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益忻
跨过四个年头,经过上百次修改的《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于2015年9月13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随后两月,为之配套的各项重点改革文件相继出台。这个被称为“顶层设计”的文件,是指导和推动国企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也是中国国企改革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重启国企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落实国企改革顶层设计,需要采取三项重要的步骤:第一,把国企改革顶层设计讲明白,讲透彻,以利国企干部职工的理解;第二,把改革的总体规划自上而下地转变为实施意见;第三,搞好试点,推动全局,把各项改革措施扎扎实实推向前。
现在放在读者面前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解析》一书,是我国目前唯一正式出版的关于解析国企改革顶层设计的著作,可谓应时之作。在新一轮国企改革背景下,其社会价值非常突出。这本书把文件分成60个要点进行解析,基本上回答了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焦点是什么,怎样搞国企改革,影响国企改革的因素是什么等问题。为十五万家国企阐明改革的理论与观点,实是政府与企业管理者改革战略必读的指南。
在这本书中,李锦通过对《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主要配套文件的分析,阐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陈述国企分类、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混合所有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方面的观点。这些观点,多是在文件发表或者事件发生第一时间公开发表,是原汁原味的“实战”纪录,对每一项改革的前因后果都有阐述,使人们能够了解改革遇到过什么争论,分歧焦点是什么,顶层设计是怎样寻找到最大公约数,把这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关键一步”走出来的。我十分赞服李锦的超前的大局敏感、深厚的经济学素养、善于提出对策的能力和深入浅出而直爽明快的解读风格。
李锦的国企研究在近年间异军突起,是近五年来出现在我国媒体上最多、影响最大的国企学者,被媒体称为中国国企改革政策与新闻“第一解读人”、“国企舆论旗手”,在经济学界也引起广泛关注。在等待国企顶层设计出台的漫长时间,面对多方面的关注和非议,李锦回答媒体上千次访问,增信释疑,适应了信息社会对新闻疾迅而有深度的诉求,而且他的研究成果深受体制内外的媒体同样欢迎。在大众讨论政策和影响政策的互联网时代,彰显出很大的影响力,能动员更多的人关注国企改革。他的一些经济理论文章,在经济学家周报上先行发表,我常得先睹之快。
这本书的特点,最突出的是“顶天立地”的气势,站得高,抓得准。近几年的中央全会、两会、中央经济工作会与国资委会议,包括中央关于国企改革重大决策出台或者中央主要领导重要指示发表,李锦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做出重磅解读,发挥舆论引领的“龙头”作用。习近平提出国资改革中“反暴利”问题,李锦马上做国企改革历史教训与混合经济“防暴”研究,提出改革方案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文件同时出台的建议。习近平在东北关于国企的讲话,也是李锦第一个写出文章解读,并在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等网站的首页头条发表。
其次,超前预测、敢于判断的胆识,觉悟早,出手快。作为一名在“文革”后期就在基层调研且随改革开放而成长起来的经济学人,他观察了改革全过程,目睹了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所采取的应对之策。他能发现哪些是有共性的,哪些是现在特有的;哪些是世界观,哪些是方法论问题,能立即做出判断。2011年分类改革被提出之后,国内的专家学者分歧是很大的,官方是禁谈的。然而李锦多方呼吁,独自坚持三年多,几十次对媒体发表观点,呼吁国企改革必须从分类开始,而且要列为第一项。最终,这个观点被写入文件中,且列为改革第一项,这是对李锦研究的一个认可。
再之,李锦具有很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常一针见血,说得直爽、鲜明。他能够从极为复杂的现象中归纳出条理分明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事物轨迹。央企高管薪酬改革开始,他立即提出差异化标准,《京华时报》用一个整版发表他的“行政价与市场价”的观点,并提出市场化方向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可贵的是,李锦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影响,追求客观、实效。他根据自己多年研究的结论,提出不要纠缠于所有权,不要在“股多股少”上转圈子,要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上下功夫,他提出“两权分理——两把刀论”,这是他关于国企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属于他自己的东西,思想是自己的,语言也是自己的,他把这篇长文作为引论列于全书前面,有提纲挈领的功效。
一个学者要有精神、有思想、有**,更要有正确价值观和使命感,讲究社会效果。 2012年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罗斯曾经说:“学者的两大义务,一是要光大先贤的重要思想,二是要让这些重要思想能够到达范围更广的听众。”李锦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解析》就是上述理念的体现。
全面深化国企改革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的兴亡和全体国民的福祉。积极推进国企改革,包括学者在内的所有公民不可剥夺的权利、不可推卸的责任。李锦对国企改革顶层设计解析,将使得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得以深度传播,推动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为此,我郑重推荐这本书。
是为序。
(作者为《经济学家》周报主编、清华大学新经济与新产业研究中心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