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于利而行,多怨(1 / 1)

孔子学堂 东篱子 1043 字 1个月前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论语·里仁》

【解意】

孔子说:“如果一切都依照是否有利于个人私利来行事,就会招致很多的怨恨。”

在宋仁宗时期,宰相富弼采用了朝士李仲昌的计策,从澶州商湖河开凿六漯渠,将水引入横贯陇西的故道。

北京留守的贾昌朝素来憎恶富弼,私下与内侍武继隆相互勾结,命令司天官二人,等到朝臣聚会的时候,在殿廷提出抗议,就说国家不应该在京城的北方开凿渠道,这样就会让皇上的龙体欠安。在几天之后,两个司天官听从了武继隆的主意,于是向皇上上书,并且还请皇后与皇上一起出来听政。

后来,他们的奏章到了宰相文彦博的手中,他看完之后藏在怀中。他不慌不忙召来两个司天官:“日月星辰、风云气色的变异,这才是你们可以说的事情,因为这是你们的职责。为什么要胡言乱语干预国家大事呢?你们所犯的罪有灭族后果。”两个司天官听完之后非常恐惧。

文彦博紧接着说:“看你们两个也是狂妄愚昧之极,今天不忍治你们的罪。”两个人走之后,文彦博把他们的奏章拿给同僚们看,富弼等人十分愤怒地说:“奴才们胆敢如此胡作非为,为什么不斩了他们?”

文彦博说:“如果我们斩了他们,那么事情就会公开化了,宫中也会闹得不安宁。”

就这样过了不久,大臣们决定派遣司天官测定六漯渠的方位,文彦博这一次还是派那两个人去。由于这两个人怕治他们的前罪,于是就改称六漯渠在京城的东北,而不在正北。

其实这就是示之以威,之后网开一面,从而造成威慑的例子。而将这一策略运用得出神入化的,则应该属于宋朝的赵鼎。

在宋高宗时期,刘豫在山东自立为皇,而且还狂妄地要求天下的人给他这个皇帝进奉药物,而当时的太监冯益正好派人去山东境内收买飞鸽,结果就在那里听到了很多的流言蜚语。于是,泗州知州刘纲就把这一情况上奏给了朝廷,而枢密使张浚得知这一情况之后,奏请皇上斩掉冯益,从而消除流言蜚语。

而赵鼎继也上奏道:“冯益的事情确实存在很多疑点,非常值得怀疑。而且这件事情关系到国家大体,如果皇上忽略了不加以处罚,那么外面的人肯定会认为他是皇上您派去的,这样就太有损于圣德了。臣以为,不如先暂时解除了他的职务,并且派他到外地去任职,以此来消除大家的疑惑。”

宋高宗听完赵鼎的意见之后,欣然答应了,结果冯益就被调往了浙东,而这件事并没有结束,张浚认为赵鼎这是在和他唱对台戏,心中很是不悦。赵鼎知道后说道:“古往今来,任何事情都总是想着处置坏人,那么把坏人逼急了,坏人与坏人就会进行相互勾结,形成朋党,这样反而还更容易招致大祸;如果我们能够缓一缓,不要把他们逼得太急,他们之间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相互排挤,不攻自破。

而现在,冯益犯了罪,如果杀掉了他,这样并不能够叫天下的人拍手称快。可是一旦杀了他,那么众多太监就会因为恐惧皇上杀了一个冯益,而想杀第二个,那么这样就必然会竭力为冯益争取减轻罪责。因此,咱们不如贬谪了他,把他放到远离京师的地方,这样不仅无损于皇上的尊严,而且冯益自己也看见所受到的处罚很轻,自然也就不会花费心思去求别人了,更不会想着要回原来受宠的位置了。对于她的同党来说,看见他被贬,那么肯定会伺机窥求上进,自然也是不希望他再一次进宫的。可是,如果我们还大力排挤他,那么他的同党也肯定会因此而畏惧我们,这样他们之间就会勾结得更加紧密,这样一来我们就无法攻破他们了。”张浚听完了赵鼎的分析之后,十分叹服。

【释用】

孔子强调个人的品德修养,要求人应该做到省己迁善。省己迁善的内容之一就是戒贪。妄取邪求,贪得无厌是贪;吝惜财物,强取横夺是贪;与他人谋求私利是贪;聚敛财富,唯利是图是贪;广求宝物,见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要弄到手占为己有,这也是贪。贪心不除,是难以论道的。贪由心起,戒贪当戒心,戒心就是要修心,修心就是炼己之功。

孔子所反对的“放于利而行”,其实就是将追求“利”的程度无限扩大化了,以至于用“利”来衡量人世间的一切事情,因为这恰恰违反了他一直追求的“义”。如果人们都“放于利而行”,由于物质等满足人的欲望是有限的,这势必会引起人们之间的冲突,得到满足的人就会感到高兴,可是得不到满足的人就会有怨恨,发展到最后,就不再是争夺了,而会变成争战。

【小语】

当人的行为只是出于赚钱的目的,那么肯定会招致更多的怨恨,如果行为已经违反了公众的道德准则,那么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和公众的蔑视;如果行为更进一步,触犯了国家的法律,等待他的就是法律的严惩。

因此,要想成大事,就不能只顾着赚钱。不管是为了诚信、为了道义,还是为了照顾伙伴,总之,在利益的取舍之间,我们应该好好体会孔子的思想智慧。

我们很多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商场虽然存在竞争,但还是要“以和为贵”。做生意,就是在做人。要想把生意做大、做好,首先你要学会做人,学会做孔子所提倡的“仁”人。崇尚仁道,不要斤斤计较眼前的得失,这样就能有所得;如果忽视了仁道,抛弃了仁道,违背了仁道,对个人得失斤斤计较,虽然你能够暂时得到一点蝇头小利,但最终还是会“偷鸡不成蚀把米”,甚至触犯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