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耐心的孩子爱拖延(1 / 1)

在心理学中,耐心是指忍耐痛苦的能力,能安然承受不适、艰难与困苦而不抱怨;等待结果,冷静地处理问题而不急于求成。

缺乏耐心本质上是对困难、失败带来的挫折感的恐惧,这其实与拖延的性质和目的是一样的,特别是喜欢做那些不需要为结果负责的事情,这也是人调节情绪的一种方法;拖拉的人不但回避失败,甚至害怕成功,但他们实际上非常关心别人怎么看自己,更希望别人觉得他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不够努力而不是能力不足;拖拉的人常说有了时间压力会更有创造力和效率,其实这也不过是个借口。

可见,培养孩子的耐性和克服拖拉要双管齐下。耐心可以说正是孩子将来走向成功必须具备的品质之一。

一位即将告别推销生涯的著名推销大师,将在该城中最大的体育馆里,做告别职业生涯的演说。那天,会场座无虚席,人们在热切地,焦急地等待着他做精彩的演讲。当大幕徐徐拉开,讲台的正中央搭起了高大的铁架,铁架下面吊着一个巨大的铁球。

一位老者在人们热烈的掌声中走了出来,站在了铁架的一边。人们惊奇地望着他,不知道他要做什么。这时工作人员,抬着一柄大铁锤,放在了老者的面前。这时,台上的主持人对下面的观众讲:“请两位身体强壮的人到台上来。”一转眼间已有两名动作快的人跑到台上。

老人请他们用这个大铁锤,去敲打那个吊着的铁球,直到把它**起来。一个年轻人拉开架势,抡起大锤,全力向那吊着的铁球砸去,一声震耳的响声过后,那吊球动也没动。他就用大铁锤接二连三地砸向吊球,很快他就气喘吁吁了,但铁球依然一动不动地吊在那里。另一个人也不甘示弱,接过大铁锤把吊球打得叮当响,可是铁球依然纹丝不动。

台下逐渐没了呐喊声,观众好像认定那是没用的,就等着老人做出什么解释。

然而,老人并没有说话,只是笑了笑,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锤,认真地面对着那个巨大的铁球“咚”地敲了一下,接着停顿一下,再一次用小锤“咚”地敲了一下,又停顿一下,就这样持续地做。

十分钟过去了,20分钟过去了,会场早已开始**,人们用各种声音和动作发泄着他们的不满,有的人干脆叫骂起来。但老人就好像没听见一样,仍然用小锤不停地敲着。有的人开始愤然离去,会场上出现了大片空缺。留下来的人们好像也喊累了,会场渐渐地安静下来。

大概在老人进行到40分钟的时候,坐在前面的一个妇女突然尖叫一声:“球动了!”

会场刹那间鸦雀无声,人们聚精会神地看着那个铁球。那球确实以很小的幅度动了起来,但不仔细看很难察觉。老人仍旧一小锤一小锤地敲着,吊球在老人一锤一锤地敲打中越**越高,它拉动着那个铁架子“哐、哐”作响,它的巨大威力强烈地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终于,场上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老人开口讲话了,他只说了一句:在成功的道路上,你没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来,那么,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

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把事情弄得一团糟,并不是因为事情本身有多复杂,而是因为人缺乏耐心,越着急越乱套,最后甚至彻底放弃。很显然,家长一定不希望类似的事情出现在孩子将来的生活中。虽然孩子现在每天最关注的事情还是玩耍,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要引导他们意识到耐心的重要性。

关于耐心这件事,家长们应该意识到,父母是孩子眼中的镜子。如果父母失去耐心,发脾气,那么等于是用行动告诉孩子,这种失控的行为是可以接受的,显然起不到应有的管教效果。所以家长必须努力严格要求自己,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表现得没有耐心,以此来给孩子一个好的影响。

总的来说,孩子做事没有耐心的行为一旦出现,家长要耐心地疏导,切不可时而抓紧,时而放松教育,凭大人的情绪决定教育态度。家长给孩子提出的要求应让孩子有信心可以达到,易于被孩子接受。让孩子感到大人的教育态度是坚决的,那么孩子那种“我独占”、“我为主”、“服从我”的不良心理和任性行为将会随着良好的环境和教育而消失。

(1)家长要减少对孩子的呵护,特别是男孩子,要为孩子提供磨炼的机会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去克服,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意志,增强孩子的独立意识,从而懂得关心、爱护、帮助别人,养成良好的习惯。

(2)不妨试着给孩子设置点儿障碍

家长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点儿障碍,为孩子提供一些克服困难的机会。因为耐心是坚强的意志磨炼出来的,越是在困难的环境中,越能锻炼孩子的耐心。要鼓励他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做好一件事要经过努力,才能完成。孩子经过努力完成一件事时,应当及时给予表扬,强化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

(3)要集中孩子的精力,使他们持久地沉浸在一种活动中

要让孩子知道,生活中许多事是需要耐心和等待的。有时孩子饿了马上要吃,渴了马上要喝,想要什么玩具当时就要买,家长可有意延缓一段时间,不要立刻满足孩子的要求,以培养孩子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