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解意】
孔子谈到季氏,说:“在他的家庙的庭院里用八佾奏乐舞蹈,对这样的事情也能够容忍,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够容忍呢!”
很早以前有一位在深山苦修的行者,他每天都是靠野果来维持生存,由于他不断地用功修行,所以身心清净。
有一天,国王带着一支队伍到深山里面打猎,由于他们当时正在追踪一群野鹿,恰巧就遇到了修行者。于是国王便向修行者询问野鹿的去向,修行者心想:如果我把鹿的去向告诉国王的话,不是就和他一样残忍了吗?但是如果我不说的话,那么这样一来又犯了欺君之罪。
国王见到修行者沉默不说话,于是就认为这是修行者在藐视自己,心中顿时气愤万分,便问道:“你是谁啊?居然这么大胆,敢不回答我的问题。”
修行者如实地回答说:“我是忍辱仙人。”
国王听后恶狠狠地说:“既然你说自己是忍辱仙人,那么我倒要看看,你忍不忍得了这份耻辱。”说完国王就拔出了刀,瞬间把修行者的右手给砍了下来,只见鲜血立刻就从修行者那被砍断的手臂上面流了下来。
可是,这个时候修行者根本就没有去理会自己手上的伤痛,当然也没有表现出对国王的一丝仇恨,而是思考着说道:“我上求佛道、与世无争,国王对我都能够下得去手,更何况对自己的子民呢?”于是修行者在心中暗暗发愿:“有朝一日,我修成正果以后,一定要先来度国王。”
这个时候国王见修行者居然不畏惧痛苦,觉得非常奇怪,但是内心也多了一分愤怒,便再次挥刀向他砍去。
可是这个时候,忽然天地震动,众神愤慨,都要出来惩罚这个性情残暴的国王。但是修行者这个时候却劝说道:“对于罪孽深重的人来说,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宽恕和怜悯,而不应该远离或者舍弃他们。虽然国王这样对我,但是我内心里却是非常同情他的,就好像是一个母亲对自己孩子的感情一样,我的心中对国王从来都不曾有过仇恨,如果我所说的都是实话,那么就让我的身体立刻恢复原状吧。”
果然,当修行者说完这句话以后,他的身体立刻就恢复到从前的完整模样,毫无损伤。天上的众神和国王,以及国王队伍中的人,对修行者的这种大度慈悲之心,都是十分的敬佩。
【释用】
每个人的忍耐都是有一个底线的,“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传达的就是一个底线,而这样的情况出现得越多,从某一个侧面也说明其器量越小。当然,这样的话非常容易成为一个人生气的借口,似乎在说明这已是“忍无可忍”。可是,当我们仔细阅读孔子的这段话会发现所表达的精神是“连这个都能忍受,还有什么不能忍受”。
【小语】
世间最大的爱不是去救助那些善良的人,而是去感化那些卑劣的人,因为他们更需要被我们所拯救。所以,当我们面对一个以前有着很深罪孽的人的时候,我们要懂得用一颗怜悯心去接纳他,而不是远远地躲着他,甚至是抛弃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