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12岁之前,行为习惯、语言习惯、社交习惯、学习习惯、阅读习惯……很多习惯都是从父母身上模仿而来的。从我们有了宝宝那天起,就必须要立志做一个不让孩子丢脸的优质父母。即使我们不是superman,也要让孩子以我们为荣,把我们当成学习的偶像。当然,这一点看起来很难,事实上,我们一直在默默地成为孩子学习的对象。我们稍稍有些偏差,就会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想让孩子不无所适从,就要统一教育目标和方法。在我刚结婚的时候,和糖爸完全陷入了幸福的海洋。两地分居让我们从来没有红过脸,爱得如胶似漆。旁边的朋友、同事不住地给我打预防针:“等你们有了孩子,矛盾就会来了。”“夫妻之间的矛盾从生宝宝之后开始。”往往长者都是出色的预言家。果不其然,糖糖出生后,我们之间的受教育程度和知识领域开始出现偏差,对待孩子的教育目标和态度统一不起来,吵架斗嘴屡见不鲜。8个月孩子刚会坐不久,糖爸就急着锻炼她站立。而我觉得过早练习站立会让没有发育好的小腿骨头负担重,完全没有必要。一看见糖爸拖着糖糖站我就制止。于是硝烟弥漫。再后来糖糖大些了,我对孩子的散养政策完全不入糖爸法眼。每每看到对糖糖的教育管理松懈,糖爸就会连我并糖糖一起批评教育。可是水瓶座的我怎么能受别人的摆布,对别人的指责向来是我行我素。硝烟依旧四起。每次吵架,总是以我的高八度胜利,糖爸的忍让告终。有一天,我忽然发现,糖爸在家里说话完全没有效果,他的话竟然被糖糖完全忽略,并淡定地跟糖爸说:“我只听妈妈的。”这下引起了糖爸的愤恨和我的思考。
我和糖爸在教育糖糖的时候,不能统一意见,糖爸对糖糖提出要求,我如果觉得不合理,就总是马上指出来,给糖糖造成的影响就是:“爸爸说的话没有威严,妈妈说的才算数。”这让糖爸的教育地位迅速降到了零点。从那以后,我们之间再有分歧,我用吃奶的劲儿忍着,过后再跟他交流探讨。虽然忍得很痛苦,但是起码不会造成孩子的混乱。糖爸也开始尝试学习,跟我沟通育儿法则。渐渐我们达成一致,这样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才不至于手忙脚乱,孩子还没搞清楚家长到底要自己做什么,这边爸爸妈妈已经乱成了一团。
想让孩子乐观向上,就要做一个处事不惊、淡定从容的家长。“一切都是浮云”这句话真是太经典了。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要是事事都在意,时间的长河完全承载不起这样多的包袱。在教育的这条路上,我真的咂摸出一条真理:“教育孩子全是小事、琐事、不容忽视却又不必太在意的事。”把一个只有7斤左右的小肉球养大成人,教他认识这个世界,融入这个世界,是一个太漫长的过程。在孩子慢慢长大的十几年里,有关教育的小事、琐事太多太多,无法用言语和图像去记录。但是,无论发生什么事,家长都能用乐观的态度、淡定从容的态度去面对,那么,这条路会走得更加顺畅、更加幸福。而家长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就是:“信念、乐观、从容、坚定。”拥有这样的品质,孩子会拥有一个平静而又幸福的人生。当然,做到这一步真的非常之难。我们需要拥有一颗博大的胸怀和充沛的知识。家长的世界观、人生观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家长平时待人接物狂躁、偏激,不能做到修身养性,那么孩子很难有一个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想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爱情观,就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中国人一贯含蓄,很少像外国人一样把“我爱你”“我想你”挂在嘴边。可是,孩子非常需要爱的滋养。他们不仅需要爸爸妈妈常常对孩子表达“我爱你”,更需要看到父母之间那种亲密无间的爱。生长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就像是迎风招展的花儿需要肥沃坚固的土壤是一个道理。
当然,夫妻之间要做到从不红脸,那肯定有问题。真正的夫妻即使爱得再深,拌嘴吵架闹闹矛盾也是难免的。没有孩子的时候,怎么折腾都无所谓,伤害不了别人。有了孩子,孩子看到父母之间不和,那种不安和焦虑,大人是难以想象的。糖糖4岁的时候,我和糖爸晚上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吵了起来。话赶话,吵着吵着,从嘴里说出来的话就不是那么好听了。气头上,完全忘记了躲在沙发角落里看电视的糖糖。吵到激烈的时候,糖糖哇的一声哭了出来。我这才赶紧闭嘴,抱起糖糖,安慰了起来,吵架也因此戛然而止。糖糖从来没见过我们俩吵架,吓坏了。睡觉的时候,搂着我的脖子问我:“妈妈,你和爸爸会不会离婚?”我很意外,“爸爸妈妈为什么要离婚?”“我们幼儿园的小朋友说,他的爸爸妈妈吵架了,就离婚了。放学的时候他都不知道是爸爸来接还是妈妈来接,很可怜的。”我的天,我们这才吵了一次,糖糖就把问题上升到离婚上了。我用了一晚上的时间给她掰扯道理,她还是不怎么明白,爸爸妈妈是相爱的,为什么还要吵架。好不容易睡着,半夜还说梦话,劝我们不要吵架。
这一件事儿我们就记住了。以后,天大的事儿,躲着孩子吵。别说,这一躲,就得忍。这一忍,矛盾竟然也能化解。孩子成了我们之间解决矛盾的润滑油。
父母之间当着孩子的面表达一下爱意,创造温馨浪漫充满爱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性格成长有很积极向上的作用。
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家长必须做好榜样。孩子是一面镜子,看到孩子身上的问题,就要反过头来看看自己身上有没有这些问题。我常跟我的学生家长们说,睿智的家长要学会自我批评和反思。当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一味地批评和管教孩子,必须从教育根源上发现问题。“养不教,父之过。”传递了上千年的道理延续到现代社会是一样的真理。孩子生来智商没有太大差异,但是生活的环境却千差万别,模仿的榜样也是不尽相同。家长之间的差异造成了孩子之间的差异,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这句话虽然很偏激很讽刺,但是也不无一定的道理。抛弃遗传基因不说,家长的行为习惯、处事态度,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所以,家长希望孩子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自己必须要先做到,这样才有说服力,更有成功的可能。
想让孩子有时间观念,就做不迟到的家长。
想让孩子今日事今日毕,就改掉自己的拖延症。
想让孩子彬彬有礼,见了邻居就要问好。
想让孩子勤俭节约,自己的饭碗就要吃干净。
想让孩子讲卫生,自己就要每天洗澡。
想让孩子善良,就要让自己的心变柔软。
想让孩子有秩序感,自己就不要乱扔东西,学会归纳。
想让孩子健康饮食,自己就要远离垃圾食品。
想让孩子懂得分享,自己就不要吝啬。
想让孩子学会理财,自己就不要把零钱乱扔。
想让孩子懂得规划,自己就要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想让孩子学会收拾房间,客厅餐厅就要一尘不染。
想让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闲暇时就要常常捧一本书阅读。
家长的一举一动,都在孩子眼睛里。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孩子模仿的榜样。我们凭什么要严格要求孩子,却让自己放纵呢?所以,当孩子在奋笔疾书、绞尽脑汁地写作业的时候,家长们也要捧一本书,静静地待在客厅,陪孩子学习。而不是让电视的声音干扰孩子的上进。
其实,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陪着孩子,再成长一次。在教育的路上,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