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解意】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没有(贫穷、地域等)区分。”有一位年轻和尚不论晴天或风雨天,不论早晨或黄昏,总是默默地站在大树下托钵化缘。尽管路口霓虹闪烁,车马喧嚣,他总是紧闭双目,纹丝不动地伫立着,他的神态与毅力,深深地令人折服。
树下常有两三位蓬头垢面、敝衣褴褛的小孩在追逐嬉戏。有一次,两个小孩竟公然窃取和尚钵里的缘金,而和尚却视若无睹。
其实,小孩的偷窃行为并非“偶然”,而是一种“习惯”。和尚的缘金竟成了他们固定的一种收入。
几天后,那位和尚仍然默默地站在那儿化缘,但旁边多了两位小沙弥。原来竟是那两位偷窃缘金的小孩。
【释用】
如果孔子只是单纯地强调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那么他应该精练地说“有教无类”;如果孔子仅仅是在说自己,那么他应该确切地说“吾教无类”。其实孔子是在强调“无类”之前首先强调了“有教”,“有教”是“无类”的前提。
“有教”可能会有两种情况:第一,孔子在训导弟子们,要取得、拥有教育的资格本领,开展、普及教育。孔门后辈弟子重视为师传道,似可确证此意。第二,孔子在一般性地论述,一个国家要高度重视并发展面对全社会的教育事业。其实,“有教无类”本身就是两个重点,“有教”与“无类”是同等重要的。
【小语】
在有的时候,解决问题就好像我们解答数学题,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解法。一个人如果能够每天都寻找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那么他的工作不但会完成得非常出色,而且自己也势必会学习到很多新的知识,头脑也将变得越来越灵活。
只有具备了创新能力,才拥有了核心的竞争力。美国著名的心智发展专家约翰·钱斐说道:“创新能力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它能给你的生活注入活力,赋予你生活的意义。创新能力是你命运转变的唯一希望。”可见现如今寻找新的方法是多么的重要。然而现在很多的企业员工只知道按常规办事,不具备强劲的竞争力,这样也是很难创造出卓越的成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