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耀星空(1 / 1)

林徽因和梁思成,从民国走来的才女才子,他们卓越的成就,奠定的建筑学基石,为他们赢得了国人的景仰和同行的尊崇。新中国建立后,这一对患难与共的夫妻,再次将中国建筑学大旗扛在肩上,将培养建筑学人才作为己任,将建筑学研究和践行发扬光大,在重任和艰苦面前,他们的创作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硕果更加多彩,为他们一生赢得了最灿烂的辉煌和最有力喝彩。

回到新中国成立的那些日子去,去重温这一幕幕重重复复的影像,他们带给我们的,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这是一个即将迎接崭新气象的日子,但北平依旧弥漫着硝烟的气味,国民党政府的特殊班机,接走了一批批熟悉的朋友、同事,他们辗转去南方,再次去颠沛流离了。林徽因和梁思成纹丝不动,连念头也许都没动过,他们再也不想挪窝了。北平这座古老的城市,给了他们太多的灵感和想象,也给了他们事业的平台,这么多的珍贵建筑物,他们想在这特殊的时候,能有些作为。一方面,他们是着急了,怕一场战争毁了一座城,这是无法复制的人类财富;再者,他们离不开建筑学的考古,离开北平,无疑预示着事业从此没有了舞台,自己展示才华的机会也将失去,而且这是关乎事业“**”的大事,离开了建筑学,他们相当于失去了自己的灵魂。

担心的过程是寝食不安的,他们在无能为力中只有祈盼交战时两军能顾及到这些古老的建筑物。两个特殊人物的到来,让梁思成和林徽因顿时茅塞顿开,心情踏实下来。张奚若带着两位解放军来到新林院八号,希望得到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帮助,将北平城要保护的名胜古迹标注出来,避免成为轰击的目标建筑,这无疑也是林徽因和梁思成所想之事,正中下怀了。于是,他们与一帮子同事着手,不但将北平的古建筑描注得精确清晰,另外还编写了一册《全国重要建筑物简目》,册子发到了相关部队和人员手中,有效地避免了战争中对古建筑物的破坏,避免误击的情况出现。

就是这一件不经意的事情,让梁思成和林徽因对新的当权者有了很好的印象。这与国民党宣传的形象相差甚远。这些山里林里来的大兵,他们懂得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说明其组织和眼界都是不一般的。这让他们暗涌一些欣喜,毕竟,今后就要与新政权同呼吸共命运了。

不靠近政治,不等于漠视、不关心政治。作为学者的他们,静待这一切的到来,充满了憧憬,期待安定,期待有一个学术的环境和平台。林徽因给费慰梅去信说:“只要年轻一代有意义的事可做,过得好,有工作,其他也就无所谓了。”这是林徽因的心声,她对眼前的一切,已经在这些年的动**不安中习惯了顺应,她希望孩子们好。

只是,有一件事让林徽因措手不及。梁再冰要参军,在她即将大学毕业的最后一年,她的态度是那么地坚决,林徽因和梁思成根本不能改变她的心意。去意已定的梁再冰,也许和自己的母亲林徽因一样,一旦选择好目标,没有人能阻挡或者劝说改变。经过思想斗争,林徽因和梁思成不得不放行自己的女儿,最后妥协的结果是去一年后再回来继续完成学业。梁再冰这一根筋的执著,像极了林徽因,只是,她们追寻的目标不一,林徽因的建筑学是学术,梁再冰是弃笔从戎的军人,一文一武。梁再冰的革命思潮意识,也有林家人的风范,这种沿袭下来的历史使命感非常强烈。

早在回到北平的时候,正值梁思成出访美国期间,林徽因办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

清华决定组建建筑系,由于梁思成暂时无法上任,就由土木系教授吴柳生代理工作,实际上吴柳生只负责一些行政事务,业务方面的管理全部落在了“编外职工”林徽因和建筑系老师吴良墉身上,林徽因主要负责拿主意和策划。病卧在床榻上的林徽因,硬是一手组织建好了偌大一个建筑系,从聘用教师,到教务安排,以及设备的配备等,大大小小的事物都需要林徽因亲自过问,一个新家的兴起是如此不容易啊!虽然第一期招生只有15名学生,到了毕业的时候仅剩下了8名学生,但是,这8名学生最后都成为了新中国最为优秀的建筑学家,他们一直都忘不了为建建筑系做出贡献的林徽因。其实,林徽因一直只是清华大学的“客座教授”,她没有纳入清华的正式员工中,但她却担任和担当了这么多,是如此无怨无悔和兢兢业业,任今天的谁都会百个不愿意,百般退缩的。但是林徽因就是这么一个人,闲不下来,却又身体虚弱到开校第一节课的时候都无法与学生见面,最后派了梁从诫当代表出席。

林徽因与清华大学建筑学的感情,与建筑系教员和学生的感情,缔结的深厚,是无法用简单的语言来描绘清楚的,只有当事人知晓其中的艰辛和不易。吴良墉与林徽因亦师亦友,他眼里的林徽因,他后来描摹的林徽因,真正地让我们走进了一位忘我、**、积极、博学、才干的林徽因,她是拼命三郎,将身体置于事业之后的奇女子。

一个崭新的中国即将诞生,一个崭新的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政权,即将将中国改头换面。1949年7月10日,临时代行政府某些职责的全国政协筹备会在各大报纸发布启事,启事征稿国旗图案,国徽图案,国歌歌词。其中对国徽的设计要求是:(甲)中国特征;(乙)政权特征;(丙)形式须庄严富丽,截稿时间为8月20日。8月5日确定聘请徐悲鸿、梁思成、艾青三位专家为国旗国徽初选委员会顾问。

当8月15日截稿时,国徽的设计稿件非常少,最后初选的28件也均被否定。这样,国徽初选委员会不得不向全国政协报告了目前的情况,要求组织专家重新拟定方案。按照相关的记载,委员会建议的“另请专家”是指邀请中央美术学院的画家,主要是张仃,仲灵等人。

但是,张仃这一组设计方案没有过初选。国旗,国歌,纪年,国都都已经定下来了,现在就差国徽的设计定稿。

1949年10月23日,林徽因和莫宗江提交了一个国徽图案,并附上了《拟制国徽图案说明》,其文如下,可细细地参详其中设计的过程。

拟制国徽图案以一个璧(或瑗)为主体:以国名、五星、齿轮、嘉禾为主要题材;以红绶穿瑗的结衬托而成图案的整体。也可以说,上部的璧及璧上的文字,中心的金星齿轮,组织略成汉镜的样式,旁用嘉禾环抱,下面以红色组绶穿瑗为结束。颜色用金、玉、红三色。

璧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品。《周礼》:“以苍璧礼天”。《说文》:“瑗,大孔璧也。”这个璧是大孔的,所以也可以说是一个瑗。《荀子·大略篇》说:“召人以瑗”,瑗召全国人民,象征统一。璧或瑗都是玉制的,玉性温和,象征和平。璧上浅雕卷草花纹为地,是采用唐代卷草的样式。

国名字体用汉八分书,金色。

大小五颗金星是采用国旗上的五星,金色齿轮代表工,金色嘉禾代表农。这三种母题都是中国传统艺术里所未有的。不过汉镜中的连弧纹,与齿纹略似,所以作为齿轮,用在相同的地位上。汉镜中心常有四瓣的钮,本图案则作成五角的大星;汉镜上常用小粒的“乳”,小五角星也是“乳”的变形。

全部作成镜形,以象征光明。嘉禾抱着璧的两侧,缀以红绶。红色象征革命。红绶穿过小瑗的孔成一个结,象征革命人民的大团结。红绶和绶结所采用的褶皱样式是南北朝造象上所常见的风格,不是西洋系统的缎带结之类。设计人在本图案里尽量地采用了中国数千年艺术的传统,以表现我们的民族文化;同时努力将象征新民主主义中国政权的新母题配合,求其由古代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图案;颜色仅用金、玉、红三色;目的在求其形成一个庄严典雅而不浮跨不艳俗的图案,以表示中国新旧文化之继续与调和,是否差强达到这目的,是要请求指示批评的。

这个图案无论用彩色,单色,或做成浮雕,都是适用的。

这只是一幅草图,若蒙核准采纳,当即绘成放大的准确详细的正式彩色图、墨线详图和一个浮雕模型呈阅。

林徽因 雕饰学教授,做中国建筑的研究

莫宗江 雕饰学教授,做中国建筑的研究

集体设计

参加技术意见者

邓以蛰 中国美术史教授

王 逊 工艺史教授

高 庄 雕塑教授

梁思成 中国雕塑史教授,做中国建筑的研究

一九四九年十月二十三日

林徽因和莫宗江提交的国徽,也没有选用。在国徽的设计上,后来形成了两个设计组,一个是以张仃为代表的中央美术学院,一个是以林徽因为代表的清华大学营建系。两个设计组不断地修改,不断地提议,最终,1950年6月23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主席主持通过决议,同意国徽审查组的报告和所报送的国徽图案。这个方案就是1950年6月21日清华营建系提交的国徽图案。图案下方用隶书书写:

国徽图案说明

一、形态和色彩符合征求条例国徽须庄严而富丽的规定。

二、以国旗和天安门为主要内容,国旗不但表示革命和工人阶级领导政权的意义,亦可省写国名。天安门则象征“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和在此宣告诞生的新中国。合于条例“中国特征”的规定。

三、以齿轮和麦稻象征工农,麦稻并用,亦寓地广物博的意义,以绶带紧结齿轮和麦稻象征工农联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经过近一年的征集,最终定稿了。

梁再冰说,在国徽设计期间,家中就成了设计的第一战场,草稿到处是,每次到家,一大帮人在忙乎着。这个时候没有人会顾及到林徽因是一个病人,林徽因自己也忘记了自己的病痛,她已经忙得没有时间来想身体的状况。

就像当初在李庄一样,林徽因身体好一些,她便参加梁思成负责的《中国建筑史》撰写工作。林徽因撰写宋辽金部分,并对整部书稿做了校对和补充。虽然林徽因写的字数只有1.5万,但是她引证的资料和有关书籍有50多种,而野外考察的第一手资料,也让文章更为权威,全面,扎实,慎密。

1950年6月,北京市政府成立了特种工艺品公司,急救扶持北京传统手工艺业。1951年特艺公司成立研制景泰蓝的特艺试验厂,梁思成、林徽因负责成立救济景泰蓝工艺的美术小组。

参加这个小组的还有林徽因的一个学生钱美华,经过她们的努力,最终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日臻完美,且创意不断,让景泰蓝艺术品走向了更广阔的天空,立于世界手工艺品之林。

1952年,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建筑委员会成立了,由梁思成和刘开渠主持设计。而林徽因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抱病参加了须弥座的图案设计工作,和她一起搭档的是关肇邺。他们经过认真研究,反复推敲,设计方案最终获得了通过。这是林徽因又一具有代表性的设计方案,凝聚着她深厚的建筑学才能,展示了极富天分的艺术细胞。

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一次大规模的对古建筑极度打击性的拆除运动拉开了。显然,知道了这个消息的梁思成和林徽因肯定着急如焚,以他们的性格一定会阻止这个方案的实施。当时,有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负责解释拆除的意见,梁思成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但无济于事。梁思成当场失声痛哭。后不久,在一次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郑振铎邀请文物界知名人士于欧美同学会聚餐会上,林徽因也和吴晗发生了一次面对面的冲突。遗憾总是存在的,千古都是。人有悲欢离合的遗憾,草木建筑有逝去的遗憾,一切地球上的生物和物体来了又去了,这就是更替的规律。

在生命的最后历程中,林徽因当选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这是1954年6月,也是林徽因参与政治活动最直接的一次。秋天,这个秋天,林徽因爱了的秋天,林徽因走到了秋天的落黄里。病情恶化的林徽因,住进了北京同仁医院,而身心疲惫的梁思成也在次年1月因病住在了林徽因的隔壁病房接受治疗。曾经共荣辱的夫妻俩变成共患难的病友了。3月31日深夜,这个陪伴林徽因坚强的男子呼喊到:“受罪啊,徽,受罪啊,你真受罪啊!”一个男儿的爱,在这颤抖的字字句句中,完全地给了爱妻林徽因。

一种嘲弄的讽刺,一个特殊的西方日子。死神带走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她回首,她微笑着说:“今天是愚人节。”那一年,她才51岁。是啊,她刚走过短短51年的时光。她是中国建筑学大师,民国才女林徽因。1955年4月1日6时20分,请记住这一年这一天这一时刻。

她是林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