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问这秋(1 / 1)

秋天是一个多思的季节,秋天的泥土中散发着湿湿的氤氲,秋天里瓜熟蒂落,秋天收获迷人的锦色。秋天,成熟、圆满。其实秋啊,在风中也挟夹着一层薄薄的萧瑟,落叶在飞舞,一山山的枫红,一山山的沉翠,似都有倾诉不完的故事。秋天让人迷失、走丢,易伤感、伤怀、伤心,秋天也让人充实、丰沛,能在成熟中体悟到一种盛宴的丰美。这秋,秋天多情着、矛盾着,却又有着一股沁人心脾的清凉气息,缓缓的云,缓缓地流动着诗意清芬、温婉,无以媲美的秋意浓。

古今中外的诗人大多爱秋,林徽因也不例外。对秋天的挚爱,或许能从她笔下探知一二。

正与生命里一切相同,

我们爱得太是匆匆;

好像只是昨天,

你还在我的窗前!

笑脸向着晴空

你的林叶笑声里染红

你把黄光当金子般散开

稚气,豪侈,你没有悲哀。

你的红叶是亲切的牵绊,那凌乱

每早必来缠住我的晨光。

我也吻你,不顾你的背影隔过玻璃!

你常淘气的闪过,却不对我忸怩。

可是我爱的多么疯狂,

竟未觉察凄厉的夜晚

已在背后尾随,——

等候着把你残忍的摧毁!

一夜呼号的风声

果然没有把我惊醒

等到太晚的那个早晨

啊。天!你已经不见了踪影。

我苛刻的咒诅自己

但现在有谁走过这里

除却严冬铁样长脸

阴雾中,偶然一见。

《给秋天》、《秋天,这秋天》、《十月独行》、《红叶里的信念》,这些写秋天的,或者秋天里抒发的诗歌,有别于林徽因前期诗作的轻灵、精巧。这几首诗歌中,所吟诵的篇幅拉长拉开,节奏上更为紧凑,挥洒时张弛有力。一气呵成的《秋天,这秋天》七十多行,《红叶里的信念》达到了一百行,这是林徽因诗作中少有的风格,特别是这些长诗钟情于写秋天,就更富有想象和韵味了。

秋,给了林徽因怎样的一些触动和深度思索,让她情不自禁地吟诵着,长长绵绵地,**气回肠地诉述?

术有专攻,业有所成,在事业上日臻丰满的林徽因,步入了一个人生理想的收获期。在民国依旧是女权不解放的大时局背景下,她能取得如此的骄人成绩,不但突破了自我,也是女性能承担社会工作和科学工作的一个重要例证,谁说“女子不如男”,在建筑学上的成就和突破,林徽因向世人证明了女子的“能”!这是努力、付出、经营下的美好花果,林徽因获得了,同时,她也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痛苦,在东北大学建筑系的几年拼搏中,过度劳累等因素诱发了她肺病缠身,至此,她不得不停下所有的工作,专心养病、调理。这对正处在事业黄金期的林徽因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打击。人的一生中,与生命背道而驰的,往往是最为得意和顺利的时候,也是充满了无数愿景和渴望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时刻,通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艰难和挫折横埂在前进的路途上,林徽因遇到的情形便是如此。她那么年轻,却获取了那么多的硕果;她那么年轻,生命途中却遭遇了最大的“敌人”;她那么年轻,才开始初放着含露的蓓蕾。可是,人生际遇如此,生命常态无形,都得接受这命运的洗礼,都得经得起病痛的考验。

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心情交织下,林徽因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感慨?生命的春夏秋冬,孩提时的葱茏、无羁、天真童趣,她走过了。夏的炙热与热烈,在爱情中,在事业上她完成了一次完美的蜕变,她历经了。从春走到秋,似乎,该是迎接饱含清露的一个季节,硕果累累迎风招展,等待她的采撷。但就是这么一个起点航线的征程中,她将自己撂下了一段路程,不得不搁下所有,疗养身体。

身体的垮掉,心理上自然而然会发生改变。抒写秋天,用秋天的蕴藉来表达内心再合适不过了。收成了,萧瑟中,清冷着,却又在沉甸甸中蕴含着希望。

林徽因的秋,是她生命的秋。她时常在秋去秋来中检阅着来去过往。尽管她知道,肺结核在当时是不治之症,但是,她依然热烈地迎着每一个秋,来了,去了。而她,仍然继续写着秋天的思索和秋天的成熟。

秋天,这秋天

这是秋天,秋天,

风还该是温软;

太阳仍笑着那微笑,

闪着金银,夸耀

他实在无多了的

最奢侈的早晚!

这里那里,在这秋天,

斑彩错置到各处

山野,和枝叶中间,

象醉了的蝴蝶,或是

珊瑚珠翠,华贵的失散,

缤纷降落到地面上。

这时候心得象歌曲,

由山泉的水光里闪动,

浮出珠沫,溅开

山石的喉嗓唱。

这时候满腔的热情

全是你的,秋天懂得,

秋天懂得那狂放,

秋天爱的是那不经意

不经意的凌乱!

才华横溢的林徽因,坚信会拥有生命里每一个美好的秋天,当枫叶红了的时候,当秋风又徐来的时候,化作了一枚坚实的信念,植入到了心房中,等下一个春暖花开。

都说林徽因的爱情诗篇令人心动、沉醉,其实不然,稍作了解就会发现,林徽因作品中,多有描写市井、民众题材的诗歌。她透过窗子之外,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在荒芜上,在行行走走的歇下、提起的瞬间,捕捉着每一个生命,每一次变迁的精彩和感悟。《茶铺》、《年关》、《微光》、《旅途中》、《小楼》等,都呈现出民国时期人们的生活境况,以点为核,辐射辽远,这些精湛的小诗中透露出的许多信息,意境深远,值得后来人细品、沉思。

张大爹临街的矮楼,

半藏着,半挺着,立在街头,

瓦覆着它,窗开一条缝,

夕阳染红它如写下古远的梦。

矮檐上长点草,也结过小瓜,

破石子路在楼前,无人种花,

是老坛子,瓦罐,大小的相伴;

尘垢列出许多风趣的零乱。

但张大爹走过,不吟咏它好;

大爹自己(上年纪了)不相信古老。

他拐着杖常到隔壁沽酒,

宁愿过桥,土堤去看新柳!

明净而新鲜的一首《小楼》,是林徽因吟诵的昆明即景。寥寥几笔,古街、古景、老人、新柳,托盘而出的妍色,像一涧清冽的汤泉,天然中跳跃,朴实里玲珑,笔下真实,感情诚挚,这不可多得的晶莹透亮的小诗,别开生面的布局、运笔,不由使人眼前一亮,顿觉活泼、生气。

林徽因的诗歌没有徐志摩的诗作那么的柔媚、娇嫩,却多了几分坚韧的弹性。林徽因的诗歌,有别于当时许多女诗人的呻吟之作,有社会担当的一面。林徽因的诗歌其实是她内里的呐喊和心声,说是大众在看,在揣摩,在深悟,其实,谁能真得懂她!一如我们不懂的这个现实社会一样,或拨开浮云的那一天,已是近黄昏。只是,也有少数的同行人陪着她慢慢地走着,走着……不论当时,当下,都有这样的知己、诗友。这就是诗人的无憾,有人懂你,或只有一个人懂你,哪怕这个人是自己,亦无悔!

岁月就是一首诗,一首无言的歌。在静默中,我们常常更为清晰、也同时充满着倾吐的欲望,于是,这便成了诗人们写作的大好时光。但凡安静,便会滋生诗意情怀。林徽因的《静坐》,她悟到了什么?

冬有冬的来意,

寒冷像花,

花有花香,冬有回忆一把。

一条枯枝影,青烟色的瘦细,

在午后的窗前拖过一笔画;

寒里日光淡了,渐斜……

就是那样地

像待客人说话

我在静沉中默啜着茶。

林徽因的窗子,里外没有隔阂,它是澄清的一堵通亮,外即内,内可透视外面。静静地时候,每一个人的姿态都那么的相似,只是,真正的静,是如一面平镜般的坦然,看它是你,你则也是它了,互惠融通,彼此心意了然。这样的寂静下,一杯茶,一缕烟,一个影,一支笔,可不就是当下、全部了。一切都因为这静,你静,而不是世界的静止,如此而已。林徽因能参透这静中的美妙,静中的乐趣,静中无限大的空间,因此,她的诗行就多了一种淡淡的流溢光华,不急、不躁、不痴、不迷,清水出芙蓉,“正中擎起一枝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

林徽因捧出的辉煌,何止这些,在小说,散文等文学领域,她一样着墨着不一样的精彩!同样成绩非凡,令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