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经济实质而言,这种所得税负债就好像是美国国库借给我们的无息贷款,且到期日由我们自己来决定(当然除非国会把课税时点提早到未实现时)。这种贷款还有一项很奇怪的特点,它只能被用来购买某些特定涨价的股票,而且额度会随市场价格来变动,有时也会因为税率变动而改变。事实上,这种递延所得税其实有点类似于资产移转时所要缴交的交易税。
——彼得·林奇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作为一家规模庞大的投资公司,伯克希尔公司与个人投资者不同的是,它的税率不但要比个人高出75%,而且绝对值非常大,所以必须考虑怎样通过长期投资来推迟纳税时间。尤其是对于巴菲特这样善于运作资金高手的人来说,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9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从经济本质上说,伯克希尔公司由于长期投资所延迟交纳的所得税实际上是一种负债,这种所得税负债就像是美国国库借给伯克希尔公司暂时使用的无息贷款。除非美国国会修改税法把纳税时间提前到利润尚未实现时就要纳税(巴菲特在这里是开玩笑,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否则这种所得税负债的还款日期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什么时候实现利润什么时候才需要缴纳所得税)。
除此以外,这种所得税负债还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特点,那就是它的额度会随着股价变动发生改变,有时候也会因为税率调整发生改变。从这一点来看,这种递延所得税实际上很像在资产转移时所要交纳的资产交易税。
巴菲特的意思是说,伯克希尔公司通过长期持股不但可以延缓缴纳所得税,而且纳税时间你想要延缓到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这完全取决于你持股到什么时候变现。并且,这笔延缓交纳的所得税数额是会发生改变的,这主要取决于两项因素:一是税法变动,二是股价变动。换句话说,这笔延缓交纳的所得税数额将来可能会增加也可能会减少。
读者如果了解到这其中的奥秘,就容易理解巴菲特为什么这样喜欢长期投资了。他在伯克希尔公司1992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他非常喜欢买股票,可是要卖股票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就像一位旅行家发现自己在只有一个小旅馆的小镇上过夜一样,房间里连个电视机都没有,百无聊赖中发现桌子上有一本名叫《在本小镇可以做的事》的书,连忙急匆匆地翻开看。可是当他翻开书以后却发现里面只有短短的一句话:“那就是你现在在做的这件事”。
巴菲特的意思是说,由于坚持长期投资策略,伯克希尔公司买入股票后就几乎没什么事情可做了,唯一能做的就是“现在在做的这件事”——持股不动。
10多年过去后,他在伯克希尔公司2005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强调,与其他同行不同的是,伯克希尔公司买入股票后“根本没有退出策略”,买入股票“只是为了长期持有”。当然,没有退出策略并非就没有进入策略,不但有,而且进入策略要求还非常高,那就是在整个美国和全球范围内寻找符合伯克希尔公司收购企业的6大标准。他幽默地说,如果谁有这种合适的购并对象就给他打电话,他会像一个对爱情充满憧憬的小女孩一样,在电话机旁等候梦中情人的你的电话。
事实上,无论是谁,只要坚持长期投资策略,这时候对买入股票时机和价格的要求都会特别高。就好像找对象一样,如果你想和对方白头偕老、婚姻持久,找对象时必定会擦亮眼睛、仔细挑选符合你严格要求的伴侣。如果随随便便找一个,就很难保证这样的婚姻能维持多久。不用说,许多人结婚不久就匆匆离婚就是当初找对象时过于草率造成的。在这方面,股票的长期投资策略也是这个道理。
那么,长期持股的避税作用究竟有多大呢?巴菲特举例说,由于1989年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投资变动很小,当年账面上只出现2.24亿美元的投资业绩,为此只需要向美国政府交纳0.76亿美元税金。
他说,这种持股不动的投资策略与短线炒作相比好处多多。这从以下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如果伯克希尔公司的投资只有1美元,并且它有每年上升1倍的投资获利,如果每年年末都把该股票抛出,投资所得在扣除34%的税金后剩余的部分继续用于追加投资。用这样的方式重复19年,在忙进忙出40次后,伯克希尔公司在这20年间一共可以得到的投资业绩是25250美元,累计向国库缴纳税金13000美元。
初看起来这样的投资业绩还不错,可是如果你知道下面这种结果就会明白究竟孰是孰非了:如果这1美元投资依然是每年获得1倍的投资利润,但这时候并不是每年年末都抛掉该股票而是什么也不用做,就把它压在箱底里看也不看。如此一来,20年过去后它的金额反而会迅速增长到1048576美元,在交纳34%的所得税即356516美元后,实际收益是692060美元。看看,这就是长期投资的避税效果。
有趣的是,这种避税不但对投资者有利,而且对政府也有利,用中国话来说是真正的“双赢”。这时候的获利是前者的27.4倍,政府所收到的税金也同样扩大这么多倍。不同的只是政府的税金并不是每年都能到账,而是必须在20年后一下子得到这么多。
[启示录]
上面这种避税计算法巴菲特20岁时就烂熟于心了,这是伯克希尔公司为什么几十年来坚持持股不动原则的重要理论基础。巴菲特在为伯克希尔公司创造丰厚获利的同时,也为美国政府上交了更多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