不自卑,遇事冷静细致但不犹豫拖拉,既不因暂时的顺利而冲昏头脑,也不为一时的挫折而垂头丧气。
在现代健康观念中,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是体格强壮和心理健全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一个合格的社会管理人员,必须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健康人,才能得到较高的工作效率和较好的工作质量。
二、社会管理人员的群体结构
社会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除了受制于管理者个人的素质以外,还取决于整个社会管理系统的群体结构。作为同一个领导班子的成员,不仅必须具备一般管理者所应具备的个人素质,还要求他们的个人素质符合群体结构的整体要求。社会管理人员群体结构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年龄结构。合理的社会管理人员的年龄结构,应当是“老中青”结合。在任何一个组织活动中,必然有最适合于某一年龄的人做的具有某种特点的工作。一般说来,老干部经验丰富,深谋远虑,善于处理复杂的问题;中年干部年富力强,兼有老年、青年的长处;青年干部朝气蓬勃,创造力强,易于接受新事物。因此,如果能做到老中青三者比例的有机结合,就能使一个领导班子表现出较高的效率。
考虑到不同的职业中个体的最佳年龄区不一致,社会管理系统在不同层次上“老中青”的比例应当有所区别,一般来说,越是上层“老”的比例越大,越是下层“青”的比例越大。
第二,知识结构。社会管理系统是多功能的人才群体,常常需要由各种专业的人才组成领导群体,否则,“文齐武不齐”,无法很好地履行社会管理的群体职能。社会管理人员知识结构的配置非常重要。一般说来,一个领导班子中,既要有通才,又要有专才。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不同的管理方式,通才和专才的比例应有所区别。比如说,以层次制为主的省、地、县领导班子的活动具有综合性特征,其成员在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的搭配上,通才就应多于专才;而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领导班子,其成员中的专才则应有较大的比例。
第三,层次结构。高、中、初级人才之间应当有合适的比例,某一职位上所要求的管理能力应当与这一职位担当者的实际能力相匹配。缺乏高层次人才,都是“武大郎”一般的个儿,群体的工作水平无法提高;高层次人才太多,不仅会“大材小用”,还会导致“一山难容二虎”,带来许多不团结、不稳定的因素。
第四,心理智能结构。每个社会管理人员应具有不同的性格气质,有自己的个性,以收到互补之功效。同一气质和性格的人组成的群体,对内有可能产生排他性,对外可能降低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的气质和性格,如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外向型、内向型,等等,如果能合理配置,将能使整个管理群体发挥最大的效能,并能避免走极端的倾向。
智能指运用知识的能力。人的智能有各式各样的,再现型人才善于积累知识,并能有效地再现;发现型人才能在前人经验基础上使自己的实践能力有所提高;创造型人才往往能有新的发明和发现,带来工作的重大突破。调查结果表明,大型企业的领导层主要由四种人组成:善于思考的人,着重深谋远虑的思考;善于活动的人,从事组织协调工作;善于抛头露面的人,从事宣传公关活动;善于分析的人,从事综合分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