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企分类改革是重要的突破和创新(1 / 1)

——答人民网强国论坛记者问

【焦点追问】

1.为什么要搞这个国企改革《指导意见》?

2.到2020年将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哪些决定性成果?

3.此次《指导意见》对国企改革有哪些新提法和新变化?

4.《指导意见》将国有企业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这么做的出发点是什么?

5.国企改革,将给普通年轻人带来哪些机遇?给出多少改革“红包”和发展“红利”?

6.《指导意见》对未来国企改革将会产生哪些推动作用,怎样落实?

【直面解读】

嘉宾李锦:

2015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深刻阐述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国企改革的重大意义,鲜明提出了深化国企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要任务与保障措施。

国企改革文件已经正式发布,新一轮国企改革大幕拉开了,这是大家久久盼望的事情。从2013年开始,国企改革顶层设计的文件已经开始起草,并经过多轮修改,经过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深改小组的研究,新的改革方案发布了。

为什么要搞新一轮国企改革?

为什么要搞新一轮的国企改革,为什么要发这个文件,大家都在进行思考。我觉得新一轮改革是对旧一轮改革而言的,从1984年国企改革已经开始,到了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新的企业制度。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国企体制进行变革,成立了国资委。应该说,30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之中。一个核心的问题是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怎么分开,企业怎么更有活力,通过新一轮改革,我们已经做到总体与市场经济相融合,国有企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突出表现在,政企没有分开,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没有形成,国企内部的体制僵化,活力不足,现在到了啃骨头的时候了,也就是到了攻坚克难的时候。这个文件就是从国企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的,同时也与当前的国内国际背景有很大的关系,现在保增长压力很大,要保持中高速度的增长和中高水平的发展很不容易,过去的一些红利已经消失。国企改革要创造一些新的红利。习总书记在东北讲话时强调,要抓好经济,抓好企业,抓好国有企业,要把实体经济搞上去。国有企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抓好国企改革,促进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是当前的重中之重。所以,国企改革既出于内因,也出于外因,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新一轮国企改革,既有全面性、深刻性的特点,奔着问题去,针对性很强。这次改革的重点是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要对僵化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政企分开,让国企更有活力,更有竞争力,在发展中具有引领能力,确立新的体制、新的制度和新的机制。文件中讲得最多的是“市场经济”与“改革”这两个词,出现了30多次。

到2020年,国企改革将取得哪些成果?

这次改革的重点突出的表现在:一是对分类改革,这是一个基础性的改革;二是现代企业制度是改革的微观主体;三是投资经营公司,是改革的体制框架;四是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改革的动力,是发动机的问题。这四项改革是主体,是密切联系的一个整体。除此还有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党的建设和环境建设等问题。后三个问题属于改革的保障问题,加上改革目标的确定,形成了一个目标、四项任务、三个保障,可以称为“一四三工程”。因为改革要在2020年基本完成,五年时间,也可以称为国企改革的五年规划。

这次国企改革的方案,可以说是亮点纷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将国有企业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保障经理层经营自主权;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混合所有制,不搞拉郎配,不搞全覆盖,不设时间表;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行同股同权。国企高管实行差异化薪酬,且需及时对外披露;国企红利上缴比例到2020年要提高到30%;明确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

这一轮国企改革提出的问题,情况复杂,分量很重。如果改革成功,将对引领新常态、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因为问题的复杂性,很多制度建设要通过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才能确定,不可一蹴而就。企业目前结构调整任务很艰巨,产能严重过剩,创新能力不强,亏损面在加大,这些问题都急需解决。有些问题可能很复杂,不是短时间内能解决得了的。但是,当前经济保增长的压力很大,国际竞争的压力也很大,时间等不得,慢不得。有一个时间表,就是2020年。这是第十三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时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目标完成的时间,这三个时间是重合的。在五年之内,国企改革必须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这是一个总体的把握。

从具体目标来看,企业要做强做大做优,称为“三做”,同时,企业要增强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称为“四力”。一个是国有企业,一个是国有经济,把“三做”、“四力”作为一个目标体系提出来,应该是这五年一个基本标准。同时,要建立新的体制、新的机制、新的制度,形成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进一步融合的局面,实际上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问题,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们如果在这方面积累经验,向前推进一步,将是对人类社会主义的贡献。

当然,还包括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市场体系的建立、企业家队伍的发展和成长,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当然,突出的还是国有企业自身的改革和发展。五年过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国企,还是一个困难重重的旧局面?这是对国有企业的考验,也是对我们国家改革和发展的考验。

这次改革,与以往改革有哪些亮点?

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专门文件。这个文件,当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问题,比如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抓大放小,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放开搞好国有小企业;党政机关同实体经济脱钩,还包括发展混合所有制的问题。很多改革措施得到了推进,但是因为当时的主要目标是抓大放小、三年脱困,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没有来得及解决,当时条件不具备,而提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那一轮改革以后,大部分企业通过改制的方式,甩掉了包袱,国企盈利能力显著改善。但是,很多复杂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暂时放下来了,包括企业主体地位没有确立,政府参与微观管理太多,国有资产监管不到位,在产权交易过程中化公为私,腐败现象加剧,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这次国企改革的方案,就是针对存在的一些痛点来制定的。粗看一下,觉得多数话是过去说过的,细细咀嚼,知道很多话是过去从来没有说过的,很多是过去分歧比较大,甚至形成思想混乱的,这一次都回答了,有很多新的提法,比如说“国有和非国有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相互融合”出现在文件上,表示混合所有制达到的程度与效果,就是一个新提法。“保障经理层经营自主权,法无授权,任何政府部门不得干预”,这也是一个新提法。“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科学界定国有资产出资人监管的边界,建立监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大力推动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特别是集团资产上市”等等,有数十处,很多提法是过去没有做过、没有说过的,这次都提出来了。

这些新提法围绕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融合这个主线,围绕搞活国有企业这个根本问题,使得市场化改革有了具体的附着,有了一些新的平台、新的路径、新的办法,使改革思路变得具体而清晰、准确而科学。

应当说,这一轮改革与既往的改革是一脉相承的。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领导原则、坚持市场经济的方向这些原则问题上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改革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作出了回答,与市场经济更吻合,与世界经济规则接轨,对解决当前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难题有利。举一个例子,这次文件中有关于在股份制企业中允许将部分国有资本转化为优先股,在少数特定领域探索建立国家特殊股管理制度,优先股和特殊股都是过去没有提出来过的。优先股是国有企业经营权换取民间资本,从而扩大国企功能;而特殊股是国家行使一票否决的权力,这种做法对待传媒类企业就很适用。这些新办法是引进了欧洲一些国家的金股概念,当然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是一个方法的创新。

国企分类,是重大创新

国有企业分类改革是这次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突破,也是一个重大的创新。为什么国企总是埋怨搞好了挨骂,搞不好也挨骂?就是因为没有分类。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功能分类不清,创造了大呼隆、大锅饭现象,该垄断的和不该垄断的混在一起,该享受补贴的和不该享受补贴的混在一起,加剧了管理的难度。尤其是国有企业对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同时存在,形成了双重责任、双重使命。更为突出的是,在高管的任命和使用上,一会儿是国家干部,一会儿是企业家,高管薪酬超过公务员好几倍,甚至几十倍,导致两极分化,社会议论纷纷。从2011年起,有人提出了国企分类的问题,当时也讨论了一阵,我写了论文,呼吁国企改革必须从分类开始。因为条件不具备,暂时被停下来了。这次把国企分类放在改革任务的第一条,非常重视。其实分类是改革的基础和前提,基础不清,全局混乱,完成分类改革就可以为整个国企改革完成一个奠基礼。

国企改革分类把基础理清楚了,下一步就顺畅多了。什么样的企业该下达什么样的指标,该怎么去监管,怎么去考核,怎么定薪酬,就清楚了。特别是国企的重组与混合所有制的推行,首先要看这个企业是国家独资、绝对控股、相对控股还是参股,哪些可以进入,哪些不能进入,心里就有数了。投资经营公司的进入,也是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因为分类清楚,国有企业的管理就有了科学的基础。当然,现在分为商业和公益这两类,商业性还是要细分的,比如说央企中3家石油企业、5家电力、3家通讯、11家军工企业,就和一般商业性企业是有区别的。这些企业在部分环节有垄断的特征,有一些属于国家安全的领域,在改革和开放问题上,肯定会有所区别。下一步,关于国企分类的具体文件,包括具体的实施意见制定出来,改革就更有针对性了。

国企薪酬改革是社会极为关注的一个话题,不仅在职的高管关注,科技人员关注,连大学生也关注。因为前一阶段国企高管薪酬改革导致薪酬下降幅度较大,加之部分企业效益不好,导致职工工资下降,引起了干部职工情绪的动**,甚至有企业的高管和职工离职下海。其实高管薪酬只是改革的一部分。薪酬整体的改革还有待于推进,从这次文件看,薪酬改革一方面要考虑任免的差异、企业的差异和效益的差异这三个要素,一方面要考虑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任期激励三个要素,其实这都在文件中提出来了,使得我们有一个参照的标准。职工的薪酬标准还没有制定出来,我觉得我们国家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兼顾多种分配形式,作为企业的主体队伍是普通职工,按劳分配还是一个首要的和基本的标准。职工的工资不会下降,只可能提升。

国企改革对企业、对青年人将带来哪些机遇?

我们要注意,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推行,在这次报告中数处都讲到,职业经理人将从市场上聘任,由董事会来任命,这是一个重要的变化。过去总经理由政府的组织部门任命,今后职业经理人将从市场聘任,按照他的能力、水平、实绩及其对这个企业可能带来的变化来选择人才,薪酬自然按市场标准来确定,出资人代表与职业经理人薪酬会相差很大的,可能相当一批过去的经营管理人员将面临“下海”的遭遇,由监管岗位转向经营岗位。当然,这样的改革要先通过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再推广。我想,起码是2017年以后的事情了。文件上作出这样的规定,新的分配体制、机制建立之后,既为国企集聚人才创造了条件,又利于实现人才强企战略。将来的国企通过改革,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薪酬能多能少的生动局面。我想对年轻人还是有吸引力的。

国有企业的改革,将冲破体制机制的障碍,不管是内在活力还是外部形象都呈现了一个新的局面,尤其是科技人员在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中,将会发挥特殊的作用。国有企业在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将发挥更为突出的作用,也为年轻人建功立业、报效祖国提供了新的平台、新的机会、新的希望。

国企改革将会牵涉到产权改革,完善产权制度,是推进国企改革的重要保证。国企改革中大量地涉及到股权的变化,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因地施策、因业施策、因企施策,宜独则独、宜控则控、宜参则参”,说明了要从实际出发,股权该多少占多少,以对经济发展有利、对国企的保值增值有利、对扩大国企的功能有利,这是实事求是、有的放矢、解决问题的方法。过去二三年,混合所有制出现了反反复复,甚至出现了“刮风”的现象,文件中特别强调不搞拉郎配、不搞全覆盖、不设时间表,成熟一个推进一个,就是对前一阶段复杂情况的回应。此次改革更加强调“稳步进行”、“按序推进”,实际上就是说不要为了混改而混改,不要盲目追求数量,追求股权的多少,要追求效果与质量。

国企改革的文件,对国企提出清理退出一批、重组整合一批、创新发展一批的任务,这必然涉及到国有企业的重组和产权交易,文件提出同股同权,意味着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股权问题上一律平等,没有门槛高低的问题。文件支持企业依法合规通过证券交易、产权交易等资本市场,以市场公允价格处置企业资产,实现国有资本形态转换,变现的国有资本用于更需要的领域和行业。这就意味着不仅国企和民企的产权交易,在国企内部也发生了股权的变化。在股权交易中,应当做到股权平等、公平、公正、公开,特别是要注意加强监管,防止暗箱操作,筑牢企业内部监督、出资人监督、专项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四道防线”,建立高效顺畅的监督协同机制,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产权流动机制不健全、不透明和监管存在漏洞等问题,对于在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必然留下隐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必须从产权交易抓起,从容易造成流失的各个环节抓起,这方面还有具体的文件将制定实施细则。

文件怎样落实?应当注意什么?

深化国企改革的文件,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顶层设计以外,还有若干个配套文件,分别由财政部、发改委、人社部、工信部和国资委起草完成,下一步将陆续发表。这些文件是推动和促进国企改革的行动纲领,包括基本的方针政策,将在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成为国企改革行动的指南,遵循的依据。不仅对国企改革有组织和引导的作用,还有规矩和约束作用。在国企改革文件出台以后,关键在落实,在深刻学习、准确把握顶层设计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各地各企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提出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将会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的特征。现在设计图出来了,下一步拿出施工图,把这些改革的措施切切实实地落实在设计工作中,改革才可能成为现实,才能形成新的措施、新的做法,推动国企经济的发展,促进转方式、调结构的推行。

改革方案出台以后,试点将向深度推进,一些重大的措施,尤其是一些敏感的问题,要在取得试点区经验的基础上才能推行,比如说职业经理人制度、职工持股,这些问题都很敏感;比如说投资经营公司,动作大,影响也大,怎样授权,要在取得试点经验基础上再推行,这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其中肯定会有反复,这一点我们要做好思想上的准备。

我觉得信心问题尤其重要,认清当前国企改革的形势,深刻理解、正确把握文件实质,树立国企改革必定成功的信心,这是搞好改革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2015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