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楚楼上的大情怀(1 / 1)

1911年10月10日,熊子真等革命同志期盼已久的武昌起义终于爆发。

早在5月份,湘、鄂、粤、川等省人民掀起保路运动,四川最为激烈,清政府派出大臣端方抽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致使清军在湖北防御力量大为减弱。革命党人认为这是发动武装起义的绝好机会,决定于10月6日举事,后因故延后到16日。大家推举蒋翊武为军事总指挥,孙武为参谋长,刘仲文为总理。

不料,10月9日,在汉口俄租界的一个秘密据点,孙武等人配制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武装起义秘密泄露,湖广总督瑞澄下令搜捕革命党人,起义领导机关遭到破坏,蒋翊武被迫离开武昌,刘复基、彭楚藩、杨宏胜被捕遇难。情况万分危急,革命党决定起义提前到10月9日晚12时。但是,当晚武昌城内戒备森严,各标营革命党人无法联络,计划再度泡汤。不过,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自行约定,在10月10日晚动手,以枪声为号。这天晚上,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因为拒绝按规定上缴子弹,而与上级军官发生冲突,打响了第一枪。各标营闻声而动,推举吴兆麟为临时总指挥,迅速夺取楚望台军械所,缴获大量军火。随后,武昌城内外各标营的革命党人纷纷率众起义,并迅速向楚望台集结,一时间起义人数达三千多人。湖广总督瑞澄从督署破墙逃走,第八镇统制张彪退出武昌,整个武昌尽在起义军的掌控之中。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也分别于11日夜和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成立湖北军政府。

可惜的是,当时熊子真不在武昌,与首义之功失之交臂。但是,武昌起义的枪声一响,很快应者云集,这种局面的形成,得益于吴禄贞的“抬营主义”,得益于刘静庵扎实的士兵宣传工作,而熊子真则是这宣传工作的马前卒。

熊子真虽然没有参加武昌起义,但是,他全程参与了光复黄州的行动。

武昌首义成功后,10月15日,新成立的湖北军政府派黄楚楠、李长庚、刘子通等八人来到黄州府,与黄州的革命党人联络,准备策动黄防营起义。当时,作为骨干力量,熊子真担任秘书,参与了计划的讨论和制定。按照计划部署,18日夜半,黄防营的革命党人火烧黄州城内的河东书院,参加起义的士兵以火为号,鸣枪示威,冲出大营,成功驱逐了黄州官吏,在黄防营成立鄂东军政分部,执掌黄州府及黄冈县军政大权。

黄州光复后,熊子真随即跟随起义部队回师省城武汉,凭着出众才华,被任命为都督府参谋。

那是一段快意人生的日子。首义终于成功,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熊子真踌躇满志,决心为建设新的国家而贡献毕生力量。

12月的一天,熊子真与吴昆、刘子通、李四光等黄冈同乡,聚会于武昌雄楚楼,共庆首义成功。这吴、刘、李三人可不是等闲之辈,在当时都是响当当的革命党人。

吴昆曾任同盟会本部评议员兼《民报》干事、同盟会辽东支部负责人,在协助黄兴和宋教仁创办《民报》、发动和组织长江流域及东三省反清革命过程中,做出过突出贡献,因此在同盟会内有“鄂籍会员四杰之一”的称誉。

刘子通1905年赴日本留学,攻读心理学,并首批加入中国同盟会;1908年回国,任成都铁道学堂教习,因组织成都学生请愿,遭到四川总督赵尔巽通缉,化装潜回武昌,后参加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6日,受湖北军政府派遣回到黄州府,策动清军黄防营起义,驱逐黄州知府、知县。黄州光复后,刘子通任鄂东军政支部政务科长兼交际。

李四光1904年5月赴日本留学,读大阪高工船用机关科,并加入中国同盟会,是当时年龄最小的会员;1910年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

这一天,熊子真他们四人聚会所选的地点也非等闲之地。雄楚楼与南楼、烟波楼是武昌赫赫有名的“三大名楼”。相传明万历年初(1573年),都御使赵贤在城墙上修了一座二层八角楼,雕梁画栋,此楼因雄踞在高大城墙之上,可以“远眺荆楚大地”,因此取名“雄楚楼”。站在雄楚楼上,极目楚天舒,熊子真等四人兴致极高,要来文房四宝,依次挥毫泼墨,抒发胸臆。

最先写的是吴昆。他写道:“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李白的七言绝句《山中问答》,诗意淡远。

接着,刘子通写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若有心若无心,飘飘然飞过数十寒暑。”这是发挥老子功成身退的古训,似乎在表达一种急流勇退思想。

李四光写得很简短,就四个字:“雄视三楚。”字不多,却极有气势。

最后,熊子真写下八个苍劲大字,众人看后,都竖起大拇指,称赞他豪气贯透纸背。原来,熊子真选了佛经中的一句话,这句话是佛教徒们用来盛赞佛祖释迦牟尼的。熊子真可不管什么佛祖不佛祖,大胆地拿来自用。那八个大字是:“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看得出来,熊子真在写下这八个大字的时候,是何等的自信与自负,其狂放不羁之情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