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社会组织的定义(1 / 1)

一、社会组织的含义和特点

1.社会组织的含义

社会组织已成为现代社会人群组合的最普遍、最基本的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提高了现代社会的效率和合理性。

组织就是按照既定目标而设置的多层次若干职责分明的岗位及相应的人员组成的功能结构,以协调运转,实现既定目标。社会组织是人们有意识地建构起来以完成特定目标的社会群体。

社会组织与一些基本的初级社会群体(如家庭、邻里、少儿伙伴、朋友圈子等)不同,它并不是与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群体,而是在社会出现分工和协作后,尤其是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而出现的。社会的诸多功能在不断的发展中分化,社会组织就是在这种功能分化过程中产生的为达成某种特标目标的社会组合形式。

2.社会组织的特点

社会组织与其他类型的组织形式相比,是一种更复杂、更高级的组合方式,具有自己的特征。

(1)社会组织目标的特定性而非综合性。传统社会的群体往往集多种功能、多个目标于一身,现代社会的组织则是为了完成某一特定目标而专门建立起来的,组织的功能与目标都趋向于单一化,只有这样,社会组织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分化、不断发展的需要。

(2)组织内社会关系主要性质的功利性而非情感性。建立社会组织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某一特定目标,建立组织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因此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性质同样也具有手段性和利益性。

(3)社会组织内部互动形式的规范性而非随意性。对于社会组织内部的互动方式,组织都有明确的行为规范,并往往是以书面公文的形式加以强调的,以此来约束成员之间的互动。成员之间的互动主要是间接的形式。

(4)社会组织结构的合理性。因为社会组织的建立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所以就要求组织内部的结构要合理化,保证效率。组织的合理化主要表现在,组织内部有严格的分工体系和制度化的权力系统,有明确而严格的规章制度体系。拥有合理化的组织结构才能使现代大规模的复杂的组织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保证实现所指向的组织目标。

二、社会组织的结构及运行

1.社会组织的结构

社会组织作为完成特定目标的手段,它需要具备若干构成要素。无论组织规模大小、目标指向如何不同,组织都拥有以下五方面的构成要素:

(1)一定数量的成员。任何一个组织都是由一定数量的成员组成的,这是建立组织的基本条件。但是应该注意的是,任何一个社会成员并不能自然地成为某一社会组织的成员,某一社会成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履行一定的手续,才能成为该组织的正式成员。还需要指出的是,参与到组织中去的成员是为了得到某种回报而为该组织作贡献的,因此他们投入组织的动机和本身拥有的技巧不一样,人们的参与程度也就有差别,甚至差别很大。而组织对参与者的感情和个人责任感的期待程度,也会因组织性质的不同而有差异。如一家工厂仅要求工人们在工作上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而一个政党团体则可能要求它的成员对其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认同感。

(2)特定的活动目标。有无特定的活动目标,是某个组织建立与否的主要理由。工业化社会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每天都产生大量新组织的同时,每天又有大量的组织解体。一旦组织的目标模糊或者消失了,组织也就面临解体了。新的目标确立,又伴随着新的组织的建立。现代社会的高度分化和整合,使新的目标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追求中,组织的新陈代谢加剧。

(3)正式的行为规范。社会组织遵守的行为规范,主要是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以更正式、细致、严格、书面公文的形式使行为规范明确化。社会组织之所以需要正式的行为规范,是由组织内部复杂的分工和协调机制所决定的。组织内规范性的互动和配合,能保证组织目标以分工合作的方式来完成。

(4)一定的管理机构。社会组织的管理机构,是一个制度化了的权力体系。从纵向看,这个权力体系使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成为支配与服从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从横向看,这个权力体系使组织成员之间形成分工负责互相配合的关系。组织中权力的重要特征是权力被制度化了,因此判定权力的正当性、合理性的依据,不是出于对权力行使者个人的恭顺感情,不同于传统权力体系中的主从关系,而是依据权力行使者是否占据着相应的职位和负有相应的责任。

(5)一定的物质技术设施。社会组织都拥有一定的物质设备和技术技能水准,成员以一定的技能和技术水平去运用物质设备,完成组织的特定目标。

2.社会组织的运行

社会组织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它在运动中产生、发展和消亡,在运动中协调、冲突和变迁,从而实现其运行过程。

(1)社会组织的协调。社会组织的协调是指组织为完成组织的目标而进行的内外各方面的合作。如果一个社会组织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协调,则组织就难以达到自己的目标,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按协调范围的不同,社会组织的协调有如下三种:①组织内部的协调。社会组织的各层次和职能机构,都有自己具体的工作和职责范围,有自己的目标。在组织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矛盾。为了解决矛盾或减少矛盾,社会组织必须搞好内部协调。社会组织内部要搞好协调,主要途径是:组织的最高领导机构要订出原则性的规划,给下级组织机构下达可行性的指令,并注意根据下级组织机构的情况及时修订计划和提供帮助;各机构之间要加强业务上的沟通,随时调整自己的计划,互相弥补、互相制约、协调发展;感情上的沟通也是协调的重要内容。②组织之间的协调。一个组织绝不是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之中,社会分工赋予每个组织特殊的职能,使其能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也正是由于社会分工,促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之间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彼此互相依靠、互相依存,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合作,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协调。③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协调。任何社会组织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并受环境因素的制约。组织的社会环境,被称为组织环境,是指与组织联系的各种社会因素。这些因素有政治的,如国家政治气候、战争等;经济的,如国家财政状况甚至世界经济状况,等等。

(2)社会组织的冲突。对社会组织来说,不仅存在协调,同时还存在矛盾。组织冲突,实质上就是组织内部、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社会环境之间矛盾的表面化。

①组织内部的冲突。这一冲突限于单个的组织范围内,主要表现于上下级之间,同级机构之间,组织内部的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之间,个人与组织或组织成员个人之间等。②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冲突。组织之间的冲突可分为协作性冲突和竞争性冲突两种。协作性冲突表现在共同利益与各自利益的矛盾,竞争性冲突主要存在于同类型、同行业组织中。③组织与社会环境的冲突。社会环境对组织的约束是发生冲突的主要原因。组织要发展,必然要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约束,这就会产生矛盾。当矛盾达到一定的程度,冲突就发生了。

(3)社会组织的发展变化、消亡或替代过程统称为社会组织的变迁。社会组织变迁的原因分内外两方面。从组织内部看,组织变迁与组织的冲突和协调密切联系在一起;从外部来看,主要是社会环境的变化。

从变迁的内容来看,变迁表现为:人事变迁、机构的变迁、组织目标的变迁。从变迁的性质来看,变迁表现为:发展壮大性的变迁、倒退缩小性的变迁、更替式的变迁。组织变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主要通过组织的新陈代谢,从而不断完善社会,巩固社会,使社会得以发展;另一方面,组织的变迁也可能影响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