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解意】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要求饱,居住不讲究舒适,办事勤奋敏捷,说话谨慎小心,能经常向道德高尚的人学习,并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做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之人了。”
战国时期,有一位天下知名的辩士苏秦,他是东周雒阳人,苏秦曾经到齐国拜师求学,拜在鬼谷子先生门下学习。
苏秦外出游历多年,最后把自己弄得是穷困潦倒,狼狈地回到家里。当时苏秦的兄嫂、弟妹、妻妾看见他一副惨样,在私下讥笑他说:“周国人的习俗,人们都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业,以追求赢利为事业。可是如今您却丢掉了本行而去干耍嘴皮子的事,穷困潦倒,想想这也是活该。”
但是苏秦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理想,他再次发奋学习,头悬梁,锥刺骨,终于学有所成,于是就前去游说周显王。但是不料周显王身边的臣子对于苏秦的贫寒家境都是有所了解的,因为苏秦穷,所以对他鄙夷不屑,周显王也受到身边大臣们的影响,也就不理会苏秦的游说。
苏秦只好向西到了秦国,又向东到了赵国,但是这秦赵两国的国君也都没有理睬苏秦的游说。
之后,苏秦又去燕国游说,等了一年时间才见到了燕王,终于说动了燕王,资助他重返赵国,再次游说赵王。而这个时候,恰好赵王刚刚死去,新即位的君王刚好也接受了苏秦的建议,并且还赐给他车子一百辆,载上黄金一千镒,白璧一百双,绸缎一千匹,用来游说各诸侯国加盟,从此就拉开了战国合纵连横的序幕。
【释用】
孔子在这里提出来关于“学问”的另外几个方面:对于人生活品质的追求和行重于言的基本思想。孔子认为有德之士不应该追求奢侈享受的生活,反而要反对享乐主义的人生,特别是在处于困境的情况下,更应该把自己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降到最低点,只要能够做到吃饱,有一方安居之地就可以了。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八个字,我们说起来很简单,但是从古至今却很少能够有人做到的。
追求奢侈的物质享受,甚至是在贫困的生活条件下就开始想入非非,超前消费,这是一些人的通病。正是因为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最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可,也更容易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所以,许多人观察别人的时候不是看对方的修养学识,而是以贫富论英雄。我们很多人都曾经在困顿的情形下遭到过白眼,产生过强烈的失落情绪,因而我们也很容易受到这种群体心理的暗示和影响,将对物质生活的追求看成是人生的最高目标。
【小语】
在如今的时代,孔子的这一思想更显示出了其不可低估的实用价值。如果一个人希望自己这一辈子能够事业有成,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持住自己的内心平静,千万不要理会外界纷杂的喧嚣与干扰,学会脚踏实地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只有这样,才真正理解了《论语》向我们传承的千载不朽的智慧。
脚踏实地地做事,首先就是要明了行重于言的重要性。在做事的时候要多用心,在说话的时候要多加小心,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可以说已经接近了人间大道,也才可以称得上领悟了真正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