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三段缘(1 / 1)

对感情的追寻和价值的追求,二者都是林徽因人生信仰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极为重要,这是两股滋养着林徽因生命恣意绽放的源泉和动力。一个人如果没有爱情,那么他的生命将是一片荒原、漠地;是小草不发,甘露枯竭;是亦如一尾“沙漠鱼”,只能苍凉在西风中等待绿洲、清风的迁徙,来抚慰干裂唇齿。若一个人没有了价值取向,那么他的血脉就如一条条干涸的阡陌,即是纵横交错,也不过是一张无形无矩的大网,网住了人之心性、本初,性灵则被那些中规中矩的陈化所束缚、捆绑,那么,他又何来有心田泽泽,水湄泱泱的波光潋滟之美呢!

崇尚一个“真”字的林徽因,她岂能受生活的摆布和人性的禁锢!

于是,林徽因说:

“我的主义是要生活,没有情感的生活简直是死!生活必须体验丰富的情感,把自己变成丰富、宽大能优容能了解,能同情种种‘人性’,能懂得自己,不苛求自己,也不苛责别人。不难自己以所不能,也不难别人所不能,更不怨命运或是上帝,看清了世界本是各种人性混合做成的纠纷,人性又就是那么回事,脱不掉生理、心理、环境习惯先天特质的凑合!把道德放大了讲,别裁判或裁判自己。任性到损害旁人时如果你不忍,你就根本办不到任性的事。想做的事太多,并且相互冲突时,拣最想做——想做到顾不得旁的牺牲——的事做,未做时心中发生纠纷是免不了的,做后最用不着后悔,因为你既去做,那件事便一定是不可免的,别尽着罪过自己。”

于是,时光如水中,总会饱含着多情的月光,在温润如玉时撬开这夜色如岚的徐徐,他美好着,任由汲取着;总会有一面澄澈、干净的湖镜,你即是他,他即是你了,不分彼此的亲近,偶尔也抵对着起波澜;也总会流水遇青峰的绝妙映衬,流水去处,青峰崛立,青峰不改,流水不息,一曲“叮咚”,捧出知音七弦,互为懂得,这便是生命的本真和最终的追寻。

于是,敢为的林徽因,一直在感情面前不做作,不掩饰,不拘着。她在谣言纷纭中,能真诚、坦**地对待与徐志摩的微妙情愫,坚守友谊长存。她的态度不同于一般人遇难事便退避三舍的自我保全做法,她认定的,坚持的便会去承担和接受。其实,这人与人之间,人与人的感情,桩桩件件哪一个不是难以捉摸和参透呢!真不是仅凭理智就能把握和操控的。

对于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情感,在当年和现下,都有许多疑惑不能真实地解开。他们到底是恋了,还是没恋,或者是牵手后又离别了?在今天看来,许多人想知道的是最终的果,而对于那时花开的美好与嫣然,倒是其次了。感情的事情是最难以说清楚、道明白的,只有当事人保留着当初的遇见、发生和发展的情感轨迹,任何人去猜读、揣测,寻丝觅迹都是徒劳无功的枉然而已。

徐志摩是一枚灿灿的太阳,热烈、奔放,散发出炽热的光芒,无论做事、写诗,还是在情感追寻上都如此这般的滚烫,让人深陷一股火热中。他的敢于释放,无私释放,这让他的情感历经丰富了,但也波折,特别是他与林徽因的一段若明若暗的情愫,半个世纪已过去了,许多人还在不予余力的挖掘。就林徽因留下的文字记载和与子女在这问题上的交谈上看来,徐志摩一生都将林徽因作为“美、爱、自由”的化身,在他心中,林徽因的美好,就是他追寻的极致,恰恰是这样的因由纠结,一直缠绕在他们的故事里。

徐志摩爱林徽因吗?没有人会说他不爱她,这已经是得以肯定的事情,但是,他爱的是林徽因,还是林徽因身上的光华绝妙,这就很难说清了。总之,徐志摩对于林徽因,参杂的情感太多太复杂,而林徽因回应的微妙,虽在有意退避中,却仍然将徐志摩做了精神上的同路人,他们互为鼓励,在认同中走过了流言的风风雨雨,两人皆无悔!林徽因是徐志摩炙热下,柔美的一弯清月,皎洁在水未央中无法捕捉,他为爱逆流而上,她则为美好守护心田。有一句歌词,说“白天不懂夜的黑”,那太阳可懂月亮的心呢?徐志摩是浩空中壁挂的火红太阳,林徽因则是夜色褐眸里的清辉,他们在不同的人生轨迹上,只能注定彼此相对守望,知心相伴一生。很多人将无法透视和弄清的感情,笑称为第六种感情,这种感情是如何的呢?是不是正如林徽因和徐志摩他们这种既懂得,又相惜相知,又在坦**、互助中生长起来的这种饱满情感。是这样的吗?

走过风雨,未必人人都能见到彩虹。其实大多数时候彩虹早已深种于心,它一直翕动着荧荧的锦色,迷离、光耀,炫目中令人无限向往、神驰。

林徽因和徐志摩的故事,似一道靓丽的彩虹,来时夺目,去时留影,充满了玄迷。如果说他们的故事宛如一首诗歌,每个人读,每个人或许都有自己的感悟和懂得,不尽相同。然而,林徽因与梁思成的情感则不同,他们的相恋、相知、相扶、相拥,一生尘埃落定,圆满美好,两人携手功成名就。

有人或许心中会默默地疑问,是梁思成成就林徽因一生辉煌,还是林徽因成就了梁思成的梦想,还是他们彼此成就了心中的愿景和信念?梁思成温润谦谦,林徽因朗朗干练,他们的契合本就是最为般配和和谐的爱侣搭档,在性格上互补,在情趣上相投,在事业上同行,他们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性格、家庭以及学识优势,让情感更为的牢固,让生活充满阳光的味道,让抵对在时光中磨平棱角。

梁思成是林徽因生命中的一面哈哈镜,梁思成具有的人格魅力和君子之风,始终让林徽因感到安全和独立,这个男人从不羁绊自己妻子的思想和灵魂,这就是他的好,她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天生的优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总体上梁思成带给林徽因的是快乐和幸福!同样,林徽因也是梁思成的一面平镜,她的美好,她的才气,她的个性,都是梁思成爱了的模样。他们在建筑学上孜孜不倦的一致追寻,成为了一根牢固缠绕的红绳子,一直牵引着他们走下去,攀爬得更高。他们是彼此的镜子,不分里外,不分谁是谁,不分高低深浅上下,他们一生融为一体了,也只有这样的一对人儿,相互影印下,才会光芒四射,这是天赐良缘,无人不羡慕这样天作之合的姻缘。尽管,他们的感情路上也布满泥泞过,红灯也闪烁亮起过,但都被相互的包容、宽厚、理解和付出化为了绕指柔,一生婚姻美满!

在林徽因的情感经历中,如果说起她与徐志摩的故事,她或许会予以否认,但是,对于她的另一段感情,她则敢于承认,也敢于拷问自己的情感的真实。

当林徽因发现自己爱上了金岳霖时,她不是采取回避和迂回的隐蔽方式,而是主动的向自己的丈夫提及这段感情的原委和想法,这样的明朗做法,显然是新式女子的思维。留洋过的林徽因,在勇敢和担当上,与同时期的民国女子是截然不同的,她这种坦然的处理,反而赢得了梁思成的豁达与宽容。梁思成不但没有更多的责怪和抱怨,反而尊重她的选择,让林徽因真正看到了自己丈夫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这不是能装出来的权宜之计,也不是故作男人的大度,他懂她,就够了!金岳霖听了这段故事的前后,也更加尊重林徽因夫妻俩,并认定他们为一生可以交心交往的朋友,于是,就有了后来人常谈论的林徽因与金岳霖高尚的爱情故事,并对之称颂,仰慕。

这一段佳话,一直传诵。后来,金岳霖一直在这对夫妻的视线内生活,住地不远,有些年他们两家人是前后院的邻居,他们有时聚餐在一起,因为近,所以常“资源共享”饭食,两家都有好厨子,都好这一口。金岳霖对待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一双儿女,也是深爱,有时带他们出去玩,有时上下课也去接送,暮年的时候,金岳霖是在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那儿度过的,可想而知,一个将他人的孩子作了自己孩子的男人,该是多么的细腻、温存。金岳霖,一生未娶,但他,一生未有委屈,爱一个人,就是爱上她的一切,就是默默地付出与支持,从来无怨无悔!

林徽因在给沈从文的信中曾道:

“不过我同你有大不同处:就是在横溢奔放的情感中时,我便觉到捉住一种生活的意义,即使这横溢奔放的情感所发生的行为上纠纷是快乐与苦辣对渗的性质,我也不难过不在乎。我认定了生活本身原质是矛盾的,我只要生活;体验到极端的愉快,灵质的,透明的,美丽的近于神话理想的快活,以下我情愿也随着赔偿这天赐的幸福,坑在悲痛,纠纷失望,无望,寂寞中捱过若干时候,似乎等自己的血来在创伤上结痂一样!一切我都在无声中忍受默默的等天来布置我,没有一句话说!(我且说说来给你做个参考)”

她还说:“如果在‘横溢情感’和‘僵死麻木的无情感’中叫我来拣一个,我毫无问题要拣前面的一个,不管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人活着的意义基本的是在能体验情感。能体验情感还得有智慧有思想来分别了解那情感——自己的或别人的!”

这就是林徽因,林徽因的感情观念,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取向,决定了不一样的林徽因,以及她的爱情故事令人目眩神迷,充满了温柔的橘红,摇曳得似深巷中缱绻的烛火,那么得温暖,微微一剪光,扑闪地在月光如水中,纷纷流溢着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