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管理的核心技术是:SOA 面向服务架构和BPM 业务流程管理,应用功能主要包括:以OA 为核心的社交化管理应用,以及以此为门户的ERP 等应用。
认识云管理
云管理是借助云计算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通过集中式管理系统建立完善的数据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其中集中式管理系统集中安装在云计算平台上,通过严密的权限管理和安全机制来实现的数据和信息管理系统与过程。
一、应用
云管理是指运用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所催生的创新型管理模式。
“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源自英文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的翻译,中文直译为社会性网络服务或社会化网络服务,意译为社交网络服务。社交网络含义包括硬件、软件、服务及应用。
“移动互联网”(Mobile Internet),是指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的活动的总称。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狭义云计算指IT 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广义云计算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 和软件、互联网相关,也可是其他服务。
二、云管理的复杂性
云管理增加了管理的复杂性。企业的IT 部门需要把另一层次的性能数据集成至中央系统。虽然听上去这个工作似乎很简单,但是这一步骤具有挑战性是有几个方面原因的。
云计算系统通常都在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操作系统层以上一个或两个层上运行,并运行在虚拟层的顶层,因此他们是不会向IT 运营人员提供可用于解决性能故障的详细信息的。为了缩小差距,IT 团队会在现有管理工具和云管理工具之间建立一个链接。这个步骤可以是很复杂的。云的系统包括了不同的管理API,但是有时候它们缺少一些必要的功能。
此外,云管理工具是不会遵循典型的数据中心设备命名规则的。
很多企业的故障排查工具依赖主机名称和IP 地址来识别设备。但是,云工具则往往依靠虚拟化系统的命名规则。如果没有对这些命名规则进行翻译,那么管理人员可能对基础设施只具有有限的可见性了。
云管理的工具
1.Cloudability
Cloudability 是一个跟踪来自多个云供应商的成本管理工具,它支持的供应商包括亚马逊网络服务(AWS)、Rackspace、SoftLayer 以及惠普等。用户可以查看所有供应商的成本报告,而当成本支出接近预先定义好的消费限额时,他们就会收到预算警报。Cloudability 可以根据项目、部门以及其他更多的预定义来分配多个用户。但是,账户组功能只在企业级服务中提供。
该工具的定价是基于被监控的成本的。这个工具专业版的定价为99 美元/ 月起,被监控成本最高为一万美元;企业版定价为2000 美元/ 月起,被监控成本最高为十万美元。其免费试用期为14 天。
2.VMware
VMware 公司的vCloud 套件提供了三个方面的服务:自动化、运营以及成本管理。云自动化可跨多个管理程序实现应用程序部署——其中包括公共云和私有云。PuppetLabs,Chef 以及SaltStack 工具可控制自动化。为了满足合规性方面的要求,可对策略进行微调。云运营管理工具可管理云的配置、监控器使用情况以及提供日志分析工具。VMware 公司的成本管理服务可实现跨云资源和服务水平协议的成本支出横向比较。
vCloud 套件的定价从标准版的4995 美元到企业版的11495 美元不等。
3.Cloudyn
Cloudyn 提供了一套专为AWS、谷歌以及OpenStack 的部署而开发的云计管理工具。它的报告可以帮助优化云资源的使用,并为何时使用AWS 的按需或保留实例提出合理建议。Cloudyn 还提供了包括AWS 和谷歌在内的云资源模拟成本比较。Cloudyn 的被监控成本定价模式为229 美元/ 月起,其被监控成本最高为十万美元。
4. 戴尔
归功于戴尔公司对Enstratius 的收购,戴尔提供了一个云管理平台作为软件即服务(SaaS)或部署在企业内部。它支持AWS、谷歌、Rackspace、惠普以及微软Azure 的公共云平台以及VMware、OpenStack 和Eucalyptus 的私有云。戴尔公司的云管理服务提供了对软硬件限额的标准资源监控。软件限额会触发产生一个警报,而硬件限额则会关闭对额外资源的访问。管理员可以设置基于角色的用户访问。戴尔公司的服务还集成了其他的管理和安全系统,例如LDAP、ActiveDirectory 服务器以及计费服务等。
5.RightScale
RightScale 的云管理服务提供了监控和分析工具,它可为IT 专家提供一个资源的综合视图,其中包括了防火墙、数据库以及实例等各种资源信息。用户可以根据应用程序或团队来组织资源,并实现跨多个云配置的工作负载移动。管理员可以为部署、自动备份以及协助故障转移运行等功能来设置自动扩展。还有资源警告功能。该服务支持AWS、谷歌、微软Azure、Rackspace、IBMSoftLayer、CloudStack、OpenStack 以及VMware。
6.HP
惠普公司的云自动化服务提供了一个支持多个管理程序和云供应商(包括公共云和私有云)的RESTfulAPI。惠普还有一个图形化的服务设计器,它可为多层应用程序部署定义规范。这个自动化工具可实现模块的定制,其中包括了额外的成本管理、安全性、执行报告以及Oracle 数据库等。惠普的工具支持AWS 和微软Azure。
7.IBM
与惠普类似,IBM 的云管理服务也采用了模块化的方法。它的模块是专为OpenStack 部署和基于SystemZ 平台的工作负载而设计的。
IBM 提供了一个门户网站来为公共云、私有云和混合云部署服务。IBM 的云市场提供了超过270 种的工作负载模式,其中包括了Cloudant、Watson 生态系统以及如Cognos 那样的商业智能工具。IBM 云流程编排工具提供的支持让IBM 的云管理服务成为了混合使用AWS 弹性计算云(EC2)和IBMSoftLayer 资源的用户的不错选择。
8.Scalr
Scalr 的云管理服务提供了一个独特的“if…then…”基于事件的编程模型,这个模型可实现基于事件的工作流程。这个服务配备了用于编制预算、成本跟踪以及成本预测的成本分析模块。它还提供了可运行Redis、MySQL 以及MongoDB 的模板。对于用户管理,治理框架可让管理员创建实例类型和安全组的策略和限制。Scalr 支持AWS、谷歌、Rackspace、OpenStack、Eucalyptus 以及Nebula。
互联网思维
关于“互联网思维”尚无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互联网思维”
是重新审视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思考方式与思想方法。它不是技术思维,不是营销思维,也不是电商思维,而是一种系统性的贯串产品设计、生产、物流、营销等全流程的思维方式。
关于“互联网思维”的内涵,比较公认的是10 个核心思维:用户思维、简约思维、第一思维、标签思维、痛点思维、尖叫点思维、粉丝思维、爆点思维、迭代思维、整合思维。
用户思维。互联网消除了信息不对称,消费者主权时代到来。企业必须从市场定位、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乃至售后服务整个价值链各环节,都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主动站在用户立场思考产品,让用户参与产品开发,或是按需定制。追求用户体验至上,超出用户预期。
简约思维。简约是为了让用户能够迅速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功能,快速上手、零成本学习,本质上是为减少用户使用负担,提升用户体验。iPhone 只有一个按键的设计,就是为了迎合这种体验。
第一思维。互联网时代“胜者为王、强者恒强”,市场上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占有率往往存在很大差别。企业必须树立第一思维,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滚雪球”式的成长速度。届时,其他竞争者将很难撼动其地位。
标签思维。在互联网时代,没有标签的产品等同于没有定位,有多个标签的产品也等同于没有定位。标签思维要求在产品初期就进行精确定位,并围绕这个定位进行开发、改进,持续专注地坚持这个标签。比如搜索之于百度、电子商务之于淘宝。
痛点思维。痛点是指某项产品或服务被大多数人反复表述过的有待解决的问题。痛点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有价值的功能诉求。在体验经济盛行的年代,痛点是一切产品开发的基础。要尤为重视挖掘用户痛点,提升用户体验,超越用户预期。
尖叫点思维。如果产品仅仅解决了用户的痛点,还不足以让用户推荐,必须让用户觉得实在是太好了,才会有尖叫点。雷军曾说过:永远要做让用户尖叫的产品,做不出来就是我们变得平庸了。
粉丝思维。学会借助网络通信工具,与粉丝密切互动,保持粉丝的参与感、尊重感、成就感。小米手机在开发之初,就不断吸收用户反馈、完善产品,这种迥异于传统企业的做法,让米粉们有了很强的参与感,成为小米发展的重要支撑。
爆点思维。爆点就是产品能够引爆话题的点。在互联网时代,企业需要着眼于产品本身的引爆点,借用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社会化媒体推广产品、形成口碑,需要将产品爆点用更加碎片化、更加网络化的表达方式,不断推向网络。
迭代思维。互联网时代,生产到消费的环节非常短,消费者意见反馈成本非常低。这是互联网产品能够“快速迭代”的基础。迭代思维允许产品有所不足,在持续迭代中完善产品。小米MIUI 系统,就以周为迭代开发的周期。
整合思维。整合思维要求跳出行业的条条框框,看到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弱势,看到行业和整个大环境的资源、优势和弱势。在不同整合对象之间寻找共同利益所在,同时能够提供彼此之间有利的条件,以达到“1+12”的整体效果。
“互联网思维”本质上是一种“用户至上、开放合作”的思维模式,它是相对于传统工业思维而言,与传统工业思维模式存在诸多差异。
其一,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主要关注产品可以带来多少用户,然后再考虑从用户身上获取多少利润,很多互联网企业的产品表面看没有盈利,其实是通过产品黏住用户,挖掘更多商机;传统思维则关注产品本身,所有的收益都和产品挂钩,赢利点过于狭窄。
其二,互联网思维强调开放和大范围协作,注重外部参与,例如谷歌提供大量免费工具,利用众包模式设计谷歌眼镜;传统思维往往自闭于外界,即使有协作,也是小范围的协作。
其三,互联网思维关注产品的可扩展性,通过软件升级不断提升产品功能,拉长产品生命周期;传统思维则关注以新产品替代旧产品,让用户更换产品达到升级目的,反而造成用户流失。
其四,互联网思维注重吸纳用户参与产品开发,在信息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可以参与产品开发;传统思维认为,用户只是产品的使用者,难以参与产品开发。
其五,互联网思维强调开放、协作、共享,讲究小而美,对应扁平化的组织架构;传统思维认为,组织架构是自上而下、等级分明,讲求大而全。
一、“互联网思维”的代表性观点当前,“互联网思维”不仅受到李彦宏、马化腾、马云、雷军、周鸿祎等互联网行业巨头的热捧,也被张瑞敏、董明珠、李东生等传统企业家所推崇,他们都提出了各自的“互联网思维”。其中,最具代表性和系统性的当属雷军和张瑞敏的“互联网思维”。
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认为,互联网其实不是技术,而是一种观念,是一种方法论,只有运用这种方法论才能把握住互联网时代竞争的精髓。雷军将互联网的思维和方法论总结为“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
“专注”强调企业明确自身定位,集中优势资源参与竞争;极致是指企业必须做到自己能力的极限,做到别人达不到的高度;口碑是指为用户创造最高价值体验,从而得到更忠诚的粉丝关注、实现更精准的粉丝口碑营销;“快”是指软硬件产品能以“快速迭代”的形式推出、升级并投入市场。
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认为,互联网思维对传统制造业企业意味着一种颠覆,这种颠覆主要体现为“三无”:企业无边界、管理无领导、供应链无尺度。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打开了一扇门,可以使得企业无边界,企业要从依靠自身资源求发展,颠覆为并联平台的生态圈;企业员工要从原来听从上级指令,转变为听从用户需求,企业不是管控组织而是创业平台;产品可以供给任何人、任何网络用户,倒逼企业从研发到制造全流程变革,实现全流程无尺度。
“互联网思维”也引发了一些争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互联网思维”就是创新思维。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不赞成“互联网思维”的说法,他认为“互联网思维”就是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并不只是互联网公司才有,卖猪肉的双汇也有创新思维。
因此,有互联网创新,没有所谓的“互联网思维”。
二是认为“互联网思维”不过是某些成功者的个别经验,难以复制、推广。有人认为,伴随互联网发展成长起来的一批新兴互联网企业(如BAT)和转型互联网的传统企业(如海尔、苏宁、联想等),虽然都宣称用“互联网思维”塑造发展路径,但其所探索的经验并不具有普遍性,他们的经验不一定能在更多的行业复制成功。
对于“互联网思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很正常。新华社智库江苏中心认为,对于“互联网思维”,既不能神化,将其作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不能妖魔化,将其看作子虚乌有的虚构,而应从具体实践层面来认知,分析其是否真正变革了商业业态和商业模式,是否真正推动了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是否真正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从这一角度来看,“互联网思维”的变革价值是切实可见的,它推动了小米手机、余额宝、特斯拉汽车等一批新型企业的成功崛起,对服务业、制造业甚至传统农业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并逐渐渗透至社会管理、政府管理等多领域。暂且搁置“互联网思维”在理论层面是否无懈可击的争议,我们应更多地专注于“互联网思维”的实践和落地,将其作为引导两化融合发展的新理念,推动其与具体产业、企业转型升级相结合,释放“思维红利”,助推改革创新、转变发展方式。
二、“互联网思维”变革传统产业目前,“互联网思维”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讨论。互联网通过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提高信息的整合效率,对传统行业潜力的再次挖掘,已经对传统产业产生了切实的影响和变革,其中一些变革甚至是颠覆性的。
在农业领域,“互联网思维”有助于提升农资服务水平、以大数据服务农业生产、打造农产品品牌、升级农产品销售模式、完善农业金融服务。
制造业领域,“互联网思维”催生个性化、定制化的消费需求不断出现,带动大规模服务制造模式的创新;推动知识分享和创新模式从封闭走向开放,企业研发不再局限于自身密闭的空间;“人机互联”使企业管理更具动态适应性与科学性,使企业内外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深度整合成为现实;对很多传统制造企业提出直面品牌营销、市场拓展、客户维护等新的课题。
在服务业领域,“互联网思维”的颠覆性作用已逐步显现:微信改变通信行业、淘宝改变零售行业、大众点评改变餐饮行业、余额宝改变金融行业。
“互联网思维”变革了产品设计、生产、流通、营销等各环节,催生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C2B 模式。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杨培芳指出,互联网变革所催生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C2B 模式,将是未来商业模式的主要形式。
“互联网思维”推动群体协作模式走向繁荣。众筹模式正在演变为一个新型互联网融资途径,降低创业门槛,让融资更加平民化;众包模式使产品的研发设计充分融合更多人的智慧,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崛起,众包模式的发展趋势愈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