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完美激励:点燃激情,带出一支狼性团队(1 / 1)

领导力思维 张永春 2531 字 1个月前

激励就是通过一定刺激促使某种思想、愿望和行为产生的心理过程,它使员工为实现目标而产生的行为处于积极状态,表现为高昂的情绪,坚定的意志,冲天的干劲。激励的实质便是调动员工创造性和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始终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激励的过程就是激发员工内在的动力和需求,从而使他们奋发努力工作去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和任务。

¨¨领导的示范更具激励作用

领导除了权威性以外,还要具有先锋模范作用,领导者在关键的时候往往会成为众心所向、众望所归的人,其一举一动都起着发号施令的作用。

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领袖赵简子亲自统率三军讨伐卫国,但是到了发动进攻的时候,他自己却躲在了屏障和盾牌后面。赵简子击鼓进军,但是士兵们发现自己的主帅不见了,便站在原地一动也不动。

赵简子扔下鼓槌,感叹道:“哎! 士兵变坏竟然快到了这种地步。”

行令官烛过听到了赵简子的叹息后,摘下头盔,横拿着戈,走到他面前说:“这只不过是您有些地方没有做到罢了,士兵们并没有什么不好的!”

赵简子一听这话,勃然大怒,拔出剑架在烛过的脖子上,说:“我不委派他人而亲自统率大军,而你却当面说我有些地方没有做到。你说,我哪些地方没有做到?要是有理便罢,没理就治你死罪!”

烛过面无惧色地回答道:“先君献公,即位五年就兼并了19 个国家,用的就是这样的士卒。惠公在位两年,纵情声色,残暴傲慢,而秦国袭击我国,晋军溃逃到离国都只有70 里的地方,用的也是这样的士卒。文公即位三年,以勇武砥砺士卒,所以三年以后,士卒都变得非常坚毅果敢。结果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围困卫国,夺取曹国,安定周天子,名扬天下,成为天下霸主,用的也是这样的士卒。

所以我说您只不过是有些地方没有做到罢了,士兵们有什么不好呢?”

赵简子恍然大悟,撤下剑说:“哦,多谢您的指教,我明白了自己有哪些地方没有做到。”于是离开了屏障和盾牌,站到了弓箭的射程之内,结果只击鼓一次,士兵们便攻上了城墙,战斗大获全胜。

战斗结束后,赵简子重赏了烛过。他感叹道:“兵车千辆不如烛过的一言!”

由此可见,示范是一种直观的、现实的、可供仿效的形象教育,它可以起到言行一致的导向作用。从根本上说,领导者影响被领导者的过程也是如此。企业中高层管理者运用自己的示范作用这个明亮的窗口,被领导者就能从领导者的示范作用中学到如何处理一些问题,坚定不移地朝着远大目标,劈波斩浪,奋力前行。

¨¨激励,要因时因人而异

由于不同员工的需求不同,所以,相同的激励政策起到的激励效果也会不尽相同。由于激励取决于内因,是员工的主观感受,所以,激励要因人而异。在制定和实施激励政策时,首先要调查清楚每个员工真正需求的是什么,并将这些需求整理归类,然后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帮助员工满足这些需求。

对症下药地针对不同的员工制订不同的激励计划,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一些管理者老是抱怨:“我寻找不到始终充满**与动力的员工。有时候,招聘来的员工在开始工作时热情高涨,但是,过了几个月后,这些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动力就会逐渐消失。”

某公司的管理者吉姆采取了许多提高员工工作动力的方法,他使用过赞扬、奖状、为员工提供更多的休息时间、比萨派对,甚至用现金作为奖励。虽然吉姆煞费苦心,但是员工并不买他的账,员工并没有因为他的奖励而提高工作动力。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犯了激励管理中的一个通病:没有因人而异地激发员工的动力。

最后,吉姆不得不与所有员工面对面地沟通,询问每个员工希望从工作中获得什么。他非常认真仔细地调查研究,最后确定每个员工在工作中寻找到的最有意义的动力源泉。

他与四位员工沟通交流后,得到了三种答案。

一名员工希望自己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成为服务水平最高的员工。这是她辛勤工作的最大动力,其他两位员工说,如果有自主决定工作方式的权力,他们才会感觉到自己在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另外一名员工不仅喜欢自己从事的工作,还喜欢与工作有关的社交活动。吉姆在收集了各种信息后,就对症下药地针对不同的员工制订不同的激励计划,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现在,他所领导的团队具有非常高的工作动力与热情。

即便是同一位员工,在不同的时间或环境下,也会有不同的需求。

也许这段时间他意志消沉,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那么作为管理者,就要不失时机地对他加以表扬,使他获得工作上被认可的喜悦。

激励,不能“一锅端”。否则,非但达不到预期效果,还有可能事与愿违。有针对性的激励,才是上上之策。

¨¨奖励能激发员工的新思维

奖励是一种激励的手段,奖励使所有员工在工作绩效的问题上有了一个最基本的共识:良好的工作绩效会赢得一个美好的生活。需要指出的是,奖励只是为管理者提供有效的肥料,要让花园繁茂起来,还需要管理者多掌握一些奖励的艺术或绝招。

日本有一家公司叫狮子,主要生产经营洗涤、化妆品等。其销售额每年达28.9 亿美元,利润4000 万美元,拥有资产25.5 亿美元,员工5000 人。在全球最大的500 家工业企业中,它的位置是第483 位。

狮子公司在经营上有什么诀窍吗?请看下面两则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关于牙刷的。

有个叫加藤信三的员工是个急性子,别的不说了,就说早起刷牙吧,为了赶时间,总是粗粗地刷几下就了事。可是越着急越出事,每次刷了牙以后,牙龈就出血,还得一个劲地漱口。别看加藤信三干什么都猴急猴急的,但却很爱思考问题。为什么刷牙后会出血呢?如果是我的牙龈有问题,但为什么许多人都出血呢?他思来想去,突然一拍脑门:哎呀,是不是牙刷有问题呀?他拿出放大镜,仔细观察牙刷的毛,猛地发现,牙刷毛顶端是四方的,很不圆滑,而有的就像刺儿一样,它不把牙龈“扎”出血才怪呢。于是,加藤信三就向领导建议:公司应该把牙刷毛顶端改成圆形。

一个小小的建议,让狮子牙刷很快占领了日本40%的市场,在国外也大受欢迎。当然,加藤信三也因为自己的好建议得以加薪晋职。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牙膏的。

一次,总裁召集会议,大家对公司的牙膏销售不旺感到烦恼。其实,大家也想出了不少主意,但都站不住脚。难道就没有一个办法可行吗?这时,一个年轻的经理站起来说:“我手中有张纸,纸里有一个建议,若您采纳我的建议,我们的产品销量肯定能上去,但必须得另付我……”他开出了一个很高的价钱。“公司每个月都支付你薪水,你还另要钱,是不是太过分了?”大家异口同声地发出指责。总裁也有点生气了。这个年轻的经理却对总裁说:“总裁先生,如果我的建议行不通,您可以把它丢掉,一毛钱也不必付。”总裁接过那张纸,阅毕,马上如数签了一张支票给那位年轻的经理。大家傻眼了! 怎么,一张纸就值那么多钱?它上面有什么好点子呢?那张纸上只写了一句话:将现有的牙膏口扩大l 毫米。大家嘲笑起来,这叫什么建议?一分钱也不值。总裁这回眉开眼笑了:“诸位好好算一算,每天早上,每个消费者多用1 毫米的牙膏,每天的牙膏消费量将多出多少倍呀!”

在大家还在计算的时候,总裁已经下令更换新的包装了。这个决定,使该公司这一年的营业额增加了32%。

综上所述,有效的奖励应该越快越好,如果一个人有什么值得奖励的表现,你就应该尽快地奖励他,让他明白你希望他继续那样做,假如你过了一星期或一个月才去奖励他的话,效果自然就会降低。对好的、合理的建议提出者一定要给予奖励,而且奖励要及时,否则就不能达到最好效果。舍不得“二两银子”和总是把奖励等到“秋后”

再算的领导是短视的。

¨¨赞美是不花钱又暖心的奖励

马克·吐温说过,听到一句得体的称赞,能使他陶醉两个月。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己的努力被别人看见,自己的成绩被人肯定。我们自己渴望得到赞扬,那么也不要忽略赞扬别人。

绩效管理顾问艾伦曾为美国陆军部训练军官,谈起那次训练,他说了以下这个故事:

在上课的军官当中,有位上校对于激励技巧的使用颇不以为然。

在训练课程结束之后大约一个星期,那位上校负责一份重要的简报,由于他做得十分出色,他的上司——一位将军想要赞美他。将军找了一张黄色的图画纸,把它折成一张精美的卡片,外边写上“太棒了!”

里边则写了些奖励的话,然后召见他,当面称赞他,并把那张卡片交给了他。

上校把卡片拿在手中读了一遍,读完之后僵直地站在那里愣了一会儿,然后头也不抬地走出了办公室。

将军有点莫明其妙,心想: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心中不安的将军尾随上校出来看看,结果,让他感到美妙的是上校到每个办公室都去转了一圈,向人炫耀他那张卡片。

故事还没完,那位上校此后把这招运用得比将军还好,他为自己专门设计印刷了一批用来赞美别人的专用卡片。

众所周知,金钱是激发员工积极性的有力工具。但有一种更为直接、有效的方式,那就是来自管理者的认可和赞美。因为它能唤起员工的荣誉感、责任感和自尊心。所谓“士为知己者死”,管理者的一句话,便能激起员工的无限潜能。这种用人之术是“成本相当低廉”的投资,花费最少、管理最大,管理者何乐而不为呢?

¨¨施加危机感,激发团队生命活力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每时每刻都有生存的危机,市场、竞争对手、技术水平、替代产品、政策和法律环境等外部因素在不断变化,企业内部因素也在不断更替,这使企业时刻处在危机之中。而危机的不可预见性和破坏性,足可以使一个原本很有竞争力的企业突然死亡。企业的危机可能源起于从生产到营销、从人员到物质的任何一个点上,产品、创新、销售、人事、财务、公关——任何一个环节上的滞后与失误,都可能引发一场深刻的危机。这要求企业要有生于忧患的危机意识。即使企业的生存发展一直比较顺利,但企业的危机感一点也不能少。比尔·盖茨经常告诫他的员工“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 个月”。应该不时提醒你的员工,企业可能会倒闭,他们可能会失去工作。这种危机意识会催促员工们更加努力地工作,当员工战胜他们面临的挑战时,他们就会更加自信,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成为对企业有所贡献者,是工作稳定的唯一途径。

太过稳定的环境对企业来说是非常有害的,不但麻痹员工的斗志还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太过稳定的环境会使员工对工作抱无所谓的态度,认为稳定的工作是应该的,这不仅会对公司造成损失,对个人贻害更深,如果对自己的工作不负责,就不会去学习如何应变。那么当变化不可避免时,这些人就束手无策,坐以待毙,这才是真正的危险。

要打破这种无所谓文化,或调动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就得在风险与稳定之间建立适当的平衡点。如果人们觉察不到危机感,就必须创造一种环境,让他们产生不稳定感,不能让他们麻木不仁。心理学规律表明,随着焦虑程度的加深,人的业绩也会提高。当焦虑度达到一个理想水平时,业绩也会随之达到最高点。

研究表明,当人们面临适当的挑战时,其能力会发挥得最好,追求目标的动力也最大。人们肩负着足够的风险,珍惜自己的努力所得。

这是一种富于成效的状态,而这点恰好使他们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1974 年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下,日立公司和其他公司一样,在经济上遭到很大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日立公司采用了“激将法”。

首先,他们施用“精神刺激法”,让工人们“暂时回家待命”。对公司来说,这样也不会有多大的节约。但日立公司认为:在生产任务不足的情况下,与其让全体工人在工厂里拖拖拉拉地只干70%- 80%的活,还不如让大部分工人回家待命,这样更有利于保持工人饱满的劳动热情。同时,离厂回家待命能使职工有一定的危机感,有利于刺激职工产生紧迫感。其次,按“救灾式管理法”调整管理干部的工资。

1975 年1 月,日立公司对4000 名管理干部实行了削减工资的措施,其中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减薪15% ;高级干部、理事减薪10% ;参赞、参事、参事助理减薪7%,副参事减薪5% , 从而加深了管理干部的危机感。

1975 年4 月,日立公司又将新录用的工人上班日期推迟了20 天,促使新职工从一开始就产生紧迫感,并让其他老职工产生危机感。

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有力地促使了职工奋发努力,使该公司的“恢复情况比其他公司快”。

当人们面临适当的挑战时,其能力会发挥得最好,追求目标的动力也最大。人们肩负着足够的风险,珍惜自己的努力所得。所以,对于管理者来说,就应该学会进行危机管理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