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英伦情(1 / 1)

林长民赴欧洲考察,按理说,携带女儿林徽因一起去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这情理之中的正常也有着许多思索的意味。作为长女的林徽因,十五六岁年纪了,少女亭亭玉立,一派出水芙蓉的摇曳之姿。在封建思潮下的旧中国,不管是普通人家,还是达官贵人,这样的岁数,正好是寻找夫婿的好时机。佳人如蓓蕾,清芬自然香。

在民国的美女才女中,像陆小曼就是其中的一位才貌双全的人儿,显赫名满的家世,让她早早地找到了生命里的另一半,不久就成为了将军夫人。夫君王赓年轻俊朗,海派留学归来,军界担任要职,一切似乎顺理成章的美满姻缘,但是,就是这么完美的婚姻,又早早地夭折了。在封建社会下的贵族小姐们不乏心理隐疾者,她们的内里的呼声是无从诉说也无法**的。特别是在婚姻选择上,她们大多听从家庭安排,门当户对地过日子就行,又或是一些利益联姻罢了。

林长民没有将自己的女儿过早地送入婚姻的“坟墓”,他的眼中,女儿是一块宝,是他人生价值的另一体现。或许,当时的林徽因,她能与父亲面对面的平等的有观点的对话,这是一种毫无芥蒂的心灵沟通和兴趣交流,倒不是林徽因有什么特别的知识层次或通晓时事,她的过人处在于父亲是父亲,同时又是朋友、师长,他们在一起是对等融洽的。这在今天来说,现代的父母与孩子也难以达到这样的默契程度。这与林家在男女地位上的主张是吻合的,也与林长民曾经留学有着极大关联,观念是新式的,做法是西式的。

林长民决定带着女儿去欧洲考察,他的想法不言而喻。他对林徽因的培养和期盼,不仅仅是希望她做一个高贵的太太,更希望自己的女儿能独立自主,有职业,甚至是事业,单是这点上,就够新潮和前卫了。在民国那样动**不安的时期,朝夕瞬变的时局中,让林徽因走一条特别的路子,需要一定的勇气,这也是林家人目光深远的地方,总能别具一格地想问题,做事情。

而林徽因是怎么想的,她理解父亲的用意和期望吗?

林长民临行前致信告诉懵懵懂懂的林徽因:“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聪慧过人的林徽因见字如面,多少是能体会到父亲的心思和考虑的,她在心底必然也有了出行的心理准备。

登上法国的Pauliecat邮船,是同年四月初。这是林徽因第一次到外面的世界去,也是第一次坐上这样的大邮轮,第一次看到浩渺无垠的大海。飞翔的海鸥,纵目远处,世界辽阔,无边无际的波浪宽阔,一朵一朵的游云如烟漫过,一切美不胜收,而内心是激**、新鲜而快乐的。

这是一艘开往春天的邮轮,林徽因和父亲林长民已经行进在了春天的航道中。

这是一次特别的父女同行,他们都从零开始,各自都在找寻人生的坐标和未来的方向。只是,林长民是在主动积极地破冰中,而林徽因则是无意识里慢慢体悟。在这极短而又丰富的一年半留洋考察中,林徽因结识了几位特别的挚友,影响了她一生,她与他们情谊相交一生,且行且走一辈子。

五月抵达法国后,林徽因与父亲转道去英国伦敦。他们先暂时入住Rortland,后租了阿门二十七号民房定居下来。

八月上旬开始,林长民计划了漫游欧洲大陆的行程,他将林徽因引进到当地的风土人情中去,开始了一次有憧憬有意义的旅行。其实,这也是父女俩的一种实地考察学习方法,只是,他们以文人般的触角和艺术的思想去漫走欧洲,便赋予了不一样的谐趣意境。

法国灿烂辉煌的文化,德国满目创伤的战火遗迹,比利时的动物园,意大利的名胜古迹,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特别是面对湖光山色的瑞士风景,他们更是融入了这种自然的醉美里,痴迷欣喜着。这样的山水交融,丽景如织,勾起了林长民的表达欲望,平时忙于政务,在北平时他少有记录心情,此次游历一番,也算是心情舒畅,一次难得的放松。于是,他在日记中兴趣盎然地写道:“罗山名迹,登陆少驻,雨湖烟雾,向晚渐消;夕阳还山,岚气万变。其色青、绿、红、紫,深浅隐现,幻相无穷。积雪峰颠,于叠嶂间时露一二,晶莹如玉。赤者又类玛瑙红也。罗山茶寮,雨后来客绝少。余等憩Hotelatchardraux时许……七时归舟,改乘Simplon,亦一湖畔地名。晚行较迅。云暗如山,霭绿于水,船窗玻璃染作深碧,天际尚有微明。”

父女俩雅兴十足,成了最佳的旅游拍档。林徽因乖巧机灵,林长民诙谐有见地,他们边行边唱,边游边吟,不亦乐乎。一个暂时离开了政治纷扰的不快,一个新鲜好奇地打量这世界,这是一趟完美的有收获的自由行。

以林徽因在中国时的英语水平,要去接轨欧洲还是尚存一定距离。在国外生活,没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将成为学习和生活的最大障碍。要在外国好好地待下去,先得掌握语言这个基本技能。林长民自然看得到这个关键点,于是专门为林徽因聘请了一位家教,专门辅导英语知识,攻克语言难关。这位老师叫Phillips,林长民译作斐理璞,因为其为人忠厚朴实,林长民非常放心地让斐理璞来他们的寓所住下,这也是林徽因在英国接触的第一位外国朋友。斐理璞还带来了女儿,与这一对母女朝夕相处久了,在异国他乡的孤独里,林徽因很自然地喜欢上了她们。斐理璞带着林徽因融入真正的英国人生活中去,让她更快地掌握英语的技巧和方法,在实战中取得更大的收获和更好的经验。

当时,斐理璞的姻亲克柏利经营一家糖果厂,因了这一层的关系,林徽因时常能得到一种叫可可糖的糖果,前后“干掉”不下三箱子的可可糖,“战绩”斐然。可可糖唇齿留香,林徽因非常喜欢这个味道,以致多年以后她常怀想起当初这一刻的甜蜜。此外,林长民还给林徽因请了一位钢琴老师,极力培养女儿的艺术特长。林长民的投资果然奏效,凭借林徽因的悟性和智慧,她从没辜负过父亲的栽培和期望。

在他们结识的人中,有一个叫柏烈特的医生,有五个女儿,这使得林徽因有了机会和这些女孩子相处,她们之间融洽交往,非常欢喜快乐。一次,柏烈特全家准备前往南部海边避暑,便邀请了林徽因偕行。就是这次旅行中,林徽因像一匹撒开蹄子的小马驹,调皮活泼的性子再也关不住了,在这一个月里,她几乎和姑娘们天天一起下海游泳,无拘无束地嬉戏打闹着,特别的畅快。海是蓝蓝的,天是蓝蓝的,小女孩都爱这般蓝蓝的干净的感觉。

这些接触和相交,和外国朋友打成一片,让林徽因很快地进入了状态,英语水平也大大地提高了。

这种自由自在的玩耍,随着林徽因的即将入学而结束。

林徽因的调皮、天真、童趣,并不影响她作为父亲社交搭档的形象。林徽因良好的外貌形象,清纯的风格,得体的应对,无疑是为林长民的社交活动增光添彩的,即使在国外,政治上不得志的情况下,林长民也活得如鱼得水般地肆意。在这些聚会交往中,林徽因慢慢走进了一座高高的城堡中,这些骄傲的人物,他们行云流水般地来来往往,让林徽因应接不暇,收获了应酬许多朋友的社交经验。可以说林徽因的好友圈子,一开始层次就非常之高。其间,她认识了旅居国外的留洋精英张奚若、陈西滢、金岳霖、吴经熊、张君劢、聂云台等人,这让她的眼界自然广阔,这是许多京城名媛无法相比的资源优势,林徽因独享之。后来,这些人大多成了“太太的客厅”里的常客,他们之间的友谊就是这个时候缔结的。

这众多的名人中,多是文艺文学界或是学术界的精英,这对于林徽因的艺术细胞开发是很有意义和帮助的。这无疑给了她绝佳的平台和绝好的机会,她心中的小火苗如萤火般微微地开始闪烁了,越发亮丽,晶莹。

一位高瞻远瞩的父亲,一个多才慧气的女儿,他们的交相辉映,在英国的天空下,自成光芒铺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