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某实验小学校长的一次报告,她把小学阶段的教育归纳为:“根的教育”。小学都让孩子们学些什么呢?学会加减乘除、学会写字、背古诗,这就是全部了吗?其实知识都是次要的。知识是土壤中存在的营养之一,而各种能力、好习惯、好德行,也是土壤中的营养。小学阶段要做的就是培根固本。要让根深深地扎牢,养成好习惯、拥有好品行、培养各种能力,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去主动获得知识,而不是接受知识。
现在小学阶段开设的国家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音乐、美术、体育。其中,语文和数学自然是主课,课时数相对比较多。这两门课全国各地使用的教材也各不相同。常见的版本有“人教版”“苏教版”。而山东小学五年制学校用的版本是“鲁教版”。教材编排不同,理念也不尽相同。但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知识、能力的培养大致相同,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就是:识字写字。中高年级更加注重表达。至于课本里面选取的文章,有的是我小学的时候就学习过的,也有的是新编排加入的。不管文章是否经典,我都习惯于把低年级的课本当成教孩子识字的工具来看,谈不上什么文学价值。中高年级课本中会有些值得一读的经典,但是编入课本之后,也纯粹是要让孩子们积累词句、学习写法。一旦工具性强了,人文性就会弱化。所以,想让孩子有较好的文学素养,单单靠一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
而数学教材,和我们小时候的教材相比,更加偏重了逻辑思维、实践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只是难度似乎没怎么降下来,一年级下学期就开始了两位数的加减运算。我女儿因为是7月底出生,在班里几乎是年龄最小的,刚接触凑十法、借十法的时候,天天一脑子浆糊。
除了国家课程,还有各地都不同的地方课程。以山东为例,地方课程内容包括:安全教育、传统文化、环境教育和人生规划四个部分。每个年级学习的目标和内容都不一样,其他省市也有自己开发的不同的课程。第三部分是校本课程。国家给了每个学校开发课程资源的权利,每个学校根据自己学校的学生需求、教学资源,进行课程开发。
我参加过几次山东省校本课程开发培训,参观过不少省内校本课程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学校,也做过市校本课程资源评比的评委。虽然很多地方在课程开发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这是一个趋势。这些学校,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借助家长资源、社区资源,开设多门校本课程,比如剪纸、京剧、女红、航模、维修、厨艺、合唱、国画、二胡、花艺……有的学校课程都开发到好几十门。学习国外的学分制、走读制,孩子们学期初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报名参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不分班级、年级,只要报名,老师就要接收,并且要认真授课。每周会有一个下午或者两个下午,孩子们会快乐地享受自己喜欢的课程。
只可惜,这样的学校现在还只是凤毛麟角。大部分学校还是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为主。而大城市的校本课程开发,自然做得比三线城市要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