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其它大专院校的学生也开始陆续造访,这一学年将会有来自芝加哥、Dartmouth、Delaware、佛罗里达、印地安纳、爱荷华、马里兰、内布拉斯加、宾夕法尼亚、史丹佛、田纳西、德克萨斯州、多伦多、犹它州等地的学生,人数从30到100人不等,大部分是MBA学生。我对于他们的素质印象深刻,他们对于商业与投资深感兴趣,但从所提问题看得出他们不只是想赚钱而已,我总是很喜欢跟他们见面。
——彼得·林奇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如今的巴菲特及其伯克希尔公司名声响彻全球,可是要知道仅仅还是在10多年前,他和它几乎还是默默无闻。
例如,1996年时的美国华尔街上并没有人把伯克希尔公司股票放在眼里,也几乎没有哪一位证券分析师跟踪该股票,更少有哪家媒体把它当作绩优股来宣传报导。直到1993年巴菲特登上全球首富宝座,依然有许多人在四处打听,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巴菲特是谁。
巴菲特和伯克希尔公司的默默无闻,从某个角度看是巴菲特刻意经营的结果,因为他基本上不主张提高伯克希尔公司知名度,也从来不向公众推荐该股票。即使在每年的伯克希尔公司年报中,也从来没有一张照片,甚至没有一张曲线图、直方图。与此同时,他还总是提醒股东“下一年度的公司收益可能会不如上一年”,诸如此类的话都是希望大家降低期望值,而他自己则少夸海口、多做实事。
不难看出,如今的巴菲特和伯克希尔公司早已名扬全球,想躲躲藏藏、低调行事已经不可能。根据这种形势,巴菲特将计就计、顺势而为,主动灌输自己和伯克希尔公司的投资理念,并且在全球31个大学讲过课;同时,他还特地把伯克希尔公司每年致股东的一封信中和股东年会办成一场投资者的盛宴。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4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这群学生就像每年来参加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的股东一样,对奥玛哈市和伯克希尔公司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且从此开始,其他大专院校的学生也陆续开始造访伯克希尔公司总部。
巴菲特介绍说,2005年内就有来自美国芝加哥、达特茅斯(Dartmouth)、特拉华(Delaware)、佛罗里达、印地安纳、爱荷华、马里兰、内布拉斯加、宾夕法尼亚、史丹佛、田纳西、德克萨斯州、多伦多、犹它州等地的学生,人数从30人到100人不等,其中大部分是MBA学生。和这些学生接触,巴菲特说他自己又像回到了学生时代,并且对这些学生的素质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他们不仅对商业和投资深感兴趣,而且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来看,他们并不是仅仅想赚钱,还有更高的理想。所以从这一点上看,巴菲特总是愿意和这些学生见面的。
巴菲特这个人从来不说假话,容易看出,他的这种喜悦之情还具体表现在,他为他和伯克希尔公司的投资理念能得到这么多人的推崇感到由衷高兴,这甚至不是他登上全球首富宝座所能比拟的。
不用说,在这样的传经布道中,伯克希尔公司也能带来额外信息,促使一些具有非常良好条件的购并案顺利实现。
例如,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2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在过去的5年来,美国田纳西大学财经系的这群学生在老师吕·奥克谢尔(Al Auxier)博士带领下,每年都来拜访伯克希尔公司总部,并且参观内布拉斯加家具中心和波仙珠宝公司、到戈瑞特(Gorat)牛排屋去吃牛排,然后去伯克希尔公司总部基维特大厦与巴菲特见面,人数通常在40人左右。
按照礼尚往来的礼仪,这些学生到来时都会向巴菲特赠送一份纪念品,如足球明星签名的足球、田纳西州著名女子篮球队的篮球等等。而2002年2月他们送给巴菲特的是一本书,一本克莱顿(Clayton)房屋公司创始人吉姆·克莱顿(Jim Clayton)刚刚出版的自传。
巴菲特在很久以前就知道克莱顿房屋公司是美国活动房屋建筑业中的一块金字招牌,因为他过去曾经投资过另一家同类企业奥克伍德(Oakwood)房屋公司的垃圾债券,并且留下了惨痛教训。巴菲特刚买进该债券时,还不十分清楚这个行业内的市场竞争是如此惨烈,当不久之后奥克伍德破产倒闭,巴菲特后悔也来不及了。
但从此巴菲特也了解到,虽然奥克伍德是一家垃圾债券,可是这并不能否认活动房屋建筑优势。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十年来,活动房屋建筑在美国市场中占有15%比例,并且花色品种和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中。
基于上述了解,巴菲特得到这本书后马上对在场的学生们表示自己相当崇拜吉姆·克莱顿。而这些学生听巴菲特这么一说也感到非常高兴,马上就把这项信息带回去,吕·奥克谢尔博士更是建议巴菲特最好能打个电话给吉姆·克莱顿的儿子、克莱顿房屋公司现任总裁凯文(Kevin),建立直接联系。巴菲特在和凯文通过一番电话后,结合在这本自传中所得到的信息,马上就产生了想买下这家公司的想法。
而实际上呢,由于整个行业混乱不堪,克莱顿房屋公司深深知道该公司未来很难取得企业发展所需大笔资金,而现在伯克希尔公司抛来橄榄枝正是一个良好机会,所以双方一拍即合。
巴菲特说,伯克希尔公司收购该企业后,将使得后者的业务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对于伯克希尔公司本身来说,不仅能捞回奥克伍德垃圾债券上的投资损失,而且还能“小赚一笔”。
[启示录]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其实这个问题应该看从哪个角度看。巴菲特和伯克希尔公司从原来的刻意低调到后来的不得不高调,实际上是各有利弊的,关键是看怎样顺势而为才能把它变成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