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爱叫做“放手”(1 / 1)

不要什么都为孩子做好,妈妈应当试着放开手,让孩子自主地去做,第一次也许做不好,但以后就会做得又快又好。千万不要做包办妈妈,放开手为孩子创造做事的机会和平台,孩子才能有自立能力,父母们也会少些麻烦。

生活中,很多妈妈总喜欢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呵护,把孩子的事情全部包办下来。这些妈妈似乎并不知道,我们教育孩子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孩子能够适应他自己未来的生活。因此,妈妈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着力教导孩子学会独立,而不要大包大揽。7岁的磊磊要去参加学校组织的夏令营,磊磊非常兴奋,在家里又跳又叫,然而妈妈却很担心,她觉得这对磊磊来说太难了!才7岁的孩子就要离开家,在外面和同学老师共同生活5天,孩子吃饭不习惯怎么办?孩子走不动怎么办?孩子生病了怎么办?妈妈给磊磊的班主任老师打了电话,再一次请她路上多照顾磊磊,又给磊磊准备了几套衣服,连帽子、手套都带上了,生怕晚上气温低冻坏孩子。除此之外,她又在磊磊的包里塞了一些高级营养品,叮嘱磊磊不要饿着自己。在磊磊临出门时,妈妈又告诉磊磊要注意安全,要这样、要那样,一副没完没了的样子,弄得磊磊都有些不耐烦了。磊磊走后,妈妈还坐在沙发上念叨着:“一个小孩子怎么照顾自己啊!”结果两天后,不放心的妈妈开着车追到夏令营去了……磊磊的妈妈是个慈爱的好妈妈,但却不是一个成功的妈妈,她过多的保护、过分的呵护只会阻碍孩子的发展,让孩子无法自立自理。孩子终究要独立生活的,为了让孩子能顺利地适应他未来的生活,妈妈们有必要适当地放放受,大胆地让孩子自己去照顾自己,不要让他们永远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

训练孩子的独立能力,我们可以从一些简单的事务着手。例如,早晨起床让孩子自己穿衣、刷牙等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事务能够训练孩子自动地管理自己的行为,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

当然,妈妈们既要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出去,又要保证孩子能够“安全出行”。这就需要父母对孩子进行严格的训练,绝不能仅凭“三分钟热情”。比如,培养孩子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习惯,刚开始父母和孩子都会很热心地按计划实行,但时间一久,一些父母就会恢复原状,这种对孩子缺乏长久性和一贯性的培养,反而会在孩子的性格中留下很多负面影响。

其实,在教育孩子独立自强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父母的做法,尤其值得我们好好地研究与借鉴。

举例来说,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独立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裕家庭的孩子,也要自谋生路。美国的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赚!”乡村家庭则要求孩子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出卖体力,如夏天替人修整草坪,冬天帮别人铲雪,秋天帮人扫落叶等。在富足的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着力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子,初中一毕业就要去一些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左右的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在中国父母看来似乎难以理解,但瑞士父母却认为大有好处。因为它一方面可以锻炼孩子的劳动能力,让孩子寻求到独立的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一种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种语言地区的人家当佣人。其中也有相当多的人还要到英国学习英语,办法同样是边当佣人边学习语言。等他们熟练掌握了三门语言后,就去公司、银行或商店就职。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有出息或可耻的。

德国父母从小就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不包办代替。法律甚至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打扫房间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而在日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而在中国却常常是父母帮孩子背书包。

再比较一下磊磊妈妈“孩子太小,只能由我照顾”的教育方式,不知中国父母做何感想呢?妈妈们应该明白,你是无法照顾孩子一辈子的!

一个真正疼爱孩子的母亲应关注的是,孩子将来能否自己应付外面的世界。将一个在慈母庇护下,毫无自我生存能力的青年推入未来的社会,是最为残忍的事情,也是爱孩子的母亲不忍看到的结局。

中国的父母喜欢包办孩子的事情,想必各位年轻的30岁妈妈也不能免俗。在这里奉劝各位妈妈,但凡孩子能独立完成的事就不要替他去做,就好像要让孩子学会走路,你得先放开手一样,当然,一旦决定“放手”了,就要坚持下去,不要看到孩子做不好事情就又去插手。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