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伯克希尔,我们按法律做事,而且做的所有事情都能在登上报纸头版后仍不会让我们觉得愧疚。永远不要因为别人这样做就认为我们也可以这样做。
——彼得·林奇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伯克希尔文化的最大特点是与巴菲特合二为一,即巴菲特不但是伯克希尔公司化身,而且还是“新伯克希尔之父”(这里的“新伯克希尔”是与巴菲特接管前的伯克希尔和哈撒韦两家公司相对而言的)。
正是有了这种合二为一,巴菲特才会把伯克希尔公司当作自己的心肝宝贝一样呵护着,希望她不受半点污染和伤害。
2006年9月,惠普公司“电话门”丑闻曝光后,巴菲特专门写了一份备忘录,提醒伯克希尔公司管理层们一定要抵制**,即使这种**属于行规、属于“潜规则”也是如此。他写道,他们在伯克希尔公司只是按照法律在做事,而且要求做到做过的所有事情都登在报纸头版头条上仍然不会感到愧疚;永远不要因为别人在这么做就认为自己也可以这样做。他说,“最危险的5个字就是‘别人也这样’。”
而实际上,这并不是巴菲特第一次提醒公司管理人注意商业道德了。他的助理德比尔·波萨涅克(Debbie Bosanek)说,巴菲特最多每两年就会如此这般地提醒伯克希尔公司经理们一次,警钟长鸣。对于读者来说,这样的提醒可以经常在伯克希尔公司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看到。尤其是近几年来,他对期权激励、管理层补偿、对冲基金费用等公司治理方面的问题关注得最多,认为企业最不能丢失的就是这些责任。
在一个“利润至上”的资本主义世界里,一个标标准准的资本家有如此之高的“觉悟”实在令人佩服。其实呢巴菲特并不是圣人,他也是在吸取过去的教训基础上做到这一点的。
2000年伯克希尔公司与美国国际集团的交易引起巨大争议,伯克希尔公司旗下通用再保险公司的4位高层管理人员被控欺诈。巴菲特对此解释说,要让伯克希尔公司20万名员工都不犯错误是很难的,但“我们可以通过马上改正哪怕是极小的错误来最大限度地降低这种错误带来的不良影响。”从中不难看出,他对伯克希尔公司声誉极度爱惜。
由于巴菲特持有大量伯克希尔公司股票,所以他能从某个角度代表伯克希尔公司。他把伯克希尔公司比喻成画布,他自己是一名画家。
据1985年10月10日《女装日报》报导,巴菲特在回忆他的工作情景时说:“我对我的工作非常满意。每天早晨上班时,我好像是前往西斯廷教堂去作画。”他说,什么东西更有意思?类似一幅没有画完的油画作品就是:“如果我想在画布上涂抹蓝色或红色颜料,我就可以完全做到。没有人对此指手画脚,说三道四。也许别人不喜欢油画,但是我喜欢。”
面对庞大的伯克希尔机构,巴菲特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管理艺术和方法。他在伯克希尔公司2006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他非常认同美国前总统里根(Ronald Reagan)说一句话:“繁重的工作也许压不死人,但何苦冒这个险呢?”所以他完全放手让伯克希尔公司中的优秀经理人自由表演,他的任务只是支持、塑造、加强企业文化以及资本分配决策;而伯克希尔公司的所有经理人也都以认真的态度和实际工作成果来回报巴菲特对他们的信任。
不用说,企业管理做到这个份上,是皆大欢喜并且十分成功的了。
在许多人眼里,巴菲特作为伯克希尔公司化身,许多重大问题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既然是这样,那么他去世后伯克希尔公司会走向哪里呢?自然,这也是巴菲特晚年经常考虑的重要问题。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5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提请各位股东放心,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绝大多数企业都拥有强大的市场地位、强劲的发展动力、非常杰出的经理人,并且伯克希尔公司独特的企业文化已经深深植根于下属每一个企业中,所以即使他今晚去世,这些公司的业务经营也不会出半点差错。更不用说,他已经在伯克希尔公司选定了3位相当年轻、并且完全胜任首席执行官的经理人了。
他形容说,这3位经理人中的任何一位在某一方面都要超过他自己,只是他们3个人中的任何一位都不具备他那种独特的交叉性经验。他请大家放心,伯克希尔公司董事会已经充分讨论过这3位首席执行官候选人中的任何一位,并且就接替他的最终人选达成一致决议。他的意思是说,即使他百年之后伯克希尔公司也不会停止发展更不会导致混乱。
确实,要保证全球瞩目的伯克希尔公司文化不因巴菲特去世而有任何改变,实在是一件至关重大的事,来不得半点马虎。
巴菲特作为全球首富,个人生活一向俭朴。他住的房屋是几十年前在老家盖的,所用私家车是普通的美国车,用了10年后交给秘书继续使用。他不但没有任何奢侈性消费(尽管他付得起这笔钱),更不用说会像那些小富即安的人买几艘游艇显摆显摆了,就是每天的伙食也多是快餐店的汉堡包和可乐,和中国读者经常看到的快餐盒饭没有多大区别,更不会像有些小老板那样以每天下馆子感到光荣。
巴菲特曾经开玩笑说,他有足够的钱雇用1万名艺术家在他的有生之年每天给他画像,当然他不可能会这样去炫富。不但不会,而且他还在2006年作出重大决策——在有生之年把自己所有资产的85%通过5个基金会捐赠出去,回报给社会;并且他的这种捐献是完全彻底的,既不准把自己的名字贴在捐建医院的墙壁上,也从来不在慈善聚会上坐最显眼的位子,他觉得后者这种做法很无聊,不符合“雷锋精神”。
回过头来看,巴菲特的消费理念和举措与伯克希尔公司经营原则高度一致,这也是一种处理赚钱与花钱艺术的高超技巧。
[启示录]
巴菲特关于接班人的问题考虑了许多年,方案、人数、人选也变更了许多次,但始终不肯说出究竟是谁。这既给外界一种神秘,又能考验候选人。要保证伯克希尔公司文化不变,这方面不能不小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