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降下来,效率才能升上去(1 / 1)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父母的普遍心态。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他们就对孩子有一大串的期望,期望孩子从小学到大学一路“重点”,最后再出国深造,成为博士,期望孩子功课好、分数高、力争年年被评上“三好”学生;期望孩子有特长,能在数学竞赛中获奖、能在英语大赛中获奖、能在书法比赛中获奖、能在钢琴比赛中获奖、能在体育比赛中获奖……这些期望就像一副重担,狠狠地压在了孩子的肩膀上。

其实,父母期望孩子成才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但期望也应该以现实为基础。教育孩子,应从孩子的实际出发,顾及孩子的爱好与特长。如果只根据家长的兴趣和愿望,那么孩子只会走向相反的道路。在高期望值的支配下,父母评判孩子好坏的标准往往会严重失衡。孩子教育的成败也多以考试分数或指定孩子所学的一门特长的成效来衡量。这实际上是家长自己背上的一个错误而沉重的包袱。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注意给孩子“减负”而不是加压。不要以为孩子在很大压力下才会出人头地。教子成功的父母一般绝不给孩子太多的期望压力,因为让他放松身心、缓和情绪反而更好。

父母总是用成人的心态和眼光看待孩子的内心世界和能力,对孩子的能力发展、情绪状态、心智方面都有过高的估计。父母在这种自我沉迷的状态下不能清醒地认识问题,久而久之,使自己的行为成了一种惯性和教条。最终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使孩子对受教育的感受越来越沉重,越来越没兴趣和信心,甚至还导致孩子心态失衡,走上极端。

有这样一个家庭:母亲是位教育工作者,连续七年被评为优秀教师,父亲是一个律师,自己开着一家律师事务所。这对夫妻有一个儿子正在读高中,而这个孩子却不像父母那样优秀,父母提起他来就是“我那不争气的儿子”。

夫妇俩想尽办法为他创造条件:让他上各种兴趣班、提高班,还买了许多辅导书给他看。可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始终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小学时,孩子的学习成绩在班级属中上水平,进入初中后,他逐渐变得不听话,常常和父母唱反调,对学习厌烦,学习成绩明显下降。读初三时,常常逃学。为此父母斥责过他无数次。结果一天清晨,夫妇俩发现儿子不辞而别,书桌上留了一封信……

亲爱的爸爸、妈妈:

我走了,我实在是不配当你们的儿子。你们那么优秀,而我是如此的平庸,学习上我实在无法达到你们的要求,让你们丢脸了。

其实我也曾想把书读好,可不知怎么就是提不起兴趣来。我感到压力太大,喘不过气来。的确,你们为我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给我买了许多中外名著、课外辅导书籍,还给我一间书房读书,可你们越这样我就越怕让你们失望。

我很感激你们,也知道你们对我的爱和期望。但同时你们也剥夺了我作为孩子玩耍的权利,使我失去了很多乐趣。你们不允许我外出和同学玩,说这是在浪费时间,还怕我学坏。我的业余时间除了读书还是读书。我几乎没什么知心朋友。你们工作又那么忙,很少与我交流,即使是找我谈话也永远是那个主题——好好读书,要求我达到很高的分数。

上周的测试成绩出来了,我又没考到80分,你们知道了,又要骂我了吧?我觉得这个家里已容不下一个不爱读书的人。我走了,请别找我。

儿子

后来,父母在火车站附近找到了孩子。但回到家里,儿子表示不想读书了,否则他还会离家出走。父母只好答应他的要求,让他休学在家。

“我的父母也是教师,家里的兄弟姐妹都是知识分子,我的侄女上了大学,外甥进了重点高中。可偏偏我的儿子不争气,给我丢尽了脸面。我当了这么多年老师,教的学生也可谓桃李满天下了,却教不好自己的儿子,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位母亲道出了心中的疑惑。

可以说,孩子的离家出走,完全是父母的高压政策所致。父母想通过给孩子加压,让他考出好成绩,以满足自己与同事、亲友攀比的心理,却不顾孩子的兴趣所在,一味地要求他参加各种学习班,剥夺了孩子交友和玩耍的权利,使孩子失去了和同龄人交往的机会,使孩子感到生活枯燥无味,孩子处在强大的压力下,不仅感觉孤独,而且发展到了对读书的厌倦。在此情况下,他只有选择出走,以逃避这令自己喘不过气的环境。

另一方面,父母对于孩子的期待过高,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孩子就会给自己非常大的压力,他们会从严格要求自己逐渐发展到苛求自己,很多孩子甚至会因为压力过大而崩溃。

一个15岁的初三女生,各科学习成绩都非常优秀,曾经是四川某县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第一名。她要求自己每天的所有时间都必须思考和学习,与人交谈的话题也都与学习有关,交朋友也要交对自己学习有帮助的人,就连走路、上厕所和洗澡的时间都不能浪费,不是背英语单词,就是背公式定理。父母以有这样的女儿而自豪,亲戚、朋友、老师对她都是交口称赞,叔叔、阿姨都以她为自己孩子学习的榜样。在中考就要临近的时候,那位初三女孩的母亲发现孩子的学习时间越来越长。女孩经常抱着脑袋,说不能想事情,一想就会有图像冒出来,怎么赶都赶不走。看过心理医生以后,医生告诉她的父母,孩子得了亚临床强迫症,主动学习的功能受到了损害,不能再参加中考了,必须休学。如不抓紧治疗,有可能造成终身丧失学习能力。

有个男生很聪明,父母从小对他的要求非常高,他对自己的学习要求也非常高。上课听讲,他要求自己听一遍必须把老师的每句话都记住。看书,他要求自己看一遍就必须过目不忘。自己回答不出来的问题他要求一定是别人不能回答的。但是在15岁以后,他每天所有的时间都在穷于应付自身的强迫症状,就像有两个行为对立的人整天在他的脑子里打架,搞得他不能学习,不能与人交往,不能接受任何新信息。男孩子整天情绪低落,几次曾试图自杀。

一些天资聪颖的孩子,在大人的过高期望下,过分抑制自己,对自己的行为总是求全责备,其人格和认知的发展是畸形的。他们过于理性,过早地成人化,生活中只以寻求别人的赞扬、以超过他人为唯一的快乐和目的。这事实上已经背离了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那么就可能给孩子带来过重的心理负担,影响孩子的发展。

毫无疑问,天下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所以,父母要有平和的心态,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同时也帮助孩子降低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值,给孩子减少压力,爸爸妈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孩子一起制定合适的奋斗目标。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因为我是**,所以请别让我在夏天开放;因为我是白杨,所以请别指望从我身上摘下松子。”

家长们千万不要再用那种“只要有毅力,只要意志坚强,人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到”的理论作为教育导向。应该尊重人脑活动的客观规律,尊重孩子成长中必须经历的心理发展阶段。成长是一个终身的过程,过分地期待超出常人的优秀,好了还要更好,将会导致悲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