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追求完美,不能要求完美(1 / 1)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各个方面都表现完美,除了身体健康,更希望孩子听说读写、琴棋书画、“十八般武艺”样样皆通。殊不知,完美只是父母的理想,它所映射的是自己对来自社会和生活压力以及对未来的恐惧与焦虑。而这种过高的期盼,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父母的完美情结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表现在希望孩子的各个方面都很优秀;其二表现在希望孩子立刻达到自己心目中的标准,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成长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其实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美一说,包括孩子,在人的成长中,磕磕绊绊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促成成长的重要因素。父母的完美主义,只能说是一种理想化,并不现实。它除了代表着父母对孩子的美好期望,更多的是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图省事、好面子、急于孩子成才的自我需要。说得不客气一点,这并不是真正地关心孩子的成长。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长期过高过密过急,很可能导致孩子很在意周围对他的评价,怕被人嘲笑自己的任何表现,一旦遭受小小的挫败或过错,都可能接受不了,于是便有了拖延不做甚至是自我放弃。有可能因为时间紧张害怕迟到,而找各种借口拖延不去上学,比如对父母说自己生病了,久而久之,就会厌学。另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的完美要求,会让孩子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考虑他人和社会行为准则上,而忽略自身当下的情感状态和需求,因此缺乏足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争取。有的孩子还会因此产生抑郁、自闭情绪。

以下,是一位大学生在网络上对自己完美主义妈妈的控诉,我们来看一下:

我妈总把我当成小孩子,什么事情都要关心,而且她有严重的完美主义倾向,我做什么她都要批评,都要告诉我怎么做才是最好,其实我觉得她什么都不懂。我得不到承认,长期得不到认同,导致我很缺乏自信。我总是延续从小一贯的作风,严格要求自己,但是发现尽管这样还是无法得到哪怕一丁点的肯定和真心的赞扬。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我累了,疲倦了,我宁愿堕落,自甘堕落,我不想奋斗了,我累了。我放弃了自己的灵魂,跟撒旦做了交易,我开始叛逆,堕落,上网,通宵,夜不归宿,酗酒,他们叫我做什么,我就偏偏不做,哪怕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催促,我只是置若罔闻。我开始喜欢上了标新立异,喜欢获得别人的关注。最终我发现我不是原来的我了。

我太希望有人能理解我,喜欢我,认同我了,但是我现在还是很孤独。我和父母在一起住,他们真的很不宽容,但是他们又很讲“道理”,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觉得是我自己不好,我太差了。

我在家里做饭,烧菜,他们的评价“还可以,但是要是放点蒜末就好了”。这种话看似很好,先是肯定,再是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如果一个家庭里所有的评价后面都要加个“但是”,你会不会觉得很压抑,所以后来,我索性不再做菜。

我在家洗衣服,我妈就在旁边看着,看我怎么洗,洗的没达到她的要求,她就要“指导我”,这个洗衣粉要放多少,要用热水化,要这个,要那个,要怎么怎么。烦死了。只要跟他们不一样的地方就是错。我真头痛啊。你们别那么关心我好不好?我不希望被你们关心,真的,别关心我。我害怕,我紧张,我不喜欢被一直不断地挑毛病,被一直不断地“指导”。我就是错了,也是我自己的错,难道我连犯错的权利都没有吗?

他们就是这样的父母,总是在提出更高的要求,从来都是这样,我很累,我真的很累,你们难道欣赏一下自己的儿子就这么难吗?我做菜给你们吃,好吃不好吃只是个技术问题,我的心意你们又体会到几分呢?干吗抓住那些个不重要的细节来打击我呢?我妈就这样评价我“听不得别人的不同意见”,问题如果从小到大全是不同意见呢?谁能承受得了呢?

我小时候成绩好,学得快,他们说我不够踏实,要是踏实了就更好了,于是我踏实了,“慢慢学”,他们又说我不够灵活,要是灵活点就更好了。更好,更好,更好,永远都是无休止的更好!现在好了,我废了,我大学勉强毕业,现在又是极度自卑,做什么事都生怕做错,有机会担担子,我也不敢去接,这下他们该满意了吧?我现在觉得我就是个废物,真的,脑子不好使了,成天丢三落四,注意力没办法集中,我很烦恼。只要我妈妈在我旁边,我就心口堵,她总会上来说我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那行,我不干了!我现在有心理阴影,只要在家里,我就没办法专注地做事情,我总觉得有人在挑我的毛病,然后跳出来说得我哑口无言。这个是我的痛。

我想做我自己,我又觉得如果做了自己了,别人会把我当神经病,因为我总想发泄心中的憋屈,我现在很愤青,很不平衡。我有时候喝酒喝多了,很开心,觉得什么都无所谓,愤青就愤青吧,但有时候又觉得自己缺乏做自己的勇气,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害怕说了自己想说的话,做了自己想做的事,会被别人当怪物,当神经病。这个也许跟我父母对我缺乏认同和欣赏有关。

有时候我太害怕失败,因为在他们眼里,我就应该比别人强,我比别人强的地方他们也不会夸我好,也不会说我厉害,那我天天拼死拼活地做给谁看啊?他们说你本来就聪明,比别人强是应该的,难道别人都是傻子吗?哪有那么多的应该不应该?我现在什么都不愿意做,害怕做完以后有人挑毛病,这个心理阴影恐怕要跟随我一辈子了。

很心疼这个学生,他聪明伶俐,成绩优异,原本应该和同龄人一样意气风发,在社会上尽情闯**,可却因为父母的苛求,变得心气全无,唯唯诺诺,这不得不说是“望子成龙”心态下演化出的一个悲剧。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人都希望自己被欣赏,被认可,希望自己获得大家的肯定和瞩目。我们有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求好心切,希望孩子的缺点越少越好,而忽略了孩子希望被认可的心理需求。家长的这种心情都能理解,但做法并不可取。

我们要明白:世上没有完美全能的人,只有多能和少能的人。只要探索的范围足够宽,每个人总能找到自己的不足。在家长的视线范围之内,学习、才艺、人际、道德品质,家长希望孩子都能做好,甚至要做到最好,这实际是不可能的。即使有的孩子暂时做到了,但家长随之又会有更高的要求,所以说,家长看到的孩子的缺点是基于完美主义的要求,这样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一个既外向活泼又内向沉稳的人,作为孩子来说基本是不存在的。能够内外兼修一般是成年人的事情,是到了大学生阶段后的人生修炼的结果,在青少年阶段还是本性的东西比较多,因为他们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

家长可以有要求和训练,不能总是埋怨。也就是说可以追求完美,不能要求完美,要求孩子完美是错误的。我们除了强**育的作用之外,还要承认差异。如果认为孩子某些方面需要改进,从教育的角度,可以有适当的要求和适度的培养与训练,来帮助孩子发展,但家长不能因此着急,非要逼迫孩子如何如何。有时家长越着急,孩子做事越犯憷。

家长的完美主义情结对孩子的影响很大,父母可以把它做这样的改变:把渴望孩子成才的完美目标分成不同阶段的阶段性成长目标,每个阶段关注当下的重点目标,其他的目标暂时放一放,在以后不同的阶段再进行培养。这样,孩子不但有成长方向,还能够在过程中有适度的承受力和足够的成就感。这样,目标和过程同样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