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道信息,到改变自我,有一个要跨越天堑的过程。
舒适区,指的是人习惯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跟这个方法舒适不舒适没关系。
胆小不敢表现自己、太爱表现自己;怕和别人产生冲突、太爱和别人产生冲突;喝酒、抽烟、打游戏、拖延症、订计划完不成、想学习又犯懒……所有这些我们看不上的毛病,它们都是我们的舒适区。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知道了那么多道理,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这“知道”的“知”字,到底是什么意思?是看到了、记住了、理解了信息吗?不是。
“知”这个字的左边是“矢”,就是箭,右边从“口”是什么?是箭靶。知的意思就是射箭达到了目标。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知道,不是将外界的信息输入我的大脑吗?怎么会是我射箭达到外面的目标啊?对,这就是对“知”这个字最大的误解。
在中国文化中,“知”和“行”是合一的。比如,“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个“知”,当然不是用温度计测量一下,知道水温上升了,而是鸭子在水里真切地了解和感知了水温的上升。再比如说,“知己”,这个“知”当然不是知道你这个人,而是像微信好友一样,深切地了解你的人才叫知己。再比如,“知县”“知府”,这是古代的官职,那当然也不是指了解,而是掌控管理这个辖区。
“知”是我们对外界的像射箭那样达到目标的过程,而不是获得了一点信息这么简单。如果你指望知道一些信息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那就像是给你看一张王羲之的字,再让你一模一样地写一张。对啊,你已经看到了全部,你已经看到了每一个细节,你怎么还是写不出来呢?
从知道信息,到改变自我,有一个要跨越天堑的过程。
“舒适区”这个概念你应该听说过,人改变自己就应该摆脱舒适区。过去我以为,摆脱舒适区的方法不是明摆着的吗?就是不犯懒,不贪图快乐,到自己不舒服的地方去,吃苦耐劳、不畏艰险。这就能改变自己。靠的是什么?是意志力?
事实上,舒适区,是指你习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跟这个方法舒适不舒适没关系。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呢?就是那些让你很焦虑的问题,比如怕被人看不起、怕没有成就、怕失去感情,等等。如果你习惯用抱怨他人、可怜自己来解决这些问题,即使你非常不喜欢这些手法,这也是你的舒适区。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面有一个著名的例子,一个老犯人在监狱里被关押了50年,在即将要刑满释放的时候,他却差点精神崩溃,最后自杀。你看,谁都知道在监狱里不舒服,他在监狱里肯定也向往过外面的世界,但是这里有他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法,他受不了改变。这里别误解,这不是说,熟悉的环境就是舒适区。有的人隔三岔五换工作,这也是他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法,换工作就是他的舒适区。
胆小不敢表现自己、太爱表现自己;怕和别人产生冲突、太爱和别人产生冲突;喝酒、抽烟、打游戏、拖延症、订计划完不成、想学习又犯懒……所有这些我们看不上自己的毛病,本质上都是我们习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们都是我们的舒适区。虽然它们给我们带来的心理感受一点也不舒服。
问题来了:为什么很难走出舒适区?因为跟这些毛病死磕是没用的。只要它背后要解决的问题还在,你就难免滑到老路上去。就像那些流氓软件,不管你把它删得多干净,要不了多久,它又自动装回来了。
比如说,暴饮暴食是为了应对焦虑,你逼自己不吃,在饥饿状态下你其实变得更焦虑了,就更想吃,这就像是你在拉一根橡皮筋,越使劲,回弹的力量就越大。最后意志力轰然倒塌,回到原状,加倍地报复性地暴饮暴食。我们胖子都知道这个循环有多绝望。
舒适区有多强大?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它强大到超过生存的欲望。有一项医学调查显示,假如心脏科医生告诉严重的心脏病患者,如果他们不改变个人生活习惯,比如不健康的饮食、不运动、抽烟等,他们将必死无疑。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只有1/7的人会真正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可以肯定,其余七分之六的人,也想活下来,他们也知道该怎么做,但就是没法改变,没办法走出舒适区。
我们看到的需要改变的表象,根本不是问题的根源,改变自己的难处就在这里。就好比你开车,油门踩到了底,但是根本就没有挂上挡,整个车子轰隆隆地在原地踏步,压根儿就在空转。
我以前参加过很多次闭门私董会,就是一帮企业家帮助其中一个企业家解决他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在这个场合里,大家都是比较坦诚的。
我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企业家自诉家史,说企业管理怎么遇到了问题,周围的人不断就这个问题追问他,问来问去,问到最后,很多情况下,他自己都会吃惊地发现,原来我要解决的不是这个表面的问题,而是后面深层的原因。你猜,最多的原因是什么?
往往是这个企业家的私生活出了问题。他要解决的是亲密关系难题,而不是企业经营。如果只改进管理,油门踩到底也是空转。
仅认识到这一点,你就已经迈开了让自己改变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