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准备”好了吗(1 / 1)

现在社会的竞争,其实很多时候已经不再表现为实力之间的比拼,而是表现在准备工作的比拼上。

读历史的时候,不知道你是不是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这几百年来,世界上的重要会议,尤其是国家级别的、最高领导人间的会议,会议时间是越来越短了。随便举几个例子,你感受一下。

19世纪,拿破仑战争之后,欧洲列强开的维也纳会议,从1814年9月,一直开到了1815年6月,将近一年。一百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巴黎和会,时间稍微短了一点,也有六个月。皇帝、首相、总理、总统和他们大批的随从,在这些会议上是既来之则安之,讨价还价,合纵连横,有话慢慢聊。

而现在呢?即使是重要的国际首脑会议,也就是一两天的时间,真正会谈,也就是几小时。大国之间的关系那么错综复杂,首脑好不容易见个面,几小时,哪能说得清楚?

《雅尔塔》这本书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著名的“雅尔塔会议”,它也是国际首脑会议,这场会议的三巨头是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这次会议的时间已经很短了,一共只开了八天。这本书也让我开了个脑洞:世界性会议的持续时间越来越短,不仅是因为通信技术越来越发达,也是因为人类大国外交工作的方式,在雅尔塔会议的时候有了一次升级。

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这个过程:

在雅尔塔会议的前一年,也就是1944年的9月,罗斯福就向斯大林提议,能不能在英国的苏格兰北部某个城市开会,斯大林拒绝了,说当时苏联红军正在进行重大的军事行动,自己必须留在莫斯科坐镇。

罗斯福不死心,在10月、11月两个月份,一共向斯大林提供了十几个开会地点的备选方案,包括雅典、耶路撒冷、伊斯坦布尔、罗马等等。反正会得开,地点好商量。斯大林都用各种理由回绝了,说自己身体不好,要听医生的话,不能出远门,要开会也行,最好在黑海附近开,在苏联国土上开。

这个理由其实很过分。你身体不好,怕出远门,人家罗斯福可是残疾人,出门是需要坐轮椅的,长途旅行对罗斯福来说应该更痛苦。到了12月,好说歹说,终于把会议地点定在了苏联领土上,就是黑海沿岸的雅尔塔。

那斯大林为什么要这么折腾呢?其实就是三个字:拖时间。为啥要拖时间?也是三个字:做准备。当时苏军在德国的攻势势如破竹,拖的时间越长,在欧洲占领的土地越多,斯大林和罗斯福、丘吉尔开会的时候底气才越硬。

在会议地点的选择上,斯大林就做足了准备。至于会议本身,苏联的准备工作就更细致了。

雅尔塔这个地方,本来是俄国沙皇的疗养地,按说各种设施都不错,但是要知道,苏联1944年春天才从德国人手里收复了雅尔塔。德国人在撤离的时候,这里值钱的东西要么被抢走,要么被烧掉。决定在雅尔塔开会的时候,那里的房子其实都只剩空壳了。

但就在短短的三个星期内,而且别忘了,那个时候还在打仗,苏联就把雅尔塔修葺一新,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会议现场。苏联政府组织了1500节火车车厢前往雅尔塔,专门运送建材、设备、家具、食物。12000名战俘分为两班不停地赶工。其中,还有一个建筑小组专门负责自制大理石材料,就是为了方便罗斯福总统,因为他得使用轮椅,地面必须坚硬。

这些都是小事,斯大林为雅尔塔会议做的最重要的准备,其实是情报。

早在雅尔塔会议召开的前两周,苏联的情报部门就向斯大林提供了一份文件。什么文件?是英国代表团策略备忘录的俄文译本。这份文件非常详细地说明了英国在雅尔塔会议上所有重要议题的立场,包括准备如何瓜分德国,如果制定波兰边界联合国安理会应该如何进行表决,苏联的成员国该如何加入联合国,等等。英国的底牌已经被摊在了斯大林的桌上。

美国这边情况也差不多,苏联情报人员对美国的情况也掌握得极其详细。也就是说,不管罗斯福、丘吉尔带着什么想法来到雅尔塔,斯大林已经对他们的底牌了解得一清二楚。那还怎么谈?再反过来看斯大林的两位对手,罗斯福和丘吉尔,不仅对雅尔塔会议缺少准备,在内心里甚至厌恶准备,尤其是罗斯福。

从一个细节就看得出来。

罗斯福从美国去雅尔塔,路上要经过地中海的岛国马耳他,这个地方正好是英国殖民地。丘吉尔一看,正好,我就在那儿等罗斯福,咱们英国和美国先谈,先统一立场,再去和斯大林谈。丘吉尔那个时候也是70岁的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把他折腾得心力交瘁,这个时候他刚又发了一场高烧。即使这样,他还是提前来到了马耳他,等着迎接罗斯福。

罗斯福来了之后,兴致勃勃地要观光游览,丘吉尔只好陪着。其实罗斯福哪里是要观光游览,他就是不想和丘吉尔深聊。一方面,他要避免让斯大林认为英美两国商量好准备对付他;另一方面,他也想避免和英国形成共同立场后,在雅尔塔会议时缩手缩脚。

在马耳他,罗斯福和丘吉尔虽然一起吃了午饭,也一起吃了晚饭,气氛也很欢快,但就是不能严肃地谈公事。丘吉尔一直想插话,始终插不进去,郁闷得要死。

罗斯福虽然有自己的理由,但是内心深处其实相信的是老式外交家的那一套玩法,相信临场发挥,相信人际互动,他不相信事前详尽的准备工作。结果呢?虽然不能说苏联在雅尔塔会议上赢了多少,但是从会议进程来看,苏联确实是一直把持着主动权。

《雅尔塔》这本书,虽然写的是当年的政治博弈,内容也很精彩,但是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居然是这一点,准备工作的重要性。为什么我关注这个?因为这和我的一个感触相关。

我们这代人,生活在一个时间越来越碎片化的时代,人和人打交道的时间越来越像短兵相接。开会的时间、交谈的时间、发言的时间,一切人和人打交道的界面都在缩短、节奏都在变快。

那变化仅止于此吗?不是。其实还伴随着另外一个维度的变化,准备工作的重要性被大大强化了。现在的首脑会议,比当年的雅尔塔会议还要短,但是,准备工作的强度专业化分工的深度,又是当年不可想象的。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表现,其实是开创了大国外交工作风格的一个先河。

现在社会的竞争,其实很多时候已经不再表现为实力之间的比拼,而是表现在准备工作的比拼上。准备工作,就是把实力聚起来放在一个点上。

比如我做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论口才,论演讲表现力,我肯定不属于第一流。但是围绕这个产品,我们公司上上下下会准备一年,要开很多场策划会,要逐字逐句写演讲稿,我自己再演练几十遍。

一位长期做招聘工作的朋友告诉我,其实现在面试人,其他都可以不看,你就看一点,他为这次面试做了多少准备。做的准备越充足,角度越丰富,其实就已经越可以证明他未来的工作潜力。这证明他是个善于做计划的人,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也是一个肯合作的人,他还是一个能行动的人,这样的人,做什么都行。

在一个越来越短兵相接的时代,人生是越来越像舞台,竞争是越来越靠彩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