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收购价格的绝对合理(1 / 1)

如果投资连与投资额相当的回报都得不到,那算什么投资?故意以高于股票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希望能很快就以更多的价格出手,那只能叫投机。

——彼得·林奇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伯克希尔公司购并企业的前提之一是价格合理。这种价格合理可以有几种不同理解,分别是收购价格的绝对合理、相对合理,以及在美国公用事业控股公司法限制条件下考虑到投票权需要确定的合适价格。毫无疑问,无论哪种价格都必须是“值得”的,虽然每个人对“值得”“不值得”的理解可能会有根本不同。

在巴菲特看来,购并企业价格的绝对合理应该与其内在价值相比而言。当购并价格大大低于其内在价值就会产生一个安全边际,当这种安全边际越来越大时投资者就必须当机立断重拳出击,把该公司或股票收入囊中。

在财经记者罗杰·海文斯坦笔下,每当巴菲特在作出一项投资决策之前,总会首先阅读该公司的财务年报,然后在心里问自己一句哈姆雷特式的胡话:“值得还是不值得?”

巴菲特经常说,如果投资连与投资额相当的应有回报都得不到那还算是什么投资呢?如果投资者故意买入比内在价值更高的价格,然后希望以更高的价格出手,那只能叫投机。

由此看来,巴菲特购买企业衡量价格高低的唯一标准是其内在价值,而不是参照昨天、上个月、去年的股票价格。看起来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从价值投资、长期投资者的角度看还是很好理解的。因为他买入股票后并不希望在短期内抛出,而是希望长久持有,又何必在乎价格的一时波动和涨跌呢?

巴菲特的这种老套、略带神秘主义色彩的投资价值理论,不但不符合中国股民的想法,同样也不符合美国华尔街上那些专业投资者胃口。

要知道,在美国华尔街上流行的理论是有效市场理论,最走红的是那些图表专家和技术分析专家们。所以,你经常能听到从他们嘴里不断冒出诸如“技术指标严重超买(卖)”、“10日均线和30日均线在×点附近形成金叉”此类的话。其实,在今天的中国股市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样的话语依然不绝于耳。在这些人眼里,股票价格及其涨跌永远是正确的——“既然收盘在这个价格,那就必定有它的道理!”而全然不顾它与其内在价值相比是高了还是低了!

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那些投资基金所能得到的投资收益跟市场上随意挑选的诸如投掷飞镖、骰子等办法挑选的股票一样,不可能偏离太多。说得简单一点就是,随着股市信息越来越公开和透明,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只能得到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

既然如此,那么他们又怎么来看巴菲特连续几十年的投资收益率超过平均市场水平呢?萨缪尔森用了一个最简单的词:“天才”。他的意思是说,巴菲特是这方面的“天才”,是“先知”,所以他的连续超额业绩根本与其那套所谓内在价值没有关系,其他人想学也学不来。

而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州大学经济学家阿尔齐安则认为相反:巴菲特的成功不是靠天才而是靠运气。所谓“靠运气”,当然也就是指随机的啦。最终仍然是归结到一句话:不可学习、不可复制。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夏普则说得更有趣,他说巴菲特“只是一个3Σ事件”,即统计学上的极小概率事件,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看到这里,读者也许就明白为什么这些著名经济学家无法成为“巴菲特”了。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萨缪尔森和阿尔齐安都购买了伯克希尔公司股票来作为可以和他们主张的随机理论相对冲的套头交易。

而巴菲特呢,对他们的这些有效市场理论不屑一顾并嗤之以鼻。他用他一贯的语言风格说,如果所有美国人每天掷一次硬币,字朝上的人被淘汰,那么20天后整个美国也就只剩下215个掷币人了。这一结论遭到这些教授们的反驳:如果用同样多的长臂猿来掷硬币,结果也一样。而接下来巴菲特抨击说,如果最后剩下来的那些长臂猿多是从同一个动物园里出来的,譬如是从奥马哈“巴菲特内在价值动物园”里出来的,你们会不会怀疑它们与动物饲养员有什么关系呢?

巴菲特的意思说,只要坚持内在价值理论,并且在购并企业和买入股票时坚持在内在价值以下相当幅度的安全区域内投资,就会成为最终脱颖而出的那些“长臂猿”。

巴菲特自己正是利用这种理论取得了成功。例如,巴菲特在1973年投资华盛顿邮报公司时,当时该公司的股票市值为8000万美元,而根据巴菲特的计算,该公司的内在价值至少有1.5亿美元,也可能是1.96亿美元,如果放宽一点可以达到4.85亿美元。

即使从最保守的估计出发,这时候巴菲特如果要把该公司全部买下来,也会只需要投入0.8亿美元资金就能拥有1.5亿美元内在价值,投资盈利空间差不多有1倍。而从巴菲特的内心看,他认为他这笔投资的盈利空间能够达到3倍,即买入价格只相当于企业内在价值的1/4。

有了这样巨大的空间保证,既能避免该公司股票价格猛跌所造成的风险,又能在价格回归价值过程中带来额外的投资盈利。

不难看出,这种收购企业时强调价格与其内在价值相比必须绝对合理的做法,是伴随着他一生的成功法宝。

[启示录]

强调买入股票价格合理,反映了一条朴素真理:物有所值。不考虑价值而买入股票,这是上帝也不同意的事。巴菲特说:“市场就像上帝……但与上帝不同,市场不会宽恕那些不清楚自己在干什么的人。”