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的城镇密集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其中作为长三角的经济核心区的苏锡常城市连绵区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锡常区域工业、交通、城镇和外向型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在全国的地位不断上升,且其产业结构也在逐步升级与转型、国际化的程度也在日益提升。
苏锡常与我国大都市上海十分接近,城市用地扩展有相互连接的问题。有位外国学者从事长三角的规划,想把上海与苏锡常之间全都规划成城市,不留绿地空间。国内有专家认为这是行不通的,如果不保留农村的绿地空间,盲目地相互扩展,稍有不慎,都有可能带来大的“规划灾难”,过去对长三角地区的自然资源、工业化、城镇化、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等问题,大多数学者从区域空间的角度作宏观分析研究的较多,然而,对本地区从中观、微观的典型研究较少。为此,近年来,对苏锡常地区城镇发展,国内一批专家就从资源环境基础分析,提出对策。
(一)水资源约束下苏锡常新型工业化之路
根据苏锡常多年的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的相互关系得出的经验教训,既要发展经济,又要改善城市环境,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这是在城镇密集区,地表水与地下水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情况下,谋求经济、社会与全部城镇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策略。
新型工业化既注重资源集约,合理有效利用;又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注重提升人口稠密地区居住环境的质量,提高人民生活的现代化水平。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又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探索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路子,是水资源约束下各大中城市继续加速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城市化过程中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融合产业集群特色、生态工业标准、绿色制造业体系、协同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采用的以末端治理、达标排放为主的工业污染控制战略,已被国内外经验证明是耗资大、效果差、不符合持续发展的理念。苏州市域的重点城市在2001—2005年,努力实现轻型工业化的发展路子,对产业结构采取了重大的调整方案,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不仅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26.5亿元,年增长15.5%,处于全国大中城市的前茅,5个县级市全部进入综合实力百强县的前10名;而且在城市污水排放、能源消耗等方面比“九五”期间减少了20%~26%,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以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绿色制造业可以同时获取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苏州、无锡新型工业化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采用的“内循环”减量化模式如下。
(1)从改造工业生产工艺流程上,根据生态效益的原理,降低能耗、减少资源消耗,尽量做到清洁生产,绿色生产;
(2)以地理空间、行业配置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最优原则,建立良好的再生资源输入和输出关系,增加新产品;
(3)在工业废品、废水处理上,利用循环经济新的视角,尽可能实现无害化、减量化与资源化;
(4)发挥政府调控与市场经济的法规原则,创建严格的奖励制度,鼓励公众参与,企业自责,健全法规,建立有效的举报与预防措施。
总之,由于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中国的国情及历史基础确立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城市化道路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城市化道路,尤其是节水、节地、节能,城市化比例不能盲目追求西方发达国家高指标的老路,合理的规模才是理想和谐的发展模式。我们的城市化发展一定要适度,特别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注意城乡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这也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新的模式。
(二)用地集约化为苏锡常城市发展的长远模式
长三角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大片良田沃土和百年形成的蔬菜基地都被城镇建设、交通路网建设和农业水利工程所占用。改革开放以来,各项建设用地大增,1978—1996年长三角地区耕地净减少35.85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同期耕地流失总量的8.01%,流失强度每年超过0.20平方千米,是同期全国平均耕地流失强度的6.7倍。特别是在苏锡常三市,各县市、中小城镇,耕地流失更多更为严重,又超过了长三角耕地流失强度的1.2倍。以苏州为例,1978年建成区面积仅有55平方千米,1986年扩大到100平方千米,1996年扩大到185平方千米,到2006年又扩大到216.0平方千米。近年来,苏州市区每年建设用地超过750多公顷,是长三角地区城镇建设用地扩展最快的一个城市。苏州建成区的扩展填充最快的阶段也是在吸收外资最多的阶段,开发区、工业区建设最快的时期(即1996—2006年),主要集中在苏州老城区的东、西两大片。然而,苏州市占用耕地作为建设用地过多过大、集约化程度不高,引起用地产出率较低的现象,与国内外大城市的土地产出率相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例如,日本东京工业区产出率为每平方千米50亿美元;上海浦东的“一江三桥”开发区产出率为34亿美元;而苏州市区开发区仅为上海的1/3,郊区中小城镇一些开发区(如太仓、吴江等)仅为上海的1/10~1/8。不少开发区,由于缺少不同类型工业、城市用地标准,一些外资企业早征迟用、征而不用的现状仍然存在,政府的政策调控能力低,造成土地严重浪费,致使很多郊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低。
我国国情和日本相似,属于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的国家,而且我国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与日本等高度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城镇发展节约用地,合理使用土地特别重要。
从亚洲地区一些大城市用地指标分析。我国目前的用地指标均比其他地区高得多,节约和集约用地方面还有很大潜力。特别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苏锡常及其附近一些中小城镇,用地指标更高一些,城镇用地空间、置换土地还有很大潜力。用地产出率比较低。从我国大局出发,大多数城镇用地应当从资源节约角度出发,合理安排好各类城市用地。应以人均60~100平方米作为我国城镇综合用地的适宜区间,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如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人均用地指标的控制应建立在土地集约利用的模式基础上。
(三)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合作平台
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适当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发挥地方经济的积极性,提升各地城市区域经济的竞争力,这是苏锡常城镇密集区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体方向。
国外经济发达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合作组织形式(特别是欧盟、东盟的经验),减少城市间的摩擦,加强分工合作,有利于区域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利于各个要素均衡与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多赢的格局,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十分有利。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城市与区域竞争力与城市化水平的有效手段。改革开放30年来,江苏省苏锡常地区区域合作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较快、力度较大,市场经济体制发育较为完善,也是各个城市政府重视程度与推动力度较大的地区。总结苏锡常地区一体化进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1)1980—1990年,改革开放后不断试验,探索新路的阶段。这一阶段苏锡常地区乡镇企业发展迅速,成为全国的样板地区,出经验,出办法,城镇与乡村经济联动发展,促进本地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不断上升。
(2)1990—2000年,各个城镇与乡镇协作深入发展,工业发展很快,开发区建设迅速,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紧密结合,吸纳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整个苏南地区1986—1998年吸收了全国各地和苏北地区的农民工1200多万人,其中苏州地区各个城镇最多,占全部民工的64%左右,也加快了苏州市各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
(3)1998年后,苏锡常地区进入了全方位(政府、企业、外资)、多目标(市场经济一体化、金融信息服务平台一体化、区域**通设施一体化等)、多体制(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和集体企业等)的城乡一体化合作阶段。
当前从各地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的成功经验分析,城镇、地区和乡镇之间的人地关系、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逐步走向协调、友善的可持续发展阶段,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提高了城镇现代化质量和人民生活的水平。但是从更高的层次分析,本地区仍然存在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特别是有些城市发展规模过大,开发区过大,用地有些失控,外资企业整体技术层次不高,有些产业难于转型,高能耗、高耗水和高污染的现象依然存在,不少产品技术含量低,外资仍然是利用我国的廉价劳动力,廉价土地与原材料。
(四)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
基本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城市作为人类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的中心,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也必然依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一般不适宜人类经济活动,更谈不上城市的发展。城镇化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强度更多地表现为城镇化过程特别是工业化过程对环境的作用。工业化时期,城市所处的不同时期,主要污染物和污染类型不同,不同发展时期的城市污染物的空间分布不同,对人类工作场所和居住地的干扰和破坏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苏锡常地区由于农业集约化程度高、水网密布、人口稠密、城镇密集,工业尤其是加工工业发达,开发区遍布各个城镇。因此带来的工业污染、大气污染与水质污染比较严重。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人居环境、工作环境存在着潜在性的危机,给今后的环境治理带来沉重的负担。
综上所述,苏锡常地区虽然经济增长、城市繁荣,GDP产值在全国属于经济最发达、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是以损害了本地区生态持续能力为代价的。因此本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应当放慢一点,增长速度、城镇人口用地规模不宜过大,中小城镇发展应当尽力保护当地水质、保护耕地,注重每个城镇的环境容量和承载力水平,维护与保护城市与地区的环境质量,保证本地区人民的安居乐业,走健康的、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