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善于情感投资:利用情感换取员工的忠心(1 / 1)

领导力思维 张永春 4197 字 1个月前

越是卓越的管理者越善于对员工进行感情投资,这样才能使员工感受到自己受到重视与关爱,感受到心灵的温暖,因而愿意踏实工作、尽己所能,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力量,为企业尽心尽力工作。

¨¨管人是管理之本,管心是管人之本有人说,一个日本人是一条虫,三个日本人是一条龙。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用来形容日本人忠于企业、忠于团队还是比较贴切的。在日本,很多企业把公司当成家,视企业如生命,与同事能够精诚合作,当企业遇到困难时,大家抱成一团,共同克服危机。

为什么日本人能做到这些呢?其实,这与日本的企业管理哲学有很大的关系,日本企业推崇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各大公司对员工普遍实行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企业内工会等制度,把员工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试问,为公司创造利润,就是为自己创造利益,谁不愿意努力工作呢?

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主要体现于管人管心,那就是充分尊重员工,把员工当作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根据员工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况等综合情况,给员工安排最合适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充分考虑员工的成长和价值。这样就能很好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了利润,为企业发展做出了最大的贡献。与此同时,员工的价值得以体现,需求得以满足,员工才会真心真意地拥护企业。

著名人力资源专家李诚多次在培训课程中告诉创业者:“管人管事不如管心。”他认为,企业如果单纯地用管理学来管人,是很难取得理想效果的,还需要用心理学进行干预。在他看来,管心是根本,管心的目的是激发团队的潜能,提升大家的心智,为企业创造更高的利润。

李诚把员工分为四类:一类是经济人,即需要金钱满足,因为现代人生活压力太大了。二类是社会人,即追求信任和理解,在公司工作追求开心;三类人追求自我实现,他们有很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想利用工作这个平台实现自我的价值;四类是复杂人,即全方位追求自我,也可以说是前三种需求的综合体。

要想管好这些人,唯有从心灵入手,帮他们做出与企业发展相统一的职业规划,让他们既能赚到钱,又能快乐地工作,还能实现自我的价值。在这个规划中,要倡导终身雇佣,倡导自我学习和提高,倡导平等竞争的理念,让员工和企业一同成长和发展。

对企业管理者而言,只有管住了人,才能把企业管理好,因为企业是由人构成的,企业发展靠的是人。而要管住人,最好的办法是管住人的心,即要采用以人为本的策略,真正赢得人心。这就要求管理者有识人心的能力。

俗话说:“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要想读懂人心,就要掌握心理学技巧和攻心方法,懂得感情投资。作为管理者,要做有心人,也许从下属一个无意识的动作、一句不经意的话语中,你就能看出其内心的本意。然后,针对员工的本意,采取最贴心的关怀、最有力的说服、最动情的激励。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员工沉睡的潜能,让员工变得更有效率,让业绩有更大的提升。

作为一个公司的管理者,你必须十分明白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了解市场的需要,并明白每个员工的工作情形。管理者要在适当的时候,做出明确果断的决定,不可受任何人情因素的蒙蔽,如此方能成功。

¨¨管理之道,在于把握员工的心声员工在公司工作,他们除了每周五天、每天朝九晚五地上班下班之外,内心会有什么想法呢?他们对公司满意吗?他们对公司还有哪些期盼?他们对公司的管理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对此,作为管理者,你是否试图去了解过呢?只有主动去了解,你才能把握员工的思想动态和心声,才能有的放矢地管理企业。在这方面,沃尔玛集团的创始人萨姆·沃尔顿做得十分到位。

“你在想些什么?”“你最关心什么?”这是萨姆·沃尔顿在视察分店时,经常向员工提到的问题。在视察的过程中,沃尔顿经常与基层员工沟通,通过聊天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困难,以此把握员工的心声。

据一位沃尔玛公司的职员回忆:“我们盼望董事长来商店参观时的感觉,就像等待一位伟大的运动员、电影明星或政府首脑一样。但他一走进商店,我们原先那种敬畏的心情立即就被一种亲密感受所取代。

他以自己的平易近人把笼罩在他身上的那种传奇和神秘色彩一扫而光。

参观结束后,商店里的每一个人都清楚,他对我们所做的贡献怀有感激之情,不管那些贡献是多么微不足道。每个员工都似乎感到了自身的重要性。这几乎就像老朋友来看你一样。”

萨姆·沃尔顿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我们都是人,都有不同的长处和短处。因此,真诚的帮助加上很大程度的理解和交流,一定会帮助我们取得胜利。记住,老板必须总是把员工放在他们自己的前面。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的事业将会一帆风顺。”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员工除了在工作上会遇到困难之外,在生活上是否有苦恼呢?作为管理者,一定要认识到:员工发牢骚、吐苦水是很常见的事情,不要以为员工表达不满,就表示对公司甚至对你个人有成见,是不爱公司的表现。

恰恰相反,员工爱公司、把公司当家,才会抱怨公司的不足,才愿意指出公司的弊病,他们这样做无外乎让领导者重视这些问题,想办法改变不良的现状。而且通过员工的抱怨、不满、意见或建议。你还可以意识到其他人也有这样的感受。如此一来,你就能很好地把握员工们的心声,这对管理企业、带领团队是十分有益的。

可见,管理者不能对员工的抱怨充耳不闻,对员工的意见和建议置之不理,更不能对这类员工产生偏见。而应该像萨姆·沃尔顿那样,主动放低姿态,走近员工,与员工心贴心地沟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这样才能体现企业对员工们的人性化关怀,使员工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在企业日常管理中,领导者与员工沟通是最常见的管理行为。同样的沟通,语气不同,沟通的效果也别有洞天。

不要以为自己是领导者,就表现得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就用强硬的命令压制你的员工。要知道,每个员工都有自尊,他们希望被领导者平等相待。如果你忽视员工的这层心理,采用命令的口气与他们沟通,要求他们去做事,他们最多只是把事情做完。但如果你采用商量的口气、建议的口吻与下属沟通,下属往往会把事情做好。

“做完”和“做好”,一字之差,执行效果也许相差甚远,做完只是基本的完成,充其量是合格。做好则是做到位、做圆满,让你无可挑剔,可以称得上是“优质”。试问,你希望下属给你怎样的执行效果呢?

人是情感动物,而不是机器,人会有情绪、有感受、有自尊心,而机器没有。当你向机器下达命令时,你要做的就是用力地按下某个按钮,而当你向员工下达命令时,如果你语气“重”了,就容易使员工感受到压迫感,他们会本能地抗拒。如果你轻声一点,多一点协商,多一点建议,他们就会舒服地接受命令,做到你想要的效果。

美国管理专家帕特里克·兰西奥尼曾说过:“企业中无穷无尽的管理危机,往往并不是表面上的战略失误、营销不利、竞争威胁、技术开发上的不智决策等等所致,而是管理者犯了一些基本的但是又没有引起正视的错误,才导致危机的爆发。”其实,命令性的口吻和语气,就是一个基本的但是又没有被引起正视的错误,它是造成管理危机的一个导火索。

这是发生在某大型企业的一件事:一天,总裁先生回办公室取东西,走到门口时,突然意识到自己没有带钥匙。这个时候,他的秘书早已下班。他给秘书打电话,但是秘书没有及时接听。他感到非常气愤,于是不停地拨打对方的电话,终于,秘书接听电话了。

在电话中,总裁带着满腔的怒火斥责对方,并命令道:“你给我马上来公司,我在这里等你开门。”面对总裁的要求,秘书当即反驳道:“我凭什么去公司?我已经下班了,我不再受你的指使,你没有资格对我吼叫……”第二天,秘书来到公司人事部,要求办理离职手续。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表示:“不论是企业或团体的领导者,要使属下高高兴兴,自动自发地做事,我认为最重要的,要在用人和被用人之间,建立双向的,也就是精神与精神,心与心的契合、沟通。”在他看来,精神与精神、心与心的平等沟通十分重要,要做到这一点,最好就是用建议和商量的口吻和下属沟通。

¨¨通过场面话消除员工疑虑

哈默1898 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市。18 岁那年,哈默接管了父亲的制药厂,当上了老板。由于管理有方,他的制药厂生意十分兴隆,收入也大幅度增加。几年之后,22 岁的哈默就成了百万富翁。

1921 年,他听说前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鼓励吸引外资,就打算去前苏联做笔买卖来大赚一笔,他想,目前最需要的是得到足够的粮食,以解决饥荒。而这时的美国,粮食正值大丰收,农民们宁肯把粮食烧掉,也不愿以低价将粮食送往市场去出售。而刚建国不久的前苏联有的是美国人梦寐以求的毛皮、白金、绿宝石,如果让双方做个交换,自己做个中介,岂不是可以大捞一笔?哈默打定了主意,于是就到了苏联。

哈默到达莫斯科后,就通过外交手段要会见列宁。第二天上午,哈默就被召到列宁的办公室里。列宁和哈默进行了亲切的交谈,粮食问题很快就达成协议。

接着,列宁对哈默说:“哈默先生,我希望你能在苏联投资,经营企业。”

哈默听了,沉默不语,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正值社会主义刚刚建立起来,哈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人,资本主义国家对前苏联所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有很深的偏见,许多西方国家的人将前苏联的政策看成是可怕的怪物。因此,他们把到前苏联经商、投资办企业,称为“到月球去探险”。

列宁一看哈默沉默不语,就明白了哈默的心事。于是便说:“哈默先生,您对我们的新经济政策是否有些成见?”

哈默没有吱声。列宁接着又说:“我们的新经济政策要求重新开发我们的经济潜能。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以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你们出钱、出技术力量,而我国则出劳动力,这样,对双方都有好处。”

哈默说:“原来如此。”经过一番交谈,哈默弄清了苏维埃政权的性质和前苏联吸引外资办企业的平等互利原则,便很想大干一番。但是说着说着,他又动摇起来,想打退堂鼓。

于是,列宁又问:“先生还有什么其他问题吗?”

哈默说:“我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人,我们强调私有权不可侵犯,而贵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公有制,这两种不同背景的制度可能会发生碰撞,我担心贵国的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会办事拖拉。”

列宁笑着告诉他:“我们现在最大的祸害之一——官僚主义,可能让你担心,但我打算指定一两个人组成特别委员会,全权处理这些事务,他们会向你提供任何你所需要的合法帮助,你们不会受到任何机关的无理阻挠。”

哈默点了点头,但眼神中还是流露出某种担心。

列宁看到了,就索性把话说得一清二楚:“我明白先生的想法,我们会确定一些条件,来保证你们作为承租人一方有利可图。任何一个国家的商人都不是慈善家,都要求资本的回报,不然的话,只有傻瓜才会投资。”

由于列宁对哈默的一连串疑虑,像剥竹笋般逐个加以解释,没过多久,哈默便成了第一个在前苏联投资并获得贸易特许权的商人。

在上面这个事例中,哈默先生出于一位商人的敏感,对采取新经济政策的前苏联存有种种的疑虑。而列宁,为了说服哈默先生在前苏联投资,以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便逐个解除了哈默先生的种种疑虑,最终说服他在前苏联投资兴办企业,并由此吸引了不少其他国家的商人纷纷来苏投资。

领导者要想说服别人接受你的观点、见解、意见和主张,可由表层逐步深入实质,由外围步步逼近核心,就像剥竹笋一样,剥去一层,又剥一层,引导被说服者由不理解、不同意、到一步一步地走向理解同意。

¨¨视下属为朋友

每一个公司,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很复杂,也可以很单纯。作为这个大家庭一分子的你,如何表现自己,与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人融洽相处,达到真正的沟通。

一般人似乎都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与上司相处的技巧上,对于那些职位比自己低微的同事,则肆意责骂,把自己心中的闷气全然发泄在对方的身上。动辄就表现出不耐烦的表情,发号施令,根本没有考虑到对方的感受。你是否也曾有过这种过失?抑或你曾身受其害,很清楚被人随意指使,无理取闹的委屈?一个在办公室里旗开得胜,威风八面的人,他的心中不会存在等级观念,他懂得人人生而平等的道理。就算自己的职位比别人高,也不敢恣意妄为。须知风水轮流转,尊重别人,是自重的第一步。

无疑,你的下属有责任助你完成工作,事无大小,你都可以交给他处理。但你如果能将一些较烦琐而困难的工作,独自完成妥当,让下属有更充裕的时间做好其分内的事务,对方必然感激不尽,对你更忠心。上司与下属的关系,唯有以互助互谅为基础,合作无间,工作才会变得轻松而富有意义。

视下属如知己良朋,而不是自己的奴仆。时而征询对方的意见,接受对方的批评,力求消除彼此心中的隔阂,如此,对方做起事来,必然格外卖力。

表现出色的你,刚刚获得升职,而且公司新聘了一个助手给你。

不过,千万别以为助手是你的“马仔”,把他看作朋友,大家合作起来就更得心应手。

他既是初来乍到,对公司的一切都陌生,那么你必须给他一定程度的帮助。例如,处处指点他,使他早日适应环境,利用你的经验,解决他的疑难,或者在工作之余跟他多谈谈公司里的工作程序和其他小事,免得他四处碰壁。

不要忘记让他参与所有跟他有关的会议,让他多了解公司的业务和同事们的工作情况,也让他多发表意见。这样,既可以使他建立起信心,你也可获悉其心思。

当他初次工作时,多提醒他,多给他时间去了解、消化,然后才进行,不妨多解释几遍有关工作会遇到的问题。

不过别把公司的政策过分吐露,形成无形的压力。试问在战战兢兢的情况下,又有谁能做出满意的业绩呢?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别吝啬适当的鼓励。

许多女秘书都比较愿意为男上司效劳,因为她们觉得女上司爱鸡蛋里挑骨头。还有,大家都是女人,应该有同等的权利,所以无形中对女上司有一种排斥心态。

假如你是一位女上司,面对这种秘书小姐,请花多点时间去思考。

不要总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对方,即使你经常自愿超时工作,也不应强迫对方跟随你。就待她如工作的伙伴、在适当时候赞赏她,间或请她吃午饭,以表示你欣赏她的工作态度和多谢她的合作。

切记不要请她为你做私人事情,但一些秘书事务可不能忽视,如打字、簿记、入档案等。避免过分控制她的工作方式,只要她能如期替你做好一切,使你无后顾之忧,就够理想了。

此外,在对方的私事上也要多注意一些。例如对方病了,买了新衣服,换了化妆品等等,别忘记问候或赞赏她。这样,你们之间就不仅仅是上下关系,还更像朋友一样友好。

作为管理者,把下属当作朋友,下属会觉得受到重视、尊重,做起事来必然会格外卖力,这样大家合作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对下属多进行感情投资

讲究情义是人性的一大弱点,中国人尤其如此。“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无一不是“感情效应”的结果。为官者大都深知其中的奥妙,不失时机地付出廉价的感情投资,对于拉拢和控制部下往往能收到异乎寻常的效果。

韩非子在讲到驭臣之术时,只说到赏罚两个方面,这自然是最主要的手段,但却很不够,有时两句动情的话语,几滴伤心的眼泪往往比高官厚禄更能打动人。因此,感情投资,可谓一本万利,是一种最为高明的统治术。

富有人情味的上司必能获得下属的衷心拥戴。

吴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在担任魏军统帅时,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受下层士兵的拥戴。当然,吴起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士兵在战场上为他卖命,多打胜仗。他的战功大了,爵禄自然也就高了。

有一次,一个士兵身上长了个脓疮,作为一军统帅的吴起,竟然亲自用嘴为士兵吸吮脓血,全军上下无不感动,而这个士兵的母亲得知这个消息时却哭了。有人奇怪地问道:“你的儿子不过是小小的兵卒,将军亲自为他吸脓疮,你为什么倒哭呢?你儿子能得到将军的厚爱,这是你家的福分哪!”这位母亲哭诉道:“这哪里是爱我的儿子呀,分明是让我儿子为他卖命。想当初吴将军也曾为孩子的父亲吸脓血,结果打仗时,他父亲格外卖力,冲锋在前,终于战死沙场;现在他又这样对待我的儿子,看来这孩子也活不长了!”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有了这样“爱兵如子”的统帅,部下能不尽心竭力,效命疆场吗?

吴起绝不是一个通人情、重感情的人,他为了谋取功名,背井离乡,母亲死了,他也不还乡安葬;他本来娶了齐国的女子为妻,为了能当上鲁国统帅,竟杀死了自己的妻子,以消除鲁国国君的怀疑。所以史书说他是个残忍之人。可就是这么一个人,对士兵却关怀备至,像吸脓吮血的事,父子之间都很难做到,他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干,难道他真的是独独钟情于士兵,视兵如子吗?自然不是,他这么做的唯一目的是要让士兵在战场上为他卖命。这倒真应了那一句名言:“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作为上级,只有和下级搞好关系,赢得下级的拥戴,才能调动起下级的积极性,从而促使他们尽心尽力地工作。俗话说:“将心比心”,你想要别人怎样对待自己,那么自己就要先怎样对待别人,只有先付出爱和真情,才能收到一呼百应的效果。

日本著名的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就是一个注重感情投资的人,他曾说过:“最失败的领导,就是那种员工一看见你,就像鱼一样没命地逃开的领导。”他每次看见辛勤工作的员工,都要亲自上前为其沏上一杯茶,并充满感激地说:“太感谢了,你辛苦了,请喝杯茶吧!”正因为在这些小事上,松下幸之助都不忘记表达出对下级的爱和关怀,所以他获得了员工们一致的拥戴,他们都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力。

公元742 年,唐玄宗连下三道诏书,征召大名鼎鼎的诗人李白入京。

李白这一年43 岁,他毕生都向往着建功立业,以为这一回总算可以大展宏图了,于是,意气风发地来到了长安。唐玄宗在大明宫召见了他。

封建时代,皇帝召见大臣,气派是十分尊严的,他端坐御座之上,居高临下,而臣下则要一路小跑至他的膝下,行三跪九叩大礼,俯首称臣。而唐玄宗这一次召见李白,这一切森严的礼仪全都免除,他亲自坐着步辇( 一种由人抬的代步工具) 前来迎接。当李白到来时,他从步辇上下来,大步迎了上去;迎入大殿之后,又以镶嵌着各种名贵宝石的食案盛了各种珍馐佳肴来招待李白,大约是怕所上的一道汤太热,会烫着李白,唐玄宗竟然御手亲自以汤匙调羹,赐给李白,并对他说:“卿是一个普通读书人,可你的大名居然传到我的耳中,若不是你有着超凡的诗才,怎么能做到这一点?”

接着又赐他一匹天马驹,宫中的宴会,鸾驾的巡游,都让李白陪侍左右。

一个普通的诗人,无官无职,能够得到皇帝的召见,赐宴,已是非常的礼遇了,而降辇步迎,御手调羹,更是旷古的隆恩。虽然李白这一次来长安,在仕途上并没有多大发展,最后还被客客气气地赶出了长安,但唐玄宗的这一次接见,却在李白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使他终身引以为豪,至死都念念不忘。

民国年间,袁世凯在统御部下方面也很注重感情投资。

早在小站练兵时期,他就从天津武备学堂物色了一批军事人才。

其中最著名的有三个人: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后来都成了北洋系统中叱咤风云的人物。袁世凯为了让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供其利用可谓煞费苦心。

袁世凯在创办新军时,相继成立了三个协( 旅),在选任协统时,他宣布采用考试的办法,每次只取一人。

第一次,王士珍考取。

第二次,冯国璋考取。

从柏林深造回国的段祺瑞,自认为学问不凡,却连续两次没有考取,对段来说,只有最后一次机会了。第三次考试前,他十分紧张,担心再考不上,就要屈居人下,心中十分不快。

第三次考试前一天的晚上,正当段祺瑞闷闷不乐地坐着发呆时,忽然传令官来找他说是袁大人叫他去。段祺瑞不敢怠慢,立即前往帅府,晋见袁世凯。袁世凯令他坐下,东拉西扯,说了些不着边际的话。

临走,袁世凯塞给段祺瑞一张纸条,段祺瑞心中的纳闷,这纸条是什么呢?又不敢当面拆开看。急忙回到家中,打开一看,不觉大喜,原来是这次考试的试题。

段祺瑞连夜准备,第二天考试时,胸有成竹,考试结果一出来,果然高中第一名,当了第三协的协统。

段祺瑞深感袁世凯是个伯乐,对于自己有知遇之恩,决心终身相报。

后来,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都成了北洋军阀政府的要人。段祺瑞谈起当年袁世凯帮他渡过难关的事,仍感恩不尽,谁知冯国璋、王士珍听了,不觉大笑,原来王、冯二人考试时也得到过袁世凯给的这样的纸条。

袁世凯这种办法,既可以使提拔的将士报恩,又能使没升官的将士心服口服,便于统率,还给被提拔者创造了很高的声誉。由此可见,袁世凯在玩弄权术上是个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