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生存法则——在激烈的竞争中适者生存(1 / 1)

谁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谁就能更好地发展。在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只有那些懂得谦逊、懂得如何从低谷中爬起、懂得以退为进的人,才不会被这激烈的社会洪流冲走。

一个男人要想在社会大洪流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充分认识和了解自己,同时还要熟悉周围环境,看准时机,果断出手。

做一个谦逊的人

约翰·保罗曾经说过: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中国最早的典籍《尚书》指出:“满招损,谦受益。”古今中外关于戒骄破满的论述不计其数。由此可见,骄傲是我们的宿敌,如果不战胜它,就会毁了我们自己。

谦逊的人,不会被头上各色各样的光环所蒙蔽。他清楚自己的长处与弱点;他能虚心接受不同的意见,更能以宽广的胸怀接受他人的批评,甚至为批评自己的人鼓掌。

十九世纪的法国名画家贝罗尼,有一次到瑞士去度假,但他每天仍然背着画架到各地去写生。有一天,他在日内瓦湖边正用心画画,旁边来了三位英国女游客,看了他的画,便在一旁指手画脚地批评起来。一个说这儿不好,一个说那儿不对,贝罗尼都一一修改过来,最后还跟她们说了一声“谢谢”。第二天,贝罗尼有事到另一个地方去,在车站看到昨天那三位妇女,正交头接耳不知在议论些什么。过一会儿,那三个英国妇女看到他了,便朝他走过来,问他:“先生,我们听说大画家贝罗尼正在这儿度假,所以特地来拜访他。请问你知不知道他现在在什么地方?”贝罗尼朝她们微微弯腰,回答说:“不敢当,我就是贝罗尼。”三位英国妇女大吃一惊,想起昨天的不礼貌,一个个红着脸跑掉了。

人们称谦逊为一切美德的皇冠,因为它将自觉的纪律、天职、义务以及意志等和谐地融汇到一起。谦逊使周围的人在对自己的认同上达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让别人不感到卑下和失落。非但如此,有时还能让别人感到高贵。

谦逊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它不需要人来强迫你,也不需要人来约束你,它是你发自内心深处的愿望,它是你下意识的习惯,所以,它首先是一种心态。一旦你拥有了它,你的学识将与日俱增,你的朋友将遍布四海,你的人生也将因此而快乐无比。

谦逊就像天平一样,人们用它可以衡量自己的分量。傲慢则是现代人常见的通病,人们往往把对于某种模糊的、肤浅的、表面的印象当做知识。这往往会对我们自己形成致命的打击,我们以为别人的成功都是来自于机遇、运气、背景或者其他,而我们真正忽视的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尤其是对于傲慢与谦逊的选择。这种基本的选择,让我们对世界本真的认识产生了巨大的差别,也从而导致了我们在人生道路的发展截然的不同。

谦逊就像一个空杯,它可以容纳一切它愿意容纳的东西,它可以吸收一切它愿意吸收的营养。

谦逊就像管理应收账款一样,当你多一点谦逊的心态,你就会多一点收入;当你少一点傲慢与偏见,你就会减少坏账风险。

凡是能够谦逊地估计自己能力的人,在人生掌控方面总能让自己和他人信服。所以,谦逊的人不但不会受到别人的排斥,同时也易得到社会和群体吸纳和认同。曾经说过,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谦逊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发芽滋长。日本著名的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在谈人生时用了盲人走路的比喻,他说:“盲人是看不见路的,但在街上行走时却很少受伤。反倒是眼睛好的人动不动就跌跤或撞倒东西,这都是自恃眼睛看得见而疏忽大意所致。盲人走路非常小心,寻求向前迈进了一步,稳定的步伐,精神贯注,像这么稳重的走路方式,明眼人是常常做不到的。人的一生中,若不希望莫名其妙地受伤或挫败,就应该看一下盲人的走路方式,颇值得引为借鉴。前途莫测,大家最好还是不要太莽撞才好。”

因此,谦逊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我们要养成善于正确看待自己优缺点的习惯。无论别人怎样夸奖你,你都要明白,你还远不是一个尽善尽美的人。你要懂得,人们赞扬你,多半是要求你进行自我教育: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如果你不再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教育,那就是一种自高自大的表现。

骄傲是人类的宿敌,如果不战胜它,就会毁了我们自己。谦逊这种品质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我们要养成正确看待自己优缺点的习惯。

懂得谦逊就是懂得人生无止境、事业无止境、知识无止境。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有谦乃有容,有容方成其广。人生本来就是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障碍前进的,这就像跳高一样,如果没有一个刹那间的下蹲积聚力量,怎么能纵身上跃?

生存启示

谦逊的人,不会被头上各种各样的光环所蒙蔽,他清楚自己的长处与弱点。他能虚心接受不同的意见,更能以宽广的胸怀接受他人的批评,甚至为批评自己的人鼓掌。

做男人不要有傲气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艺术大师徐悲鸿的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人不可有傲气。有了傲气的人,往往会自命不凡,认为自己能干,比别人高出一筹,从而目中无人。这就是他今后失败的先兆。有了傲气的人,当成功的时候,赞扬、奉承之辞迎面扑来,他就会飘飘然,听不进批评和忠告,辨不清真假与是非,最终还是失败。对于这种人来说,成功无异成了“毒药”。

但是做到了没有“傲气”还应当有“傲骨”。什么是傲骨呢?就是应当有志气,有自信心,有顽强不屈的性格。人生的道路是坎坷不平的,失败和挫折随时会降临,冷眼、讽刺就会随之而来。对待这些是唉声叹气地把原因归于“自己天赋不足”,从此一蹶不振呢,还是不怕嘲讽,寻找原因,迎着困难而上?这就要看是否有“傲骨”。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有傲骨,有信心的人,失败后并不气馁,相反,他们会在新的基础上不断探索。

骄傲会使人变得无知,是一种可怕的不幸。现实中总有些傲气十足、自以为是的人。他们目光短浅,犹如井底之蛙,最终往往被现实的井壁碰得焦头烂额。

生活中,人最大的问题,就是骄矜之气盛行。千罪百恶都产生于骄傲自大。骄横自大的人,不肯屈就于人,不能忍让于人。这样的人做领导过于骄横,就不可能正确地指挥下属;做下属过于骄傲,则难以服从领导的意志;做儿子过于骄矜,眼里就没有父母,自然就不会孝顺。

骄矜的对立面是谦恭、礼让。要忍耐骄矜之态,就必须不居功自傲,加强自我约束。我们要常常考虑到自己的问题和错误,虚心地向他人请教与学习。在克服骄傲自大方面,古人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据《战国策》记載:魏文侯太子击,在路上碰到了魏文侯的老师田子方,击下车跪拜,田子方不还礼。击大怒说:“真不知道是尊贵者可以对人傲慢无礼,还是贫贱者可以对人骄傲?”田子方说:“当然是贫贱的人对人可以傲慢,富贵者怎敢对人骄傲无礼?国君对人傲慢会失去政权,大夫对人傲慢会失去领地。只有贫贱者的计谋不被别人使用,行为又不合于当权者的意思,不就是穿起鞋子就走吗?到哪里不是贫贱?难道他还会怕贫贱?会怕失去什么吗?”太子见了魏文侯,就把遇到田子方的事说了。魏文侯感叹道:“没有田子方,我怎能听到贤人的言论?”

富贵者、当权者自身本来就容易有骄傲之势,看不起地位不如自己的人,但是作为统治者,如果不能礼贤下士、虚心受教,他就可能因为自己的骄矜之气而失去政权,富贵者则可能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财势。

被称为美国人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搓,一边看着比他的身子矮去一大截的门。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

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得到的教导看成是一生最大的收获,并把它列为一生的生活准则之一。富兰克林从这一准则中受益终生,后来,他功勋卓越,成为一代伟人。

俗话讲:退一步路更宽。要退,必先学会忍。事实上,退是另一种方式的进。暂时退却,养精蓄锐,以待时机,这样的退后再进则会更快、更有效、更有力。退是为了以后再进,忍住一时的欲望,暂时放弃某些有碍大局的目标,是为了最后实现更大的成功。这退本身已包含了进,这种退实际上是一种进取的策略。

咄咄逼人的处世方式并不是明智的选择,我们不光自己要懂得适当地忍耐,也要善于接受对方提出的委曲求全的请求。对方提出诚恳的请求,表示他有力不从心之处,需要喘息。如果你非要逼着他硬拼,由于他可能做最后的反击,用尽全力和你拼命,那么即使你能取胜,代价也会相当大。因此,适当的“忍耐”和接受对方的忍耐,可创造“和平”的时间和空间,而你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引导“敌我”态势的转变,维持现状或争取时间,做积极地准备,准备再次的较量。

以退为进、由低到高,这既是自我表现的一种艺术,也是自下而上竞争的一种方略。跳高时,离跳高架很近,想一下就跳过去并不容易。如果能后退几步,再加大冲力,成功的希望就更大。人生的进退之道就是这样。

忍,是东方智慧的精髓。志趣高洁、生性淡泊方能做到“忍”,慎独自律、自控自强方能体现“忍”。总之,生活中,你只有忍住心中的傲气,才能有机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生存启示

让自己快乐的最好办法就是自己争气,去做得更好。在人格上、在知识上、在智慧上、在实力上使自己加倍成长,变得更加自信,许多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在逆境中求生存

朋友,当你面临困境时,你是否意志消沉?你是否尝试过多种方法却徒劳无获,问题带来的巨大压力,几乎令你精神崩溃?看一看在逆境中成功的人吧,看看他们是怎样渡过难关的,你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逆境有多种解释,有褒有贬。逆境可以说是创造人的一所很好的学校,如果没有逆境,我们就像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霜雨打。

英国某小镇上,有一对贫困夫妇生了一对双胞胎,但家庭条件使他们没有能力负担这对双胞胎。于是这对夫妇发出启示,愿意把一个儿子送给别人抚养。一对年老的百万富翁夫妇,好心地收养了双胞胎中的哥哥。而弟弟则继续留在原来的家中。20年后,哥哥沦落为街头的流浪汉,而弟弟却进了英国著名的牛津大学学习深造。原来在这20年中,这对双胞胎兄弟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哥哥在进入富裕的家庭后,过着所谓的上流社会的生活,被花花世界冲昏了头脑,不思上进。最终,愤怒的富翁老夫妇没有把遗产给他,而他又毫无谋生技能,所以只能流浪街头。弟弟始终过着贫穷的生活,甚至连最基本的读书都不能完全保障,但在父母的激励下,成功地通过了牛津大学的入学考试。

卢梭曾说过:“一只雄鹰在练习飞行时,总是随风而飞,如果遇到危险就转过头来逆风而飞,反而飞得更高。”你知道种子吗?即使落在瓦砾中、悬崖上,也不悲观和气馁,照样生根发芽。科学家研究表明,种子在发芽时,竟可以承受起超越自身几十倍的压力。大自然创造了万物,一切生物都是有灵气的,逆境中前进是生物的进化本能的反映。其他的生物都能如此,我们又为何不能做到如此呢?

没有风吹雨打,哪会有秋实的成熟;没有刺骨的寒风,哪会有松柏的坚韧。在逆境中,不要一味地怨天尤人,要多考虑怎样克服困难。彼得逊说过:“人生中,经常有无数来自外部的打击,但这些打击究竟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最终决定权在你自己手中。”

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只有经得起逆境考验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古今中外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过来的。失聪的贝多芬,艰难跋涉于荆棘丛生的黑白键上,用手指重重地扣响了神圣的《命运》之门,挥洒出一部音乐家顽强与厄运抗争的辉煌乐章。司马迁忍受宫刑之痛,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周文王受拘禁而演《周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因此,逆境是强者攀登高峰的垫脚石,是弱者走向毁灭的万丈深渊。

无须赞美逆境,无须企盼逆境,但必须正视逆境,一旦身处逆境,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心、有恒心、有勇气、有毅力、有实干精神,即使眼看山重水复,仍要想到会柳暗花明。自古以来,所有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无一不是脚踏实地、努力奋斗的人。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唉声叹气不是办法,幻想憧憬不是办法,只有信心十足地去干,才能走出困境。爱迪生花了整整十个年头,经过五万次的实验,发明了蓄电池;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七十多岁还到野外考察,直到临终的一天还不忘做科研记录。他们战胜了多少艰难困苦!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该在什么地方以什么形式体现出来,许多先进人物都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与说明。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梅花扑鼻香。让我们学会坚强,学会抗争,用奋斗走出逆境,这将会成为我们巨大的财富。我很欣赏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句话:“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人一定要学会在逆境中成长。如果人们总在平坦的大道上前行,肯定不会跌倒。但如果在崎岖的弯路上,你摔倒了,这很平常。假如你靠着自己的力量重新站起来了,那才是值得称赞的。这虽是一个小小的事情,但却告诉我们要在逆境中成长。

大家都知道一名体操运动员在比赛中不幸受了重伤,结果成了残疾,她就是桑兰。桑兰虽然很痛苦,但她却非常的乐观,一点儿也不像个身受重病的孩子。她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使身边的许多人都很受鼓舞。桑兰在治病期间,仍然坚持刻苦学习。她因为手拿不稳笔,也不能打字,于是就用小棍杵在键盘,一个字一个字地打,她还不断练习乒乓球,虽然很累,但她还是凭着那股永不放弃的精神坚持了下来。对于正常人来说,也有不少时候由于毅力不够而放弃,但对于残疾人来说就更难了,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她能够做到这一点,实在是不易,希望我们能够向她学习,在工作、生活、学习中克服一切困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在遭遇仕途不幸时,他没有消沉放弃,吟唱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绝句,成就了他千古的浪漫情怀。

逆境中,一个不轻言放弃的人永远是最出色的,让我们朝着自己的目标更加奋斗、更加努力拼搏吧。

生存启示

人只要心中有信念和梦想,同时对自己还要有信心,从前人、成功人士、自己的经验中去学习,去发掘、去努力、去不断地改变自己,挑战自己,完善自己,相信自己,激励自己,最终会脱颖而出的。多想想那些失败的、需要帮助的人,再感觉自己,抱定信念终会成功的。

生活中要学会妥协

妥协已成为人们交往中一种不可缺少的润滑剂,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妥协对人们来讲,说起来简单,但有的时候做起来却很难。妥协的结局有时是退一步海阔天空、两全其美或者是皆大欢喜,但有时还会适得其反、会丧失尊严、会背信弃义。

有的人认为,妥协是无能的体现或是不进取的思维观,还有的人说妥协是顾大局、识大体、解决问题的最好的方式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并正在逐渐由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转变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关系了。在竞争的社会里,你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你随时需要和人去沟通、配合才能达到个人的意愿,这时就将难免面临抉择。当要做出抉择的时候,人的思维首先就是自私和个人的欲望。当双方彼此个人的欲望占据上风而争执无果时,就需要双方沟通协商解决,那势必就有一方需要妥协。

妥协是人类文明进步、社会繁荣发展的助推器和减灾器。国与国之间学会妥协,就能给世界和地区带来和平与发展;企业之间学会妥协,就能给双方带来合作与双赢;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学会妥协,就能给团队带来合力和凝聚力;家庭成员之间学会妥协,就能使家庭免于破裂、促进和睦、保持亲情和温馨!

妥协就是求同存异,妥协就是除弊存利,妥协就是寻找双方利益的结合点,妥协就是从照顾对方利益中获得自己的利益。所以,妥协是一种智慧、艺术,也是一种境界。

有一位画家,当他还没有什么名气时,他的作品每次送到出版社出版时,美术编辑都要对其作品“刀砍斧削”一番。他很不满意这些修改,但又无可奈何,因为自己无法阻止他们。

一次,画家想出了一个办法,在送交作品时,有意在一幅画的角上,不伦不类地画上一只猫。编辑见了,自然要毫不客气地删掉,可画家却固执己见,与编辑争论不休。当争论到白热化的程度时,画家便做出让步,同意编辑把那只猫删掉。

因为画家的让步,编辑的自尊心得到了维护,就不好意思再对画家的作品提出过多修改的要求了,因而保留了作品的原貌。以后,画家每次都用这种“让步”的方法,使自己的作品免受“刀砍斧削”之苦。

这位充满智慧的画家,就是前苏联著名现代艺术家和写生画家费拉基米尔·安德烈耶维奇·法沃尔斯基,被誉为“苏联人民艺术家”。他真是一位懂得如何给别人做出让步的人。

因此,妥协是一种让步的境界,是一种艺术,而要达到这种高尚境界和掌握这种高超的艺术,是现代人成功生活的必备素质。妥协也是一种积极的、迂回达到目的的方式。

人应该先学会对他人和自己退让和妥协,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一个人再聪明也不宜锋芒毕露,不妨装得笨拙一点;即使非常清楚与明白也不宜过于表现,宁可用谦虚来收敛自己;志节很高也不要孤芳自赏,宁可随和一点;在有能力时也不宜过于激进,宁可以退为进。这才是真正安身立命、高枕无忧的处世法宝。

当你真的遇到一些矛盾和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妥协将是一种最好的沟通方法。

但是,妥协不能是无原则的妥协,像清政府面对八国蛮夷的入侵,一味地退让和妥协,导致大清江山灰飞烟灭。无原则地妥协将会把你带人深不可测、万劫不复的地狱,没有灵魂的妥协更像是漫长的黑夜,永无希望的光芒。

积极的、有原则的妥协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奋发有为。积极的妥协是在权衡利弊下做出局部牺牲的无声战斗。当你无法跨越前面耸立的高山时,绕过去也许就是最好的妥协。

我们所追寻的也正是这种积极意义上的妥协。眼前的妥协,正是为了将来的不妥协。

妥协,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方式,而更是一种“无为之中求有为”的意境和境界;妥协也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宽广和包容;妥协是“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从容面对和谈笑风生;妥协是丢卒保帅,是燎原的星星之火;妥协,是小草在巨石的重压下,仍笑对阳光的自信和坚韧;是你奔向成功路上的加油站。很多时候,需要你向他人或环境妥协,你的事业才能减少摩擦、少走弯路,才能最终走向成功。

生存启示

男人要学会积极的、有原则的去妥协。当你真的遇到一些矛盾和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妥协或许是一种最好的方法。

男人要学会变通

种子落在土里长成树苗后最好不要轻易移动,一动就很难成活。而人就不同了,人有脑子,遇到了问题可以灵活地处理,用这个方法不成就换一个方法,总有一个方法是对的。做人做事要学会变通,不能太死板,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前面已经是悬崖了,难道你还要跳下去吗?不要被经验束缚了头脑,要冲出习惯性思维的樊笼,执著很重要,但盲目的执著是不可取的。

达尔文曾经说过:自然界里最后能生存下来的物种,并不是那些最强壮的物种,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物种,而是那些最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物种。

当你树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之后,就要制订一个相应的计划,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任何事情都是处于变化之中,往往一件事的发展总是会在你的意料之外。你原有的计划将不再适合已经变化了的局面,你必须对此作出改变。而一个思想僵化、保守的人显然是难以应付的。只有那些最为乐观而最富创造性的人才能够思路开阔地、灵活机动地对待不可避免、持续发展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恰恰是实现目标所必需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匹老马不慎落入枯井,人们想尽办法也不能把它救出,便打算把它活埋。泥土一铲铲倒入井中,老马立即看到了逃生的希望。它不断抖落身上的泥土,并将其踩在脚下。倒入井中的泥土越来越多,老马脚下的土堆也越来越高……结果,老马顺利逃出了枯井。老马通过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行动拯救了自己,获得了成功。生活中,人们一旦落入“枯井”,往往只会怨天尤人、坐以待毙。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灵活变通是必须的,灵活多变能把你引向成功的坦途,同时它也将成为你棋高一着的标志。

《乐在工作》的作者魏特利和薇特指出:“科学家为了实验,有时会训练老鼠走迷宫,走到出口处,老鼠便能得到一块奶酪作为奖赏。如果不给奶酪,老鼠仍会依照记忆中的路径走几次,但等到它们了解走完迷宫也得不到奶酪后,便会试走别的路径。老鼠很快便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并设法以新方式得偿所愿。”

“人类有时却不如老鼠聪明,知道以某种固定的方式行事可获报偿之后,我们便会一再重复同一方式,即使奶酪拿开了很久,仍不知变通。”作者后来获得的结论是,有成就的人是勇于尝试新方法、乐于冒险、求进步、喜试验、能变通的人。而顽固、严苛、缺乏弹性的人,看起来像恐龙,却是最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人。

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19岁的时候在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做电报员,全心全意地跟随上司斯考特先生(即后来的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总经理)。在他的培养下,卡耐基逐渐开始负责一些超过其工作范围的事。一次偶然的机会,卡耐基处理了一件意外事件,使他得到提升。当时的铁路是单线的,管理系统尚处于初期阶段,用电报发指令只是一种应急手段,有很大的风险,只有主管才有权力用电报给列车发指令。斯考特先生经常得在晚上去故障或事故现场,指挥疏通铁路线,因此许多时候他都无法按时来办公室。一天上午,卡耐基到办公室后,得知东部发生了一起严重事故,耽误了向西开的客车,而向东的客车则是信号员一段一段地引领前进,两个方向的货车都停了。到处都找不到斯考特先生,卡耐基终于忍不住了,发出了“行车指令”。他知道,一旦他指令错误,就意味着解雇和耻辱,也许还有刑事处罚。卡耐基在《自传》中写道:“然而我能让一切都运转起来,我知道我行。平时我在记录斯考特先生的命令时,不都干过吗?我知道要做什么,我开始做了。我用他的名义发出指令,将每一列列车都发了出去,特别小心,坐在机器旁关注每一个信号,把列车从一个站调到另一个站。当斯考特先生到达办公室时,一切都已顺利运转了。他已经听说列车延误了,第一句话就是:‘事情怎样了?’”

当斯考特先生详细检查了情况后,从那天起斯考特先生就很少亲自给列车发指令了。不久公司总裁汤姆逊先生来视察,见到卡耐基便叫出他的名字,原来总裁已经听说了他那次冒险指挥列车的事。

很显然,在列车停滞的情况下,按规定卡耐基是无权调度的。但他的责任感、信心与技能,使他选择了变通规则的做法。他知道出错的后果将非常可怕,但他仍然尽力完善地解决了问题,并得到上司的默许,更得到老板的赏识。

基于同样的理由,当你的计划看起来让你收效甚微的时候,你可不要一味地苦干、蛮干,而应该停下来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的行动是不是有些错误的步骤。你可以不断地修改你的计划,直到它们变得完美无缺。

任何事情都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往往一件事的发展总是会在你的意料之外,而一个思想僵化、保守的人显然是难以应付的。养成灵活变通的习惯,这是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那么我们如何提高自己的变通能力呢?

学会变通要借助外力为我所用

一个人不管有多大本事,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但是却可以借用外力,使自己强大起来,这也算是一种变通。有一则笑话讲一个大汉在大街上喊:“谁敢惹我?”看到这位膀大腰圆的大汉,人们纷纷闪开。这时来了一个更强壮的大汉。他走了过去,大叫一声:“我敢惹你!”原先的大汉沉思了一会儿,便回答说:“那好吧,谁敢惹咱俩!”围观的人群本想让两个大汉较量一番,没想到他们竟联合起来。虽然一台好戏没看成,但大家悟出一个道理,借助别人的力量,自己就可以变得强大起来。

学会变通要有勇气应对变化

勇气是什么?勇气是一个哨音,一声呐喊,一个命令,它的作用就是调动起自己全部的能力去迎接变化和挑战。有一个美国人曾对数百个百万富翁做过一番调查,发现这些百万富翁并非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其中不少人是智力平平者,然而他们有创新的勇气。勇气是人的一种非凡力量,它虽然不能具体地去处理某一个问题,克服某一种困难,但这种精神和心态却能唤醒你心中的潜能,帮助你应对一切变化和困难。

学会变通要有信心开发潜能

所谓信心,就是一种心态潜能。一个人对自己充满信心的时候,常常就是他获得成功的时候。有一位心理学家指出:“人的天性里有一种倾向:如果将自己想象成什么样子,就真会成为什么样子”。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一个充满信心的人,你有信心克服困难,有信心处理问题,有信心获得成功,那么,你身上的一切能力都会为你的信心去努力,你也就有可能成为你希望成为的那样。

学会变通要善于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式

人的思维方式,常常出现两大定式:一是直线型,不会拐弯抹角,不会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二是复制型思维,常以过去的经验作为参照,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西方有一句谚语“上帝向你关上一道门,就会在别处给你打开一扇窗。”只要我们不拒绝变化,并且善于变化自己的思维习惯,善于改变自己的观念,我们就能走出困境,进入新的天地。

实践证明,不管你是觉察到还是没有觉察到,不管你是愿意还是不愿意,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寻求变通。所不同的是,善于变通的人越变越好,而不善于变通的人却是越变越差。我们只要掌握了变通之道,就会应对各种变化,在变化中找到机会,在变化中取得成功。

生存启示

任何事情都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往往一件事的发展总是会在你的意料之外,而一个思想僵化、保守的人显然是难以应付的。养成灵活变通的习惯,这是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做人要“低调”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陷入了一个误区,似乎什么事追求张扬的表露才能成功,才易被人们记住。其实,纵观古今中外,那些取得成功的人更多秉持的是一种低调的处世原则。低调无论在官场、商场还是政治、军事斗争中都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状态,看似平淡,实则是高深的处世谋略。

什么是低调呢?其实,低调不是安贫乐道、碌碌无为,也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更不是心理上的胆小、懦弱。它是一种足够的生活沉淀和精神的内敛。不张扬,不外显;既含蓄,又内秀,是为低调。

低调是不争,是回避。对一些没必要,不值得的事,低调是最好的选择。能舍则舍,能弃则弃,割舍掉一些小的利益,换取更大的利益,维护大局的平稳,是低调者的至高境界。

低调是多思索,少说话,多安静,少表现。别让人以为你是个爱抢风头的人。另外,过多地暴露自己也是不明智的,如果你多保持安静和沉默,别人轻易摸不透你的深浅,断然不敢随便小瞧你,相对多的尊重和机会也会属于你。

低调做人,是一种品格,一种气度,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哲学、一种做人的最佳姿态。而低调做人是在社会上加固立世根基的绝好姿态。低调不仅可以使自己融入人群,与人们和谐相处,也可以让人暗蓄力量、悄然潜行,在不显山、不露水中成就事业。

学会低调做人,就要不出风头、不矫揉造作、不故作呻吟、不讨人嫌、不惹人恨、不招人嫉;即使你认为自己满腹经纶、才华横溢,能力超群,也要学会藏拙。而抱怨自己怀才不遇,那只是肤浅的行为。低调做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世间的一切,修炼到此种境界,为人便能善始善终,既可以让人在卑微时安贫乐道,豁达大度,愉快生活,也可以让人在显赫时持盈若亏,不露锋芒、不骄不狂。

在多数人眼里,低调的生活态度是没有远大理想、目光短浅、精神颓废、缺乏自信的表现。《生存智慧的诗意拷问》的作者李正兵说,“低调不是精神颓废,颓废的人没有追求和理想,面对生活的不幸缺乏必要的意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在低调者看来,苦难与不幸只是生命航程中必不可少的风景,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脚踏实地地追求,必将引渡自己抵达圆满的彼岸。”低调的人也不缺乏自信,只是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愿为时过早地轻易下结论,不愿对事情的发展进行盲目乐观的估测。生活中,人们似乎总想寻觅一份永恒的快乐与幸福,总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够得到高额的回报,然而生活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顺畅,当你的努力被现实击碎,当你的心灵逐渐由充满**走向颓废麻木的时候,你感受到的可能只是深深的苦闷与失望;然而,在低调者看来只是生活对自己的一次拷问、一次磨炼。

我们应该保持低调,低调是正确认识自己,是一种诗意栖居的智慧,是一种优雅的人生态度。保持低调,我们才能真正享受生存的快乐。我们说的低调,实际上是:在条件不成熟时,潜心努力,发愤图强,积蓄能量,蓄势待发,为下次机遇的到来做准备。这样的低调,是摒弃浮躁的心态,深入生活的底层,返璞归真,实实在在地做人,勤勤恳恳地做事。这样的低调,是聪明人明智的选择;是普通人正常的生活基调。

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里的淡泊是指思想的淡泊,而不是行动的不作为!不宁静就考虑不长远,情绪化的时候往往做的举动和决定是不明智的,是不成熟的;因此不够理智、意气用事会坏了大局!实际上我们清楚地知道,越是什么都不懂的人,才会对别人指手划脚。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喜欢教导别人的人,往往自以为是,自以为有学问,自以为正确,一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丑态。有一句话说“自信方能自强”,的确,人必须有自信,但过分自信就成了自大、自骄、自傲、自满、自以为是,而忘记了学习、谦虚、谨慎、拼搏、进取。这样的人,你想让他低调,他也低调不下来。因为低调做人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自身要有能力,有足够的修养和内涵。没有能力,没有修养和内涵的人,如何能够低调?人生要记住的是:言语谦和好处世,行为低调好做人,宁拜人为师,勿好为人师。

处于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社会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所以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做人,没有知识,就得有常识;如果没有常识,怎么也得懂得一点掩饰。如果你没有知识,也没有常识,还不懂得最起码的一点掩饰,总盛气凌人,恃才傲物,如此下去,只能树敌无数,走向失败。低调做人,时刻要记住:地球没了谁都照样转!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儿,别把自己抬得过高。有句话说得好:爬得越高摔得越痛。

19世纪中叶,美国有个叫菲尔德的实业家,率领工程人员,要用海底电缆把“欧美两个大陆连接起来”。为此,他成为美国当时最受尊敬的人,被誉为“两个世界的统一者”。在举行盛大的接通典礼上,刚被接通的电缆传送信号突然中断,顿时,人们的欢呼声变为愤怒的狂涛,都骂他是“骗子”、“白痴”。可是菲尔德对于这些毁誉只是淡淡地一笑。他不做解释,只管埋头苦干,经过几年的努力,最终通过海底电缆架起了欧美大陆之桥。在庆典会上,他没上贵宾台,只远远地站在人群中观看。

菲尔德不仅是“两个世界的统一者”,而且是一个理性的战胜者。当他遇到难以忍受的厄运时,通过自我进行心理调节,然后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在实际行为上显示出强烈的意志力和自持力,这就是一种理性地自我完善。

世上有许多事情的确是难以预料的,成功伴着失败,失败伴着成功,人本来就是失败与成功的统一体。人的一生,有如簇簇繁花,既有红火耀眼之时,也有黯淡萧条之日。面对成功或荣誉,要像菲尔德那样,不要狂喜,也不要盛气凌人,把功名利禄看轻些,看淡些;面对挫折或失败,要像爱因斯坦、小泽征尔那样,不要忧悲,也不要自暴自弃,把厄运羞辱看远些,看开些,逐渐进入低调做人的境界。

不能不说,低调做人是一种境界,它是经过相当的磨炼和修养而达到的。进入这种境界,就像登上了高山之后,站在山顶的平地上,高大而又平凡。

生存启示

人在旅途,必须时时叮嘱自己,才高不自诩,位高不自傲。做人:要以德为帅、以诚为根、以善为贵;不可过于显露自己,不要自以为是,更不能自吹自擂。要想赢得友谊,就必须平和待人;要想赢得成功,赢得世人的敬仰,就必须学会低调做人。

生活中需要傻一点

在电影《阿甘正传》中,主人公阿甘在人们的眼中一度像个白痴,但是他却干出了伟大的事业。阿甘出生在美国南部阿拉巴马州的绿茵堡镇,由于父亲早逝,他的母亲独自将他抚养长大。

阿甘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小的时候受尽欺侮,他的母亲为了鼓励他,常常这样说:“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也不知道接下来的一颗会是什么味道。”他牢牢地记着这句话。在社会中,阿甘是弱者,他几乎没有能力掌控自己的生活,于是,他选择了命运为他做出安排。

阿甘的智商只有75,但凭借跑步的天赋,他顺利地完成了大学学业并参了军。在军营里,他结识了“捕虾迷”布巴和神经兮兮的丹·泰勒中尉,随后他们一起开赴越南战场。战斗中,阿甘的小分队遭到了伏击,他冲进枪林弹雨里搭救战友,当丹中尉命令他乖乖地呆在原地等待援军时,他说:“不,布巴是我的朋友,我必须找到他!”虽然最终没能挽救布巴的性命,但至少布巴走时并不孤单。

战后,阿甘决定去买一艘捕虾船,因为他曾答应布巴要做他的捕虾船的大副。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丹中尉时,丹中尉笑话他道:“如果你去捕虾,那我就是太空人了。”可阿甘说,承诺就是承诺。终于有一天,阿甘成了船长,而丹中尉却当了他的大副。

阿甘和女孩珍妮青梅竹马,可珍妮有自己的梦想,不愿平淡地度过一生。于是,珍妮让阿甘离自己远远的,不要再来找她。可阿甘依旧会在越南每天给珍妮写信,依旧会跳进大水池里和珍妮拥抱。珍妮说:“阿甘,你不懂爱情是什么。”阿甘说:“不,虽然我不聪明,但我知道什么是爱。”虽然珍妮一次又一次地离开,但阿甘从未放弃过她,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傻瓜的天性里含有一种自然的忍让、宽容和视而不见,是精明人很难做到的一件事情。傻瓜由于自身的特点,目光往往是不够尖锐的这样他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挑剔。一个不去挑剔生活和他人的人,是幸福的,而生活中的糊涂智慧就是这样。

曾读过一篇妙文,其中有句话恰好道出了其中的奥妙:“天下最傻的人,是把别人当傻子的人!”阿甘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全赖于他的傻、不计较输赢得失。阿甘总是那么快乐、那么勇敢,我们以为他不知道自己和别人不同,没想到,原来他一直都承受着因歧视而带来的痛苦,从而不希望他的孩子同自己一样,原来他不是不知道,只是装糊涂、不计较。

古语云: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拥有大智慧的人往往都表现很愚钝,而身手很灵敏的人往往都表现得很笨拙。其实,这是一种境界。人生中适当的“傻”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智慧。

没人喜欢糊涂一点,谁都希望自己能比旁人高出一个层面,其实我们不妨简单一点!因为生活中不可能总是美的展现,总有些时候我们也需要稍微糊涂一点、傻一点。聪明太多,快乐就少了,倒不如糊涂一些,傻一些。生活中最快乐的人,往往就是后者。

男人在生活中可以傻一点,这样的男人才可爱!但是在工作中,却万万不能犯傻,一点点都不行!要想成就一番事业,男人对待工作必须要投入100%的热情和努力,容不得丝毫的懈怠,更不允许犯傻!如果一个男人在工作中屡屡犯错,那真正是智商有问题!这样的人,很难成就一番事业!

生存启示

男人在生活中可以傻一点,这样的男人才可爱!聪明太多,快乐就少了,倒不如糊涂一些,傻一些。生活中最快乐的人,往往就是后者。

为人做事不争锋芒

不争锋芒,只是一个人成大事的手段,而不是毫无进取之人的态度;偏安一隅,只是蓄势待发的准备过程,而不是苟且偷生地活着。

人生在世,如果不锋芒外露,也许永远也不会得到他人的欣赏和重用。可是,如果一个人过于锋芒外露,就有可能遭到他人的嫉妒、陷害和设防。古人云:毁或无妨,誉则可怕。过于锋芒毕露,不能正确对待名和利,是相当危险的。因此做人一定要懂得谦虚谨慎,过分的锋芒毕露,短时间内可能得到成功,但是一定会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埋下更多、更大的隐患。

为人处世切忌恃才傲物,做人一定要注意藏锋。事实证明,性格过于张扬和外漏之人,轻者遭受排挤,重者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三国时期的杨修,才华横溢,学富五车,却因为锋芒过于外露而招来杀身之祸。相反,有些人因为善于隐藏锋芒,则在血雨腥风中得以保身。

提起萧何,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他月下追韩信的知人爱才。事实上,相对于这些成为后世臣子的楷模的事迹都比不上他隐藏锋芒、自污以保身的非凡策略。

刘邦是一个会用人的皇帝,更是一个疑心很重、杀心很盛的皇帝,与项羽征战时的几个主要功臣最终都没有好下场,像刘邦依赖打天下的韩信、黥布、彭越三大将,都被逐一除去。伴君如伴虎,为这样一个主子服务,头上时刻都悬着一柄剑。“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萧何在内的所有功臣都应该懂吧。但是秦汉以后的官僚体制已不像春秋战国时那样宽松,不仅组织严密,而且具有血腥化的特点,就是辞官归隐也要看皇上的心情,否则治你一个“大不敬”,也是要掉脑袋的。

萧何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勤奋、恭谨地辅佐刘邦,而且长袖善舞地周旋于皇上与臣下之间,颇为不易。有一年,刘邦领兵与项羽激战,萧何独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就是说,萧何在关中可以“便宜”处理一切事务。当时,刘邦数次兵败逃回关中,都是萧何整顿兵马粮草,让刘邦有本钱屡败屡战。第二年,刘邦在前线数次派使者慰问萧何,对坐镇大后方的萧何有了疑虑之心。有谋士向萧何建议:“今王暴衣露盖,数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益信君。”萧何采纳建议,把自己的宗室子弟十多人派到前线刘邦麾下效命,刘邦十分高兴。灭楚以后,在汉殿论功时,刘邦认为萧何功最大,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众人都说萧何未有汗马之劳,未曾亲自打过仗,为什么功居第一?当时刘邦力挺萧何,说了一番历史上很有名的话:“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走得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从我,多者三两人;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可见,萧何的自保手段是取得效果了。

生活中,自命不凡、锋芒毕露的人大有人在。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道理,不要看任何人都不如你,人一定要学会适应社会,既然我们不能够改变什么,就一定要学会适应。比尔盖茨曾经说过:社会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你一定要学会忍耐。

有一句古语说得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现实的生活就是这样,过分的张扬极易遭受嫉妒和陷害,更容易树敌太多。

真正聪明的人,往往是为人低调,从不争功。做人要做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只有那些藏争于不争之人,方能笑到最后,做一个真正的赢家。

这种处世之智直接影响着我们的人生。在这个时代,我们无法视名利为烟云,无法做名利场中的过客,但若能在名利场上运用智慧游刃有余地游走,那得到就远远要比失去的多。我们没必要去做万人瞩目的中心,我们只要我们想要的,尽力得到我们能够得到的,这就够了。对于不属于自己应得的名和利,绝不可要;否则,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沽名钓誉者,即便能暂时获得某些大红大紫的得意和快意,日后真相大白时,也必有无穷无尽的烦恼接踵而来。对于那些勉强可以得到的名和利,我们必须要懂得谦让,将其推让与其他人,这既会增加同事间彼此的友好关系,又是自知之明的一种表现。

纵观那些成功者,大多都为人低调,与人相处温文尔雅,让你无法看到他的任何锋芒之光。相反,你会看到一个真正的成功者的境界。

生存启示

为人处世,切忌恃才傲物,做人一定要注意藏锋。事实证明,性格过于张扬和外漏之人,轻者遭受排挤,重者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不争锋芒只是一个人成大事的手段,而不是毫无进取之人的态度;偏安一隅只是蓄势待发的准备过程,而不是苟且偷生地活着。

男人要学会退让

在事业、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要向领导让步、向同事让步、向下级让步、向父母让步、向孩子让步、向妻子让步、向对手让步。你做出了让步,并不代表你就是失败者,相反,你却从你的让步中赢得了世界的和平、关系的密切、感情的融洽。这比争一时之气、逞一时之能有魄力,你是更大的胜利者。

让步既是一种境界,同时也是一种智慧。有一则故事足以说明这个道理。德国诗人歌德到公园散步,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与一位反对他的批评家相遇了,那位批评家傲慢无理地说:“知道吗,我从来不给傻瓜让路。”歌德笑道:“而我正好相反。”说完他便闪到一边去了。到底谁是傻瓜呢?自作聪明的人往往会被聪明所误。在人生的路上,难免不与“冤家”狭路相逢;在与人相处中,难免不发生分歧和争论。若都一味逞强、互不相让,结果不是两败俱伤,就是谁也占不到便宜,还会使双方始终生活在一种阴影中,没有一个好的心境。

诚然,坚持是一种精神,是气质和勇气;而让步则是一种修养,是宽容和智慧。该让步时,坚持是愚蠢的;该坚持时,让步是愚蠢的。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往往是坚持容易而让步难,因为众多的事情都不太涉及人生的前途和工作的原则,而是与个人对事物的认知程度和人与人之间的恩怨情仇相关。

清朝名臣左宗棠喜欢下棋,而且棋艺高超,少有敌手。有一次他微服出巡,在街上看到一位老者摆棋阵,并且在招牌上写着:“天下第一棋手”。左宗棠觉得老人太过狂妄,立刻前去挑战,没有想到老人连出破绽,被左宗棠击败,并且左宗棠连胜3盘。左宗棠看到“天下第一棋手”都被自己打败了,非常高兴,志在必得、唯我其谁的自信心便更加坚强了。

接着左宗棠去新疆平乱出征了。他平乱胜利回来时又见老人,于是又和老人下棋。但是,这次左宗棠竟然三战三败,被老人打得落花流水。第二天再去,仍然惨遭败北。这让左宗棠很迷惑,为何前后两重天?老人哪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进步如此快?

老人笑着回答:“您虽然微服出巡,但我一看就知道您是左公。上次我知道您即将出征,所以让您赢棋,从而增强您必胜的信念,为国家平乱立功。如今您已凯旋,我就不客气了。”

左宗棠听了感慨良多。这样看来,自己这次平乱成功还得感谢这位老人的“输棋”。另外,自己官居高位、权倾朝廷,这里面其实还包含着很多“输棋”人的关爱、支持与让步。

无独有偶,有一个爱下棋的国王,他常和大臣、下棋高手对弈。几年来,每次下棋国王都是赢家。

一日,国王微服私访。他来到京城一家酒店,遇见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正和一个青年人下棋。那小姑娘把青年人杀得一败涂地,国王想杀小姑娘的威风,便坐下来和小姑娘对弈。可是不一会儿,国王也成了小姑娘的手下败将。国王不服,又下了一盘,结果是同样惨败。

国王有些不理解,自己过去是从来没有遇到过对手的,怎么今天…

小姑娘笑着说:“我却是我父亲的手下败将。”

小姑娘见国王疑惑,又哈哈大笑道:“父亲说,把棋输给国王,国王就能增强信心,大胆地治理国家,从而更好地为国家做事。于是父亲故意输给国王。”

国王回宫后,从输棋的扫兴中却想到了很多。原来,大家都在暗地里支持我、协助我,太平盛世,其实不是我个人的功劳,还有臣民做出的让步,或以不同的方式相助我啊。

让步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宽容,是一种修养。世上的事,往往并不一定要争个你死我活、谁高谁低,因为冠军只有一个,胜者只有一个。只要你有足够的肚量和能力,你就是冠军。明明有实力夺取胜利,偏偏做出让步,确实是“棋高一着”,更加令人敬佩。

有一种说法叫做:前进一步是万丈深渊,退后一步是海阔天空。人生需要锲而不舍和执著,但过分执著有时会使你钻进牛角尖、走入死胡同。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懂得让步,没有游刃有余和回旋的余地,你就无法取得进步,也许你人生这盘棋就走不活了。该坚持时不坚持是懦夫,因为顺利和主动的恢复往往来源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该让步时不让步是愚蠢,因为宽容和良好的心态能使你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掌握着行事的主动权。

生存启示

让步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宽容,是一种修养。世上的事,往往并不一定要争个你死我活、谁高谁低,因为冠军只有一个,胜者只有一个。只要你有足够的肚量和能力,你就是冠军。

忍是一种气量,更是一种力量

人与人之间经常会产生矛盾,有的是因为认识的水平不同;有的是因为对对方不了解;有的是原本有某些偏见和误解。如果你有较大的肚量,以谅解的态度对待别人,忍住最容易爆发的激动情绪,矛盾也可能得到缓和。

在利于大局的情况下,忍是一种智慧;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忍是一种涵养;在人际交往中,忍是一种气度。有修养的人从来不会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发火动怒,只有生活中的智慧者,才能品味出忍的力量。

忍耐并非软弱,它显示着一种力量,是内心充实、无所畏惧的表现。古人说:“君子之所以取远者,则必有所持。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忍是一种强者的心态,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在现实生活中,凡有本领的人都善于忍耐,忍耐是为了给自己留有余地,而有了余地才能掌控大局。

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不是为退而退,而是以退为守;忍,不是忍辱负重,而是以忍躲避锋芒,以利再战。历史有名的:“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也是最好的体现。是因为有了“忍”,才出现了“刎颈之交”的朋友。

所以退,并不是退,而是宽容;忍也并不是忍,而是大度。心如止水,百炼成钢,自尊与卑微仅仅只差一步,差的不是别的,就是你的内心。对于个人来说,凡是一些非原则的事情可以忍,对于一些原则性的问题,坚决不能让步,忍也是有界限、有限度的。

忍是一种强者才具有的精神品质。那些表面上盛气凌人、气势汹汹、不可一世的人,内心实际上是空虚软弱的。忍,有时看似是吃了亏,其实一个人敢于吃亏,不去占眼前的便宜,大多是因为有更高的境界和更高的追求;而那种事事处处都想占别人的便宜、不愿吃亏的人,到头来往往只能收获一些蝇头小利,从大处看则反而吃了大亏。

“忍”是一种做人智慧,即使是强者,在问题无法通过积极的方式解决时,也应该采取暂时忍耐的方式处理,这可以避免时间、精力等“资源”的继续投入。在胜利不可得、而资源消耗殆尽时,忍耐可以立即停止消耗,使自己有喘息、休整的机会。也许你会认为强者不需要忍耐,因为他资源丰富而不怕消耗。但实际问题是,当弱者以飞蛾扑火之势咬住你时,强者纵然得胜,也是损失不小的“惨胜”。所以,强者在某些状况下也需要忍耐,可以借忍耐的和平时期,来改变对你不利的因素。

“忍”有时候会被认为是屈服、软弱的投降动作,但若从长远来看,“忍”其实是藏拙务实、通权达变的智慧。凡是智者,都懂得在恰当时机忍耐,毕竟人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气。忍耐常有附带的条件,如果你是弱者,并且主动提出忍耐,那么虽然可能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但却可以换得“存在”的空间和余地;“存在”是一切的根本,没有“存在”,就没有明天、没有未来。也许这种附带条件的忍耐对你不公平,让你感到屈辱,但用屈辱换得存在,换得希望,显然也是值得的。

三家分晋就是一段有名的历史。当时晋国最有势力的大夫实际有4家,最强大的是智伯瑶。他想独吞晋国,常显得非常跋扈。当时,赵襄子刚继父位,立足未稳。他在宴请智伯瑶时,智伯瑶当其手下的面打了赵襄子。赵襄子隐忍不发。后来当智伯瑶胁逼三家大夫供奉于他时,赵襄子却首先反对。在使智伯瑶的野心暴露之后,他联合其他两家大夫,灭掉了智伯瑶。

这故事说明智伯瑶的锋芒显露招了失败,而赵襄子的忍让确立了取胜的基础。对于领导者,为了长远的利益,为了时势、情理的转换,必要的退让不是坏事。以退为进,常常屡用屡胜。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只有不计较一时的得失,对细微敏感的小事隐忍不计、不怨不怒、不躁不忧,方能成就大事业。

汉代的张良,曾被高祖刘邦称道。他赞誉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却能“决胜千里之外”。但在张良年轻时,曾有这样的故事:

一次,他漫游在一座桥上,见到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见张良走近,故意将鞋坠落桥下,然后,叫张良去捡。张良虽有些怨气,却没有发作,老老实实地下去捡起鞋子。

老翁非但没有感谢,反叫张良给他穿上。张良知道是故意刁难,但又忍了,便跪着给老翁穿上鞋子。老翁看也没看张良,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张良恼怒是必然的,但他望望老翁的背影,也只是摇头而已。谁知老翁又折回来了,说:“小子可教啊,15天后黎明在此等我。”

后张良得到老翁传授予他的兵书。正是依此兵法,张良学有所成,帮助刘邦成就了霸业。

张良之可教,在于其有忍让的气度。老翁的做法其实是考验了他为政的必备之德。如若张良换一种态度,这故事将会改写,而张良最终也不过是只会从事暗杀的韩国贵族后裔而已。

在现实生活中,人或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它可能是一种平白无故的批评,也可能也可能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指责;它可能来自同事和朋友们的误解,也可能是出于某些不安好心的人的唆使和阴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明察事理,立刻进行反击,则是很容易把事情弄糟,甚至是把好事情办成坏事,而“忍”则有助于帮我们去处理好这些问题。也许这种附带条件的忍耐对你不公平,让你感到屈辱,但用屈辱换得存在,换得希望,显然也是值得的。

生存启示

生活中,我们离不开忍让。忍让中具有道德、智能,忍让中具有真、善、美。忍让使我们不觉得苦,不觉得累。所以,忍让是一个人生存的能力,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本色!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忍让,都要学会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