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师生情(1 / 1)

杨永生先生曾记述有这样一件难以考证的趣事:

刘敦桢先生得知梁思成与林洙结婚,寄给梁先生一封信,既没有抬头,也没有落款,那四个字是“多此一举”。刘先生是一位不苟言笑、非常严肃的学者,谁也不会料到他竟来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幽默,弄得梁先生啼笑皆非。

林徽因病逝七年后,梁思成与小他27岁的林洙结婚,此举遭到了身边许多朋友,包括家人的反对,其中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女儿梁再冰情绪反应是最强烈的。

林洙是怎么走进梁思成的,这得先从林徽因和林洙说起。

同为福建老乡的林徽因和林洙,结识源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工作者、知名学者程应铨,当时高中毕业的林洙与程应铨是一对恋人,因为程应铨到清华大学任教,林洙便随其同行来了北京,自然就认识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元老林徽因夫妇。

林洙的父亲也是学建筑的,因此对程应铨的才气非常看重,极力地撮合自己的女儿和程应铨的恋爱关系,同时,为让林洙在京城站稳脚跟,希望林洙能进入清华大学的先修班学习。恰逢解放前夕,当时先修班未办,于是,林洙只能选择自己补习。同时持父亲的介绍信找到了福建老乡林徽因,希望得到林徽因的帮助。林徽因与林洙的父亲有多少交集,没有多人能说得太清楚。当林洙找到林徽因后,肺结核晚期的她,竟然答应了每周二、五下午为林洙单独辅导英语,这样的教授,对于身体极不稳定的林徽因来说,是非常吃力的。但她担当了,这说明她对林洙父亲介绍信的认可和对林洙这位老乡的好和认可。

而后来,林徽因对林洙的好更不用说。林洙与程应铨结婚时,两人在经济上非常困难,程应铨是大学助教,薪水只能维持生活,没有更多的积蓄,结婚过日子总得操办一些家什吧?无奈之下的林洙想到了变卖自己的首饰,林徽因听闻后,将林洙叫到自己身边,说“有困难为什么不来找我”,并拿出一个存折,说是营造学社有一笔钱,是帮助青年学生的,让她先拿去用,需要多少钱你就用多少钱。林洙取完钱后问林徽因,这个存折怎么会是梁思成的名字。实际上,当时的营造学社早已不存在了,这笔钱就是林徽因夫妇自己的钱,为了让林洙放心用这笔钱,她找了一个藉口而已。而对于这笔钱的资助,梁思成自己也不知道,林徽因就做主帮助了林洙和程应铨。程应铨是梁思成的同事,而且梁思成还是程应铨的上司,林洙是林徽因的同乡,林洙是林徽因的学生,按照常理,林徽因没有理由来接济这对新婚夫妻的,至少做不到资助这么多,但是林徽因就做了,而且做得心甘情愿。不是她们之间存在有太特殊的关系,更多的是体现了林徽因的为人处事的风格和原则,对于青年,她都会尽可能地去帮助和支持他们,包括栽培。林洙与程应铨结婚时,主婚人恰好是梁思成。

因为程应铨的缘故,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林洙,进入了清华大学建筑系任秘书,后来更是有了近距离地与林徽因夫妇交好的机会。

1958年,林洙与程应铨离婚,当时正值程应铨最艰难的时期。1957年,程应铨因为提出保护古建筑,批评北京市剥夺华揽洪、陈占祥参与规划之权,被认为是反对“党的城市建设路线”,随后被定为右派,而这一做法,普遍被外界认为是支持他的师长梁思成的一种做法。在这人生最苦闷、苦痛,最需要支持的时刻,自己的妻子林洙不是与他手挽手,心连心地渡过难关,而是坚决地离开了自己,同时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离开,而且不让他们再见面,这种离别之苦才是人世间最折磨人的打击。这时的程应铨的悲伤可想而知,但这还不算最悲哀的一件事,后来的一些事情,对程应铨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其实,想开了,也就那么一回事,现状是如今两人情缘已了啊。

程应铨被打为右派后,林洙从清华建筑系系秘书的位置上被调到资料室做管理员,并在后来利用业余时间帮助梁思成整理资料。这期间,两个人的感情迅速升温。一个是失去爱妻的失意人,一个是离了婚的单身女人,都需要生活的温暖,都需要感情的抚慰,都需要一个人能说说话,倾诉一番心里苦楚的人,他们正好遇见了,在彼此需要这些的时候遇到了可以倾诉的人,这就是缘分。在对的时间,遇到一个对的人,就是幸福的!尽管许多人认为梁思成的选择是错的,或者是多余的。林洙可以在程应铨需要她的时候离开,如果换作梁思成也步了程应铨后尘,是不是会重蹈覆辙呢?

后来证明,林洙和梁思成一起携手走过风雨,经历那段最为波折和艰辛的日子,始终没有离弃梁思成,他们坚守彼此到了最后。

当时,这层窗户纸是怎么捅破的呢?

据林洙书中描述到,一天,梁思成终于鼓足勇气,半是忐忑,半是自嘲,给她写了一封大胆的信:“真是做梦没有想到,你在这时候会突然光临,打破了这多年的孤寂,给了我莫大的幸福。你可千万千万不要突然又把它‘收’回去呀!假使我正式向你送上一纸‘申请书’,不知你怎么‘批’法?……我已经完全被你‘俘虏’了……署名是‘心神不定的成’。”当林洙当面看完了这封信后,梁思成却害怕唐突了她,嗫嚅着说,“我以后,再不写这样的东西了……”林洙一听到这样的话,陡地觉得伤心。她扑到她敬爱的师长和朋友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没有海誓山盟,没有花前月下,他们只是决定,从此以后生活在一起。这些,都成了后来人不断描摹着他们的感情故事的起始。

梁思成的大胆表白,这种风格,似乎有些林徽因为人处事的影子折射其中,坦**,也直接。在失去爱妻林徽因后的日子里,梁思成在事业道路上也不断受阻,他处于人生低谷中,这是男人最需要一个温柔肩膀的时候,这个肩膀不一定有最美丽最高贵的线条,但一定是最熟悉,最安定,最可靠的港湾。尚还年轻的林洙,她有,而且有精力来打理梁思成的日常生活和协助梁思成建筑学上的一些琐碎工作,他们本身就在一个单位工作,革命友谊也罢,情感因素也好,他们很是契合。于是,在一片哗然中,他们结合了。

任凭谁说,都大不过当事人的决定。没有人能体会其中滋味和个中原因,我们看到的现状和结果,是经历了时间的磨砺和岁月的检验的,这就是事实。

作为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两个孩子梁再冰和梁从诫,父亲的再婚,对他们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在他们心里,母亲美好,母亲优秀,母亲伟大,母亲一直是他们的一种精神力量和生活力量,任何人也无法替代,替代母亲这个位置。

孤独、打击、郁郁,身体,生活和事业的诸多原因,使得梁思成迫切地需要一个助手,需要一个贤内助,自然,与他最接近的女子就成了他心目中合适的人选。

人生的相濡以沫,有时不是人能预见或者看透的,智慧的顺应,理智的选择,让生命更加有活着的意义和价值,那是一种对社会的贡献和对人类的贡献。梁思成和林洙的结合,还惊动了时任北京市第一书记、市长的彭真亲自过问两人的具体情况。一次,梁思成去参加研究城市建设问题的会议,会议结束后,副市长吴晗邀请他到自己家中,说:“前些时候,彭真同志问我,你们为什么反对梁思成结婚,他的生活需要有人照顾嘛。”梁思成将与林洙相识的经历和他们的婚姻经过告诉了吴晗,吴晗一边听,一边点头。临告别时,吴晗又说,彭真同志让他转告梁思成说“你告诉梁思成,我支持他们的婚姻!”回到家中,梁思成很自然地将这个喜讯告诉了林洙。两人的婚姻得到了组织的支持,在那个动**的年代,是对他们精神上的最大鼓舞!

但是,二人的结合,始终留下了阴影。那就是亲人和朋友的疏远和无形的抵制。

有一些趣闻曾提到关于梁思成和林洙的生活故事,如今真假难辨,不过很有些意思。

沈从文说,“文革”前开政协会议,会后政协委员们可以优惠价买当时算是高档生活用品的高压锅,他和林巧稚都买了,梁思成却没有登记,林巧稚就调侃说:“现在梁公的钱自己作不得主了,得回去请示新夫人。”沈从文对此评价:“林洙就是爱钱。”换作林徽因,这点小事,梁思成应该是不必回家请示的。梁思成与林徽因的相通,是心灵的,是相印的,是自由的懂。梁思成的成就,林徽因有不可磨灭的功绩,这不是外人或者外界能全部知道和了解的,林徽因是梁思成事业上的一盏明灯,足以照亮他们事业前行的方向,谁也不能替代。

对于女儿梁再冰的抵触,梁思成最为难过。梁再冰是公开的,不留情面地抵触。据说,在梁家的客厅里,原本挂着一幅由著名油画家李宗津所画的林徽因像。林洙和梁思成结婚后,取下了这幅画,为此梁再冰曾打了林洙一巴掌,拂袖而去。熟料,这件事不胫而走,从清华传到北大,一直传到今天。

梁思成当年有雅量支持并坚持让林徽因在卧室里悬挂徐志摩出事后飞机的残骸木头,他心思坦明,内里清澈,这是许多人无法做到的,包括林徽因。如此有勇气将一个绯闻男性朋友的去世纪念物挂于室中央,这是一个多么倔强,性情,独立,又饱含着大爱之人啊!林徽因的遗物,林洙未能全部接纳,如果换作普通家庭,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这是有着林徽因足迹的地方,有着林徽因音容笑貌的地方,有着林徽因朗朗笑声的地方,有着孩子们对林徽因幻想的地方,这地方,不仅仅是一间住房了,它已经深深地烙印下了一群人,一代人的回忆。见字如面,见物如面,保持这里的一切感觉,梁再冰和梁从诫是非常渴望的。这么小小的移动,对于林洙或许不算什么,但在林徽因的子女心里却是风起云涌,不能自已的伤心。

“文革”中,梁思成遭到了打击和批斗,工作被停,这时期,多亏了林洙。梁思成在病**对高占祥说:“占祥,这几年,多亏了林洙啊!”抚养自己的两个孩子,扶持梁思成,还要照顾林徽因的母亲,林洙尽到了一个妻子的责任,义无反顾地支撑着这个家。

许多待人评说的历史,其实已经没有可追根到底的必要了。每一个时期,一些人,一些故事,都是特定发生的。没有对错,只有甘愿与否,做到与否。

林洙眼里的老师——林徽因,是一个很完美的女人,是值得她尊重和爱戴的,这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