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社会福利是怎么回事(1 / 1)

如果社会福利是一项权利,就必须有一个客观标准;如果是一项责任,当然就要优先选取那些最该帮、值得帮的对象。

说到底,人是社会中最重要、最主动、最可靠的因素。

我们这代人,有一个非常流行的观念,就是国家应该承担老百姓福利,像医疗、教育、最低生活保障等等。这个观念的源头,一般我们都认为是西方国家。

其实在西方,福利社会也是一种现代化的产物。中世纪时候,欧洲那些国王,在历史书中的主要形象是打仗的骑士,而不是救济贫民或者领导民众共同抗灾的领袖。

就算在现代化开始之后,西方人也没有这个观念。比如19世纪的英国,也就是所谓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普遍观点仍然是:即使社会应该有一些扶贫济困的措施,也应该尽可能是低水平的。穷人住到福利院里面,不仅条件要差,而且也不能给他们尊严。

富人为啥这么心狠呢?其实是怕形成“养懒汉”的后果。

一直到19世纪后期,德国首相俾斯麦才提出建立对大众的社会保障制度。尔后又经过一系列的发展,1942年英国发布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这才提出全面建设福利社会。

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这套制度运行才几十年,就已经产生了众多恶果。民众看来,税收最好是只减不增,福利最好是只增不减。社会负担越来越重,有的国家经济运行已经出现困难。

当然更重要的是,100多年前英国人担心的那个“养懒汉”的后果,还真的就发生了。现在,这套福利国家的观念,在西方还能不能持续下去,已经是前途堪忧了。

但是,今天我们想谈的是中国。我们可能忘了,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其实历史要悠久得多。

从大禹治水开始,政府在抗灾救济方面就承担着领导责任。先秦的时候,就已经系统总结出“荒政十二条”,也就是在遇到灾荒的时候,政府应该做的12条配套措施。从战国开始,中国历朝历代政府都建有“常平仓”,在好年景购进粮食储存起来,预备歉收年开仓放粮所用。

这不就是社会福利制度吗?

问题来了,西方福利制度几十年就已经陷入困境,那中国的福利制度,为什么能够运行几千年?这中间的区别是什么?

最根本的区别,是观念上的。

在西方的福利制度中,接受福利是公民的权利。美国罗斯福总统提出的“四大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

其中“免于匮乏的自由”,就是把享受福利保障列为公民的基本人权。这在当时,可以看作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但是时间一长,大家习以为常之后,隐患也就出来了。

在西方发达国家,只要一个人的收入低于某个标准,哪怕他的真实生活水平并不低,甚至比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中产阶级水平还要高,但只要他符合法定的“穷人标准”,那他就有权利让别人养活他。

请注意,既然是他的权利,那就没有人可以剥夺,他也没必要有任何惭愧,甚至没必要对谁表达谢意。这是他根据法律应该得的,这是一种观念。

那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观念呢?

中国人没人认为接受来自国家或者他人的救济、帮助,是自己的“权利”。中国人的观念是反过来的,社会福利是国家对民众的“责任”。

一旦遇到水旱灾荒,国家要承担起救灾的任务。在平时,如果有人实在有困难,比如残疾、年老、鳏寡孤独这种极端情况,官府、宗族、亲朋都有责任帮一把,所谓怜贫恤老嘛。

福利的目的在于解决具体的困难,而不是为了满足某种权利,中国人是“救急不救穷”的。

中国的这套福利社会的观念,一直运转良好。虽然绝对水平不高,但它成了增强社会认同、缓和政治矛盾的有效手段。

但是话说回来,如果你是因为个人主观原因,不愿意劳动,再穷也没人管你。哪个村都有所谓“二流子”,大家不仅不会管他,而且还会在道德上鄙视和谴责他。

如果社会福利是一项权利,那么就必须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就必然导致要按照收入来划线,而不能考虑这是不是因为他本人不爱劳动。

而如果社会福利是一项责任,反过来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当然就要优先选取那些最该帮、最值得帮的对象。所以在中国,社会福利才不会导致“养懒汉”的结果。

其实,达到这个效果,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西方福利,主要就是发钱,国家是不能对老百姓说三道四的。但是中国古代,政府除了救灾、扶贫、济困,还有一个责任,就是道德教化。

比如明太祖朱元璋,他颁布了一篇《教民榜文》,其中有这么六句话的“圣谕”: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这是一个钦定的百姓公约,里面是百姓要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除了到处张贴这六句话以外,朱元璋要求每乡、每里各置一个木铎,类似铃铛。在本地内选择年老或者残疾、不能干活的人,手里拿着木铎,在本乡、本里边走边摇晃这个铃铛,边呼喊《教民榜文》里的这六句话。

这种巡行乡里的活动,每月要搞六次。到秋天收获时节,由各乡里给巡行呼喊的人提供粮食和生活费用。

在中国文化中,这是一个非常强的传统。不仅是朝廷和官府,就是普通百姓的宗族和家庭,也特别重视这种道德教化,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自觉。

就连我们从小到大,无论是政府、长辈,还是老师,反反复复地唠叨:要上进,要学好,要自力更生。听得我们耳朵都磨出茧子。

但是,你可别小看这种教化的力量,几千年下来,在中国社会内部造就了一种内在的社会提升力。危难时刻,互帮互助,但是在道德上又绝不纵容那些不劳而获的人。

这种传统,让中国文明保有一种强大的反堕落能力。

因此,中国历史虽然朝代更替,但文明却一以贯之,千载不绝,历经一次次劫难而复兴。

说到底,人是社会中最重要、最主动、最可靠的因素。

过去总有人讲,制度比人重要。从更长的历史尺度上来看,制度的确比人重要,但是对人的不断提升的精神传统,比具体的制度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