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我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时间过得最快,内心感受也是最愉悦的。人物传记中不乏这样的情节,许多天才人物像玩似的,就达到了一般人达不到的高度。这些人的创造是非常快乐的,既享受了过程,又享受了结果。
那么,为什么他们的成功看起来如此轻而易举呢?除了先天的天分和后天的努力外,兴趣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一个人在做他喜欢做的事情时,内心的阻力是最小的,甚至可以说没有阻力。孩子也是一样,如果他们对一件事情有兴趣,完全沉浸其中的话,心中就没有排斥感,就不会拖延。这再次印证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可以提升做事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关乎生命的质量。道理很简单,如果能够一直从事自己有兴趣的事情,内心会感到充实而愉悦,这样的生命历程自然洋溢着幸福感。相反,如果被迫做事,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时间就会过得很慢,做事的过程让人备感煎熬。经历这样痛苦的过程,就算最后取得了些小成绩,也算不得完整的胜利。那么无论大人和孩子,提升效率的核心方法,都是培养兴趣。
此外,心理预期也会影响心理时间。通常,心理预期与时间的实际变化是相反的。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吧?上学时盼着下课,就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家长们也常陷入这个误区,越是希望孩子快一点,结果总是觉得他们慢。
前文我们提到过,孩子磨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家长的催促。越急躁的家长,其实往往越容易培养出慢性子的孩子。其实,孩子没有时间观念、不懂得时间管理,并不全是孩子的错。
菲菲今年上小学了,可还是改不了磨磨蹭蹭的毛病。每次都得磨蹭到将近七点才勉强穿好衣服,又在妈妈的催促下洗脸刷牙,三口并作两口地吃饭,有时时间太紧了,甚至需要妈妈喂饭才能准时出门。就这样,她还经常踩着预备铃才能进入教室。最近,菲菲又一次因为出门太匆忙,忘带了语文书和练习册,整整一天都没有上好课,但她依然没有长记性。“每天要写两个多小时的作业,我一问老师,才知道他们作业根本不多,其他同学半个多小时就写完了。”菲菲妈妈对彤彤妈说,“写完学校的作业还有教辅上的练习题,这要是都写完得几点了?这孩子就是不着急……”
从菲菲妈“连珠炮”般的语速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个急脾气。
只听彤彤妈问她:“你有没有试过不催孩子,让她自己做完这些事呢?”
“那怎么可能?我催她她还这么磨蹭呢?不催她不就迟到了吗?”菲菲妈说。
“偶尔迟到又能怎么样呢?”彤彤妈问出这话后,菲菲妈一时语塞。彤彤妈又问:“那你在孩子上学之前有没有试过不催她,让她自己做一些事情呢?”
“好像还真没有……你是不知道啊,这孩子做事有多磨蹭,看了就着急呀……”
听着菲菲妈不停地抱怨,彤彤妈忍不住打断她:“菲菲这个慢性子,可能是因为你造成的。”
把握时间,这正是孩子需要学习的内容,而大人急于求成的心理状态往往干扰了孩子。如果我们想让孩子有合理的时间观念,双方都要降低心理预期,不要太急躁,我们越希望快,心理时间就越慢,这便是“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而且,心理预期会干扰我们正常的判断,有时候我们觉得孩子很慢,其实如果你能耐下心来完整记录孩子一天做各项事务所用的时间,就会发现,孩子其实并不慢,只是我们自己太急躁,不知不觉用成年人的速度衡量孩子。事实上,有很大一部分“没时间观念”的孩子,都是大人不恰当的时间观念“制造”出来的。
家长的催促、说教、责备,甚至是打骂、恐吓这些手段,虽然能增加孩子的紧迫感,但破坏了孩子的心理时间,增加了心理阻力,结果就是越催越慢、越慢越催。
有些孩子,原本心理时间已经很慢,比如一让他做某些事他就有种度日如年的感觉,这个时候如果继续催促、责骂,只会继续拉长孩子的心理时间。爸爸妈妈们应该对此有所重视,不要陷入教育的误区,我们不妨重新寻找对策,采用正强化的方式,去发现孩子的细微进步,并及时予以肯定。
有位妈妈的育儿经验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大家一起来看一下:
今天中午吃午饭的时候,我问孩子:“你说妈妈如果活到80岁,能活多少天呢?”我刚说完,孩子就在那儿算开了,然后兴冲冲地告诉我:“妈妈你如果活到80岁的话,大约可以活两万八千多天,再折算成小时,就是六十九万多个小时呢。不过我希望妈妈能活到100岁!”大家看,三言两语孩子就温习了一遍算数,根本不用去逼他学习,无形中还增加了母子感情。我觉得这正是个可以让孩子认识时间的好时机,然后对他说:“你已经十岁了,你想想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个小时了?这十年的光景一晃就过去了,你再也回不到小时候了,所以我们不能浪费时间啊。”孩子调皮地把时空隧道搬出来,虽然他嘴上没有承认,但我知道,他应该是明白了。
最近,我常和孩子算一笔时间的账,一天下来,学习用多少时间,看电视用多少时间,用电脑多少时间,看书多少时间,让他自己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一些无理的要求,不用我说,他自己不提也不做了。我想当孩子正确认识时间,明确知道在一天里我们做各自事所用的时间,让孩子心里有一笔账后,应该就不会去浪费时间了。
这个方法也许不会立竿见影,但绝对可以春风化雨,慢慢改变孩子的心理时间。孩子做事磨蹭,我们需要一些规则来约束,但最根本的,还是发现他们的乐趣所在,增强孩子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家长们要认识到,适度为孩子增加紧迫感是正确的,因为孩子在六岁以前,缺乏对时间的认知是很正常的,需要我们不断引导和提醒。但是这种紧迫感不能过度,因为孩子的专注力本来就不如成人,如果在孩子做前一件事时就催促他赶紧做下一件事,甚至用更多事情来让他快一点,孩子的注意力反而会被分散,甚至在紧张之下不知道做什么,把手上的事情做得一团乱。连大人都不喜欢在自己专心做某件事的时候,有人在耳边叨叨“你要做这个”、“你要做那个”……更别提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