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1 / 1)

孔子学堂 东篱子 903 字 1个月前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解意】

孔子说:“士的志趣在于道,而他若以自己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那便不值得和他讨论真理了。”

古时候有一个读书人,每天都在背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的词句,大有一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超然境界。每天他的妻子都会把做好的饭菜送进他的书房,尽管只是一些粗茶淡饭,他却一点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吃得津津有味。

由于他长时间闭门不出,除了书里的那些东西以外,对外面人所过的日子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所以他始终认为,自己家什么样子,别人家也是什么样子,而自己是迟早要做大学问的人,总有一天会拥有比别人还要优越的日子。

直到有一天,这位读书人看书真的看疲倦了,走出家门去呼吸外面的新鲜空气,顺便看看别人的日子是什么样子。就这样,他穿过了小巷,走到了大街上,融入了川流不息的人群中。他走着走着,忽然抬头看到了一位衣着华丽的富商,他的身边光随从就跟了四个,个个对他毕恭毕敬。读书人看看这位富商的架势,再看看自己的衣衫褴褛,不由心生了一种羡慕,而这种羡慕慢慢地转化成了忌妒,他想:“为什么他能过上这样的生活,难道他比我读的书多么?”他一边想,一边跟在富商的后面走,眼看富商走进了一家高档的酒楼,读书人顺着敞开的门往里面看,这才发现里面的饭菜和自己家的简直可以说是天壤之别。里面的人也都身着华服,个个举杯畅饮。这时候读书人再也无法抵挡这种生活的**,自己也不知不觉走进了酒店的门口,店小二很和气,招呼他坐下,又拿来了店里的菜单给他看。只见他装腔作势地打开菜单,却一下子被眼前的标价吓到了。这时候他几乎摸遍了自己衣服的每一个角落,最终只翻出了五个铜钱。看着小二不解的神情,读书人一下子不知该如何是好,心中充满了自卑和羞愧。

就这样,这个读书人见人不注意,悄悄地从酒楼里溜了出来,当他回到大街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失落感充斥着他整个身体。他开始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开始摒弃曾经爱不释手的书卷,那些头头是道的大道理如今却连一顿美餐都换不回来。别人没有自己懂得多,却是每天的锦衣玉食,手里有花不完的银子,享不尽的荣华。

回到家,读书人难过地对妻子说:“我读了那么多年书,一心想成为一代圣贤,可这么多年过去了却终无所成,连一顿像样的饭都吃不起,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穿过,一辈子如此有什么意思。”

听到丈夫说出这样的话,妻子稍作沉稳地说:“夫啊,你怎么一下子从那么聪明的人变糊涂了呢?锦衣玉食不过是过眼云烟,人这辈子最重要的是懂得了人生的道理,你始终以闻道而自豪,如今怎么一下子变得世俗了呢?”

读书人一下子回过神来:“是啊,华服美食看似美好,怎抵得上真理的无价呢?我此生本应为了追求真理而生,怎能为这些世俗的纷纷扰扰而困惑呢?娘子,我明白了。”

从此以后,夫妻二人又过上了和以前一样的日子,读书人更加钻研苦读,最终功成名就,得到了朝廷的重用,成为了一个有名的学者。

【释用】

人人皆知志当存高远,但有人挂在嘴上,有人体现在行动上。诸葛亮崇尚“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但他同时用自己的一生做出了最好的证明。相反地,有些标榜自己有崇高理想远大追求的人,却常常会因为自己衣食不够档次不够体面而感到不好意思甚至觉得是一种耻辱,这样的人,你还会认为他是有精神追求的人吗?

如果拿衣食来与人比较,很多时候我们常常处于水平和档次较低的层次,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感知生活的快乐,也不影响我们对精神和理想的追求,这大概就是孔子为什么要在《论语》开篇就告诉我们应该学会“自得其乐”的原因所在。

如果换一个角度,观察一个人谈论最多的话题内容我们也可以基本判断其理想追求、人生志向。

一个整天把吃喝挂在嘴上的人,不见得就是美食家;

一个整天只知谈论东家长西家短的人,常常并不是法官;

一个喜好谈论是非说三道四的人,其精神境界值得怀疑;

一个人如果只关注衣食之类的生活琐事,很难想象他有高远的志向。

【小语】

人的欲望是可以改变的,但是真理却是永恒的,当我们看穿了自己,看透了世道,就会发现曾经很多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东西,不过是浮云而已。如果你真的想得到快乐,真正想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那就顺着真理的印记一步步地走下去吧,因为它才真正是世间带有美丽光环的使者,只有它才能帮助你排除杂念,更好地执着专注于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