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英语是孩子的必修课吗(1 / 1)

我是一个对数字、符号非常不敏感的人。一串电话号码,瞬间记忆,我也只能保持3~5秒。读完一遍,马上复述出来,这对我来说都是难事。我和糖糖曾经做过一个比赛,在纸上写出10个数字,读几遍,几分钟之后,在另一张纸上写出来。糖糖全写对了,我错的一塌糊涂。对于英文字母,更是如此。背单词是我永久的硬伤。别人一节课能背过整篇课文的单词,我读来读去,最后大概记住七八个就算是最高水平了。这是天生的残疾,需要后天无尽的努力才能弥补。恰好我又是个极其懒惰的学生。所以,我的英语学的实在糟糕,如果有一天需要与外国友人交流,我想我只会指手画脚。

2014年热议话题之一:高考制度的改革。据说高考时英语不再进行统一的考试,而是改为一年内多次考试,取最佳成绩。换句话说,就是高考那几天,考场上看不到英语试题了。这个消息一传到我的耳朵里,我真的是欢呼雀跃。说句实话,中国人对英语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真的有些过了。孩子从两三岁就开始去上亲子外教课,大把大把的银子都被澳大利亚人、英语也不是母语的第三世界老外赚了去,正宗伦敦音没有学地道,中国话倒是也忘得差不多了。没见过牙牙学语的孩子去上汉语班的。忽视了国语的学习,会说英语又能怎样。

话说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真的是很多家长的梦想,他们都盼望着自己的孩子能够出国镀金,做一只大“海龟”,回来光宗耀祖。事实证明,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确实值得国内的考生为之奋斗,狂背单词,猛拼ABC。我一向羡慕那些英语学得好,口语张嘴就来的人。只有语言相通,才能让视野开阔。看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这些文人墨客,五四运动前后的那些名家们,在经历这一栏几乎都有着出洋留学的标签。诗人徐志摩三次游学英国,写下了《再别康桥》那样优美的名篇;梁思成和林徽因同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学,成就了一对佳人,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钱钟书要是没有旅英旅法的经历,或许难写出《围城》这样的传世佳作;宋家三姐妹若是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又怎能让自己的学识走在国人前列,个个找到人生的最佳位置。

求知是人的天性,想要在顶尖的大学受教育,英语这一关是必须要过的,这是个前提。所以,即使国内的高考,英语被降低了门槛,广大学子、广大学子的家长对英语学习的热度,一定不会降低多少。

掌握一门外语,依然是求得生存高质量的一项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